劝中国“躺平抗日”,宣称“非暴力不合作”,甘地如何坑惨印度?

招新聊国际 2022-12-21 16:44:04

“中国有4亿人,如果挑出一半送给日本杀,他们砍累了自然会停止侵略。”

1940年,国民政府接受英国邀请,派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前往印度访问。然而,就在谈到侵华战争时,印度的领头羊,被奉为“圣雄”,象征智慧的莫罕达斯甘地,竟表达了这样的见解。

今天就和大家聊聊甘地为何要说出如此“反智”的言论?而他的壮举,又为何只能在印度实现呢?

提起印度的近代史,就不得不提起莫罕达斯甘地,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他不仅将印度人骨子里最后一点强硬都抹去了,更是彻底塑造了现代印度欺软怕硬,好吃懒做的性格。

1869年,甘地出生在印度的一个婆罗门家庭中,众所周知,自从雅利安统治者占领印度,就将印度人分成了三六九等,在这其中,婆罗门的地位是最高的,不仅不用劳动和纳税,还可以肆无忌惮的接受后三个种姓的“赡养”。

也正因如此,年轻时期的甘地可谓是彻头彻尾的公子哥,一方面,他挥金如土,用黄金覆盖全身只是基本操作;另一方面,甘地对女色无比痴迷,根据当时的资料记载,他几乎每天都要与十几名妙龄女郎共同沐浴。

当时的印度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其实是十分贫困的,但身为领导阶层,甘地的纵欲非但没有被抵触,反而得到了无数底层民众的支持。这是因为,在婆罗门教中,修炼是一种“神圣”的事,而对宗教享有解释权的甘地,则将夜夜笙歌,解释成锻炼精神的手段。

随着时间推移,甘地逐渐发现自己的生活方式已经落伍了,愈发向往英国的生活方式,于是在19岁那一年,他提出想要去帝国大学的愿望。

然而,出身婆罗门家庭的他肩负着宗教责任,而接受现代文明必然会与古老的宗教冲突,也正因如此,甘地提出要求后,被家族义正言辞的拒绝了。面对这种情况,甘地倒也硬气,直接断绝了与家庭的关系,并在巧妙地聚拢了一些资金后,只身前往英国攻读法律。

初到英国的甘地就像刘姥姥进大观园一般,对什么事都感到新鲜,这也让他对现代文明,展现出了极强的求知欲。与此同时,因为从小接受宗教洗礼,使得他对哲学与思辨有着极高的领悟力,所以仅用了5年,甘地就得到了法学学位,不仅如此,他还将梭伦等哲学家的思想,融入了自己的理论体系中。

1893年,24岁的甘地刚毕业,就迫不及待地想要施展才华,而在当时,南非作为英国的殖民地,曾发生过屡次流血事件,这就让甘地看到了可乘之机,本着化干戈为玉帛的心态,他前往了南非传道。

甘地奉劝当地民众反抗的方式十分“超前”,用现在的话来说叫“躺平”,而在当时,他将其命名为“非暴力不合作”。简单来说,这种方式一定不能使用激烈的反抗表达意愿,而是要通过绝食、不干活等消极方式威胁掌权者,从而获得一定的利益。值得注意的是,英国人还真的被“非暴力不合作”吓住了,在数十万南非民众,宣称要饿死自己的言论中,殖民者将侵占的利益逐渐还给了南非。

经此一役,甘地可以说彻底地打响了名头,对于英国殖民地的民众来说,甘地就像是先锋斗士一般,而他也乐得其所,开始四处演讲,并根据“反抗”经验,再结合一些婆罗门教中,善良和平的思想,不断深化自己的理论。

其实甘地的理论能够发扬光大,与他在37岁时做出的一项决定也有很大关系。

咱之前聊过,甘地还未成年时,就对鱼水之欢熟视无睹了,事实上,哪怕是在留学,乃至毕业后四处搞讲座的时期,他也一直坚持“纵欲”。然而,1906年,在英国豪华宾馆内一边研究学问,一边享受服侍的甘地,因为元阳泄漏过多,突然感到力不从心了,至此他也大彻大悟,表示自己的精神修炼告一段落,未来将是彻底的禁欲修炼。

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在宣布禁欲后,甘地反倒是将自己的私生活,毫无保留地体现给了外界。根据当时的资料,为了锻炼自己,每次就寝时,甘地都要挑选身材曼妙的女郎陪伴,而在这其中,甚至还有他的外甥女与孙侄女,或许在甘地眼中,如此情景之下还能管住自己,更能体现他的言出必行。

回归正题,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彼时的甘地虽然在外国获得了无数赞誉,但在印度民众看来,他也不过是一名得道的“纨绔子弟”罢了。原因很简单,一方面,甘地抗击英国十几年,光顾着给别人说话了,却没为印度干一件实事;另一方面,甘地与妙龄女郎们的故事,多多少少还是让印度民众眼红。事实上,这也正是他在宣布“禁欲”后,得到印度赞叹的一大原因。

时间来到1915年,46岁的甘地终于回到了故土,不过此时的他已经是“非暴力不合作”的集大成者了,回印度还不到一个月,他就开始办讲座,为印度底层民众宣扬,通过“躺平”的方式,抵挡英国殖民者的剥削。

1920年,英国殖民者将食盐的价格提高,使得印度民众根本吃不起,一些人便发出了暴力抗争的声音。就在这时,甘地站了出来,表示游行示威不可取,只需要在英国政府大楼站立,并不发出声响,对方就会看到自己抵抗的决心。

