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5月,戈尔巴乔夫刚从加拿大回苏联,就迫不及待地向时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要求,务必将一名驻加大使调回来,可谁知,他的话只说到一半,就被安德罗波夫直接否定了。
原来,这名官员曾在1973年,将苏联高层骂了个狗血淋头,或许是出于“眼不见心不烦”的原因,苏联才会将他派到加拿大担任大使,而且一派就是十年。值得注意的是,1985年,戈尔巴乔夫刚一上台,就将他调到了自己身边,而从某种角度来说,该官员也完全担得上,“苏联解体总设计师”的称号。
这名官员叫雅科夫列夫。今天就和大家聊聊,戈尔巴乔夫为何如此器重他?而他又是如何将苏联搞解体的呢?
1923年,雅科夫列夫出生在苏联的雅罗斯拉夫州,该地区十分贫穷,他的家庭也不例外,不过,原本以为会与庄稼打一辈子交道的他,在18岁那年等到了机会,由于卫国战争打响,雅科夫列夫以士兵的身份走上了战场。
因为作战勇猛,几次战斗过后,雅科夫列夫就得到了上级的重视,另一方面,因为彼时双方战损很高,连长甚至是团长战死都是家常便饭,也正因如此,在1942年时,他已经完成了由列兵到上尉的晋升。
可谁知,在列宁格勒保卫战中,雅科夫列夫执行敌后任务时,突然被德军发现了,身为连长的他瞬间就暴露在了枪林弹雨中,值得庆幸的是,附近的兄弟部队支援及时,他也因此保住了性命;但不幸的是,由于大口径子弹直接穿透了腿骨,所以雅科夫列夫最终在后方医院醒来时,不得不接受小腿终身残疾的事实。
卫国战争胜利后,残疾的雅科夫列夫没办法继续留在部队,只得服从安排,前往家乡的师范学院学习。
起初,他对于这样的安排十分抵触,原因很简单,彼时的苏联青年想要建功立业,最好的去处就是军队,而对于他这样一名来自小地方,又没什么文化的青年来说,部队更是可以待一辈子的地方,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苏联的安排显然是断绝了,雅科夫列夫的“晋升之路”,事实上,也正是这次经历,为他日后反对苏联埋下了伏笔。
不过,或许是“既来之则安之”的想法使然,雅科夫列夫没有自暴自弃,与此同时,他也发现了自己善于学习的一面,就这样,在一众“被迫退伍”的老兵中,雅科夫列夫的成绩突飞猛进,以至于后来又获得了前往党校学习的机会,最终在1953年,年仅30岁的他成为了宣传部的教官,并在接下来的几年中,一路晋升到了第一副部长。
值得注意的是,此时雅科夫列夫对苏联的态度,已经从几年前的“不理解”,转为了支持,不过,苏联接下来的操作,却让他再次成为了反对的一份子。
上世纪60年代,在宣传部当副部长的雅科夫列夫由于“镀金”需要,被苏联派往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进修。要知道,彼时正是美苏冷战的巅峰时期,也正因如此,面对苏联前来的干部,美国开始玩了命地“渗透”,一方面,美国从生活的各个方面,向这些苏联干部灌输西方价值观;另一方面,他们还专门找一些演员,通过文艺活动的方式宣扬美国农民与工人的福利。
要知道,彼时前来留学的苏联干部,大部分都是贫苦人家出来的,所以,在看到美国刻意安排的戏码后,便不自觉的对苏联的认知产生了动摇,而在这其中,胸怀大志的雅科夫列夫更是说出过,“让过不下去的苏联工人前往美国”的言论。
在这其中还有一个小插曲,1991年苏联解体时,曾经的克格勃主席曾爆料过,称早在60年代,雅科夫列夫就与美国的CIA有过多次深度接触,不过,除了双方的亲密合影之外,他“叛国”的证据不是特别确凿,事实上,这也正是雅科夫列夫留学归来后,没有被正式逮捕的原因。
回归正题,1973年,留美镀金归来的雅科夫列夫直接被提拔为了宣传部长,可谁知,他上任没两天,就迫不及待的展示了在美国学习的知识,一方面,他屡次授意下属,按照美国的方式教育工人与农民;另一方面,他甚至亲手执笔,写了一篇痛批时任苏联领导人的文章,并刊登在了最大的报刊上。
