悲惨严凤英:一生挚爱黄梅戏,死后惨遭剖腹,后用棉花、稻草填充

文山聊武器 2025-02-20 07:27:12

1930年4月13日,安徽罗岭镇黄梅村一个女婴呱呱坠地,可一生下来,便是爹娘不疼爱的孩子。她四五岁时,父母便突然离异,她只能孤零零地一个人回到了祖父母所居住的罗家岭上。

抗战爆发,她的父亲严司明也回到了家乡,严司明曾经也是一个卖艺的戏子,略懂一些京剧,山歌,闲来无聊时便教女儿卖唱。

彼时还不够五岁,人的个子还没有严司明一条腿高的的严凤英,心里自此便埋下了一颗要为戏剧发光发热的种子,这颗种子将在未来茁壮成长,化作一颗黄梅戏的参天大树,滋润着所有想要学习黄梅戏的后辈。

1.年轻时艰苦的学艺生涯。

在她十来岁,同族曾参加过戏班子的严云高将黄梅戏带回了罗家岭,这是一种与京剧、越剧、评剧、豫剧并称“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也是安徽省本地土生土长,最主要的戏种之一,在那个信息交通极度落后的年代便已经传遍大江南北,源远流长,我们熟悉的《女附马》《梁山伯与祝英台》都是黄梅戏的经典剧本之一。

黄梅戏师傅严云高在罗家里一边唱戏谋生,一边在当地收起小徒弟,来看戏的众多邻里乡亲中就包括严凤英。

当她在热热闹闹的戏台下,听着台上的女演员神采飞扬地跟随响亮的铜锣,唱着大段大段的台词,收获众人的掌声时,这个从小便缺乏父爱的女孩,便第一次知道了什么是向王,什么是受人崇拜的感觉。

她爱上了这种感觉,并因此和黄梅戏结缘,先是在台下偷偷学黄梅戏,学了点皮毛,觉得自己无法精进之后,才去找了严云高拜师。

在1945年春之前,十几岁的她便学会了传统戏剧中,以《送香茶》《春香闹学》为代表的单折。

1945年春,年仅15岁的她在桐城练潭张家祠堂第一次登台演出,参演的剧目是《二龙山》,虽然她在其中扮演的只是一个不重要的小角色,确是她这一生和黄梅戏绑定的起点。

可惜严凤英这一生的命运注定坎坷,她因为这件事情触犯了族规,差点被族里面的人捆起来淹死,却依旧没有放弃黄梅戏这条道路,为此,她不惜离开家庭,跟随着戏班出了外省四处漂泊演出。

从桐城唱到怀宁、枞阳等外县,一直到当时的省会安庆,先星在群乐剧场演出,一首《小辞店》,一首《游春》,让全安徽人民都认识到了这个年仅17岁的少女。

期间,她可能为了能够精进自己的技艺,在1947年年底,她选择脱离戏班去南京学习京昆艺术与歌舞,在去往南京这段路途中,由她师父程积善与祖父庇护,来到了第一次让全中国知道她的地方——秋浦。

在秋浦河两岸上,她唱了整整三个月的黄梅戏,十七岁的她在这三个月里的才华如同烈火一般熊熊燃烧,夜莺般的歌喉时常配合着灵巧的手脚在台上舞蹈,舞姿曼妙又优美,无论是秋浦河两岸边上大字不识一个的粗糙汉子,还是年过半百的大伯大嫂,又或是年轻力壮的小伙子,精力旺盛的小朋友们都喜欢上了这个姑娘。

人们爱戴她,将她的名字沿着秋浦河的两岸传向四面八方,当时搭班唱戏的还有铜陵的桂月娥、桂天赐,殷汇的宋再春、洪连梓等老艺人,能从这些人中脱颖而出,可见此时才年仅17岁的她有多么天赋异禀。

听闻在唱《槐荫别》时,严凤英来了例假,广大秋浦观众虽然谅解她,但还是因为没能看见她在台上的表演而感到失落,可见此时她的表演有多深入人心。

她不光戏演的好,人也善良,每到一处就跟自己的房东结成干妈干婶,处处照顾他们,帮他们打扫房屋,据还健在的八旬老人韩发祥回忆,严凤英在殷汇唱戏时,恰逢他结婚,新婚之夜,严凤英还和当地小姐妹们一齐闹新房,大伯、大婶们亲切地喊她“小严”或“红六”,她口口声声答应着就像这些大妈大爷的亲生女儿一样。

这段天堂般的日子虽然短暂,但是大量的戏剧演艺经验还是让严凤英的戏剧水平逐渐提高,并慢慢发展到了一个出类拔萃的水平。

她回忆道:“我到安庆想把戏演好,就努力学习。那时学表演,主要靠观摩,看老前辈在台上一举一动怎么做,我就一点一滴记在心里,然后照葫芦画瓢搬上舞台。因为我是女性,演旦角戏的动作要细腻些,像是那么回事,观众看得很有味,反映说严凤英的‘小做‘很好。”