由于甘地此时已经成为了“精神领袖”,所以即便是那些热血青年,也乖乖地听从了教导,决定放下农具等武器,用决心感化英国人。然而,甘地和民众都没有想到,别人进行“非暴力不抵抗”的时候都好好的,但他们付诸行动时,却上演了完全相悖的剧本。

面对表现得毫无抵抗欲望,甚至连衣服都不穿的印度民众,英国人也不客气。当时,一名叫米勒的美国记者正在印度访问,根据他的报道,英国警察打得十分起劲,上万名印度人不仅没人抵抗,甚至都不用手臂格挡。也正因如此,伴随着木棍撞击天灵盖的破裂声,1000多名印度民众被直接打死,1500人因此受伤,而在受伤的人中,绝大部分都因为头部受到重创,从而生活不能自理。

面对这样的情况,甘地决定亲自上阵,起初,他先是脱掉衣服,在殖民政府的大楼前打坐,因为地位很高,所以英国人并没有将他怎么样。当然,英国也没有答应甘地的诉求,可就在此时,甘地玩了一招绝的,他开始公开声称,如果英国不将利益还给民众,他就不吃饭,活活饿死在街上。

值得注意的是,在甘地饿得快要虚脱后,英国人竟真的“服软”了。事实上,甘地此次的胜利,不仅为底层民众赢回了本身的利益,更是为印度在日后脱离英国埋下了伏笔。

在此次行动后,甘地也正式成为了印度人的精神领袖,并被尊称为圣雄,而在接下来的二十多年间,他也开始不断用这种遇见困难就“躺平”的心态,告诫每一名想要反抗的印度人。

时间来到1940年,正逢抗日战争如火如荼之时,为了加强交流,英国当时特意邀请国民政府考试院院长戴季陶,去印度访问。与此同时,还安排甘地接见他,从这点也能看出,身为同盟国,英国与印度对此次会面,还是相当重视的。

可谁知,甘地在向戴季陶了解了抗日战争的情况后,竟直接表示,中国是一个人口达到4亿的国家,与其因为暴力反抗失去一半的人口,不如向印度当初一样,以“非暴力不合作”的方式,让侵略者看到另一半人抵抗的决心,从而失去兴趣。

该言论确实算得上语出惊人,戴季陶怎么都想不明白,一个被印度人尊称“圣雄”,地位算得上是“国父”的人,骨头竟然比我们理解的汉奸还要软。也正因如此,会面没有持续多长时间,戴季陶就提前结束了访问。

相比于戴季陶,蒋介石的反应更能体现对甘地的不理解。根据当时的资料,在戴季陶回到国内转述甘地的言论后,蒋介石被气得直接叫来了司徒雷登,表达了严正抗议。而在这其中,一向以大家闺秀形象示人的宋美龄,甚至都被气得连续多次,爆出了三字经典国骂。

让我们回到一开始的问题,既然“非暴力不合作”在印度实行的极为成功,为何放在中国,就会得到如此抵触呢?

首先,印度与中国虽然都被叫做文明古国,性质却是不一样的。对于中国来说,即便历朝历代的执政者都不相同,民族也可能不同,但从文化的层面来看,这些朝代都围绕在华夏文明的框架之下。换句话来说,中国一直都是中国人说了算;反观印度,在几千年前,印度就被雅利安人入侵了,而为了彻底磨灭印度本土的文化,雅利安统治者创立了婆罗门教、种姓制度等措施,培养出了印度人根深蒂固的奴性。这就使得在面对侵略者时,双方表现出的态度截然不同。

其次,双方面对的敌人也是不相同的,对于印度来说,自从英国殖民后,他们的“顶头上司”,就从封建地主,变成了相对现代的英国人,然而,英国人到印度的目的并不是统治,而是做生意,这就使得他们只在乎钱,没有改变印度思想的兴趣,也正因如此,英国会雇佣大量印度工人,甚至还提出了用印度人管印度人的方针。从这个角度来看,也可以说印度是英国的“衣食父母”。

当然,甘地之所以要求中国也“非暴力不抵抗”,与他的出身也有一定关系,作为高种姓的公子哥,他其实并没有见过普通民众的生活,而这也正是印度民众听了他的话,导致1000多人被活活打死,却没有对甘地产生触动的原因。

而对于中国来说,日本的侵略完全是为了掠夺资源,因此,无论中国人反不反抗,日本都会进行相同的残忍暴行。

最后,如果用现代的眼光来看,“非暴力不合作”能够成功,是有必要条件的,那就是双方是互相合作,互相利用的关系,咱刚也聊过,英国在上世纪30年代开始走下坡路了,统治力量薄弱,如果放任甘地活活饿死,那么无数印度人都会效仿,从而导致工厂大量停工,英国则一个子儿都赚不到,也正因如此,他们才让印度以“躺平”的方式,获得“躺赢”的效果。

从这个角度来看,甘地“非暴力不合作”的理念显然是惯坏了印度人,使得如今的他们统统养成了好吃懒做的性格。

不得不说,虽然在很多西方国家眼中,甘地因为“真善美”的抵抗方式,获得了无数赞誉,也被称之为“圣雄”。但作为一名政治人物,他显然是被过誉了,连两国基本的情况都没有搞清,就说出“别人杀累了就会停止侵略的言论”,显然是十分愚蠢的。

1 阅读:69
招新聊国际

招新聊国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