如此操作自然是触了苏联高层的霉头,然而,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苏联当时有很多官员都开始羡慕美国了,与此同时,因为雅科夫列夫情商很高,在混迹政坛多年后,培养了很多心腹,也正因如此,苏联当时根本没办法直接将其罢免,只能派他前往加拿大当大使,也算是令其远离政治中心了。
就这样,自从来到了加拿大,“没人管”的雅科夫列夫就彻底地放飞了自我,他开始不断钻研,利用美式的“自由民主”改造苏联的方法,另一方面,在面对加拿大时,他也总说出苏联很想改革的言论,使得加拿大以及站在背后的美国,都觉得苏联马上倒台是盖棺定论的事情了。
可谁知,美国后来发现,苏联国内的情况与雅科夫列夫的描述根本不一致,也正因如此,在发现这名大使总“吹牛”后,美国也逐渐放弃了这名“改造大师”。反观苏联,因为过于“反动”,所以雅科夫列夫也没得到任何形式的晋升,让他在加拿大大使的位置上,混了足足10年。
不过,就在雅科夫列夫以为自己会终老国外时,他突然遇见了“伯乐”。
当时,好不容易混到政坛高层的戈尔巴乔夫,获得了出访加拿大的机会,在此之前,他虽然没见过雅科夫列夫,但早已被对方的“高论”折服,所以,原定几天的出访计划,硬是被他拖成了半个多月,而在此期间,二人则一直商讨,有关如何改变苏联的事项。
接下来就发生了咱们一开始聊到的,在从加拿大归来后,戈尔巴乔夫连衣服都顾不上换,就跑到了时任领导人安德罗波夫的办公室,要求将雅科夫列夫调回来。然而,戈尔巴乔夫没想到的是,安德罗波夫素来以性格强硬,实力超群著称,不仅否定了他的想法,更是差点以“过于亲近西方”的由头,将二人逮捕。
安德罗波夫一度被认为是,苏联解体前的最后一道“阀门”,这是因为,相比于此前的赫鲁晓夫与勃列日涅夫,他从不盲目自信,与此同时,安德罗波夫十分务实,上任仅10个月的时间,就通过改革手段,将后勃列日涅夫时代造成的经济危机消除了,而他的能力,从苏联人给出的95%的好评率就能看出端倪。
不过,俗话说天妒英才,任职了仅15个月,安德罗波夫就因为长期肾病离世了,而后来上位的戈尔巴乔夫,则彻底地将“红色卡车”,开向了解体的道路。
1985年,戈尔巴乔夫刚上任,就迫不及待地进行了新一轮人事任免,而在这其中,首当其冲的就是雅科夫列夫。可能是新官上任三把火的原因,在成为领导人后,他立刻提出了“新思维”理论。
简单来说,该理论就是彻底推翻苏联奉行了几十年的政策,转头学习西方国家,根据当时的资料显示,戈尔巴乔夫执政后,大量青年从学校中走出,学习西方国家游行示威的那一套,不仅如此,甚至连大学教授都参与这些活动,还提出了他们也要“当官”的要求。
事实上,在执政初期,戈尔巴乔夫其实不太敢大张旗鼓地宣扬“新思维”,原因很简单,作为苏联的门面,他无法承受“否定几十年成果”的罪行,有关新思维的推广,一直都是雅科夫列夫在跟进;另一方面,戈尔巴乔夫其实没什么真才实学,充其量只是对“改革”有想法,而根据后来的资料显示,新思维政策中,绝大多数实操方法,都出自雅科夫列夫的“高论”。
所以从这个角度来看,与其说戈尔巴乔夫是苏联的“掘墓人”,倒不如说他只是执行者,他背后真正的大脑,则是被称为“设计师”的雅科夫列夫,当然,用现在的眼光来看,苏联后来的解体,完全就是雅科夫列夫一手设计的。
值得注意的是,苏联解体之后,因为叶利钦也秉承亲近西方的策略,所以“解体设计师”非但没有遭到清算,反而得到了重用,他被任命为俄罗斯官方电视台的董事会主席,又开始对怀念旧时代的俄罗斯人,展开了拥抱西方的“煽动”行为。
不得不说,雅科夫列夫所做的一切,显然就相当于往已经被击倒的斯拉夫人身上,又踩了几脚,不过,从他2005年去世后,俄罗斯人对他80%的“差评率”来看,也算是历史给予他的公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