然而,彼时的国民党反动派在安徽进行的残酷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安徽省各地民怨沸腾,他们便用武力强行镇压,并实行了更加残酷的掠夺,以求供应前线。

在这种摇摇欲坠的大环境下,就算是出类拔萃的戏剧大师严凤英也只能随着灾民四处流浪,无家可归。

2.新天地后的辉煌与陨落。

1948年,因为不满安徽省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还不满20岁的严凤英只得流落到上海, 随着国民党的溃退,在南京解放前夕,便流落到了南京。

为生计所迫,严凤英易名严岱峰,来到当地共国民党的高级官僚,社会上流人士做乐的舞厅伴舞,在这里,她并没有因为贫穷和动荡不安的政治环境而自暴自弃,反而在伴舞时,更加发愤图强的精进技艺。

上天愿助有志人,她在南京舞厅伴舞的过程中,结识京昆世家甘贡三之子甘律之,学唱昆曲《游园惊梦》等,这段经历,为她补上了在日后黄梅戏舞台上演出的最后一块拼图,也造就她成为黄梅戏的一代宗师。

1951年,那是一个和1945同样的春天,她重新回到了这个让她17岁一举成名的城市——安庆——并刚好在她第一次成名的“群乐剧场”的舞台上演出,只不过随着新中国成立,江山风颜改,这里的后来成为了胜利剧场。

在群乐剧场演出时,她因为时常帮助我党的干部改戏,改人,改剧本,让她接触了大量的新文艺思想,并在舞台上配合宣传,演出土改,反对地主恶霸,抗美援朝,宣传婚姻法等一系列政治事件所改编的剧本。

1952年夏,她参加了安徽暑期艺人训练班,认真学习了中央人民政府《关于戏曲改革工作的指示》,旧社会的经历让她与共产主义的思想共情,并不禁发出感慨:“旧社会把我当成草,新社会把我当作宝!”

结束暑期训练后,她便受到邀请到上海进行演出,在这片曾经只属于富人的土地上,她发挥自己对于黄梅戏创作的热情,创造了一个个属于人民的角色,并用优美的唱腔发出人民之声,让人民的掌声雷动在整个上海滩的上空。

时至今日,那些从那个时代走过来的老上海人依旧记得这张年轻的面庞。

1954年的华东区戏曲会演,严凤英在本次汇演中的优秀表现给广大的人民群众留下了深刻印象,这次汇演还直接为《天仙配》的选角与拍摄中奠定了基础。

1955年,随着她主演的《天仙配》在祖国的大江南北掀起一阵阵掌声,黄梅戏这个之前知名度远不如其他四大戏种的戏剧,至此名震全国,跻身五大戏种之行列。

1955年到1963年的这十几年间,严凤英几乎以一介女子的形象定义了什么叫做黄梅戏。为我们这一代人都所熟知的《天仙配》,《女驸马》中的七仙女、冯素贞几乎全是她一手塑造的,黄梅戏中的50多个大小剧目她几乎演了个遍,为后来学习黄梅戏的才子们留下了珍贵的学习资料,还拍了三部电影。

伟大领袖毛主席,周恩来,朱德,刘少奇等人都曾看过她的演出,并对这个小女子赞不绝口,纷纷鼓掌。被田汉同志誉为“黄梅戏里的梅兰芳”,是黄梅戏这个领域里公认的一代宗师。

然而,彼时春风得意,受到大江南北人民群众爱戴的她,绝对不会想到日后的结局竟然如此凄凉。

1968年,她被群情激愤的红小将指控为“文艺黑线人物”,这些如同恐怖分子般的疯子不由分说地,将她过往的作品过度解读,污蔑她所创造的角色白素贞是包含“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的美女蛇,并让她离开了她为之奋斗一生的舞台。

在之后,红小将还把她污蔑成是国民党潜在特务,在她脖颈上挂上大木板,进行游街示众与批斗。

1968年4月7日,一个静悄悄的夜晚,严凤英不堪凌辱,自杀身亡,在她死后,残忍的红小将剖开了她的尸体,后用棉花、稻草填充她的腹部,只是为了侮辱这个曾经的一代宗师。

3.沉冤落雪终得平反

1978年5月23日,中共安徽省委宣布为严凤英平反昭雪。同年8月21日,省文化局举行了严凤英骨灰安放仪式。

这飘零一生,好不容易找到归宿却又被毁灭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息。

参考资料:

[1]严凤英 Fengying Yan豆瓣(引用日期 2021-11-08)

[2]《人物》 20140711 角儿 严凤英_CCTV节目官网-CCTV-10_央视网(cctv.com)央视网(引用日期 2022-12-06)

[3]艺术家严凤英纪念馆关门 其儿子翻墙祭母亲(图)搜狐(引用日期 2022-01-01)

[4]纪念严凤英大师诞辰九十周年|绝版录音《鱼网会母》选段赏听(演唱:严凤英)中国(安庆)黄梅戏艺术节(引用日期 2022-12-06)

[5]黄梅戏代表严凤英中华建设网(引用日期 2022-12-06)

0 阅读:20
文山聊武器

文山聊武器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