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恩扬,本名颛孙恩扬,1974年生于安徽。自幼学习书画,1995年考入南开大学东方艺术系中国画专业,师从范曾、杜滋龄、陈玉圃、韩昌力诸位先生,先后获文学学士、硕士学位。2010年于中国艺术研究院获艺术学博士学位,师从范曾教授研究中国诗学、画论与中国画创作方向。中国收藏家协会文化研究部研究员,拉不楞画院副院长,北京建筑大学美术部教师。
自1999年《曲尽弦难收》入选“第九届全国美术作品展览”,于中国美术馆、香港集古斋等重要展馆及海内外多次举办个人作品展和联展。出版有《颛孙恩扬画集》《泼墨画研究》《故宫画谱——罗汉》《画为心相》《禅画研究》《水墨澄观集》等画集、画法研究论著二十余部(篇)。
画语拾零文/ 颛孙恩扬
(一)
泼墨是中国画独特而重要的水墨画法,也是文人绘画写意观念和逸品美学之集中体现,为水墨之法眼,写意之极则。
唐代泼墨画呈现出文人士大夫的艺术状态和理想,泼墨过程成为文人间心灵交流之现场。例如在顾况、王洽、张志和泼墨过程中,观者与歌舞者动作等皆作为泼墨创作的一部分,绘画成为艺术主体、接受者共同的审美发现与创造,这种即兴方式对后来文人画强调主体精神的创作观念产生深远影响。
唐代泼墨法启发了后来“逸笔”、“墨戏”、“活笔”等诸多写意画法和笔墨观念,从而构成了写意水墨画之发展张力和审美来源。应该说后代画史在唐代找到了两个重要源头,一是文人画“诗画本一律”之诗画一如理想,另一个就是文人画“烟云墨戏”之泼墨写意观念。
泼墨,超越了绘画技巧层面而成为中国艺术之写意象征,以最简单直接的泼墨方式达到了自我存在的诗性,水墨洇化的过程意味着灵性与无限的自由想象力,从而成为中国绘画独有的表达方式。
从艺术创造的性灵自由特征来讲,泼墨是中国文化传统和审美理想的绘画呈现,其写意表达方式与审美启示更是现当代中国画所要坚持的重要价值流传。
(二)
佛教传入中国的同时,也利用美术宣扬教义,佛教美术随之而兴起。魏晋以来,外来佛教美术在影响中国人艺术思想的同时,也在形式与内容上趋于中国文人审美心理。而文人士大夫群体以“禅意”入诗、入画成为自觉的审美追求。
古代文人认为“画性宜静,诗性宜孤,即诗与画必悟禅机,始臻超脱也”。
从禅画源流讲,唐代禅宗与水墨画兴起是契机。具有文人趣味与禅宗审美的白画与水墨画大量出现,如王维,张璪,吴道子等人作品,形成新的审美交流载体,外来的佛教美术渐渐融于本土水墨样式。此风气入宋尤盛,形成独特的禅画风格,以泼墨减笔形式为主。南宋以杭州径山寺无准师范为代表,禅僧、文人乃至院画家都有禅画创作。
文人画许多题材都是禅僧初创,禅画也升华了许多世俗题材。如墨梅图始自宋代僧人释仲仁,后传至扬无咎。南宋僧人智融始画岁寒三友,成为文人画最重要的品格图式。
山水画潇湘八景经由禅僧创作而增加了辽阔寂寥的审美意趣,以泼墨减笔表现,潇湘八景图式也是文人山水审美理想的集中体现。
禅宗十牛图颂、牧牛图颂增加传统动物画的精神意蕴和审美高度,使得普通的动物题材升华成为禅宗的譬喻而具有表法的功能,这也是宋代牧牛图一类题材韵味隽永的内在原因。
因为禅宗影响,传统白画佛、菩萨等造像趋于减笔写意表现,如减笔水月、白衣观音像。禅画更以泼墨减笔表现达摩像、布袋和尚、寒山拾得丰干像、禅宗祖师像、禅宗公案等。
这类禅画题有禅师赞颂拈古,题赞内容与草书笔法契合泼墨减笔的禅画风格,并有钤印,此综合形式也可以看作文人画强调诗、书、画、印风气之先声。
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