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何说皇贵妃能威胁到皇后的地位?古代的皇后和皇贵妃有何区别?

小岛知风 2024-01-01 10:50:57

其实中国古代的皇贵妃封号始于明朝时期,在此前其他朝代后宫中是没有皇贵妃封号的,皇贵妃自设立之初享受到的级别待遇在后宫中就是仅次于皇后的存在,这也造成了在历史上很多皇贵妃对皇后的威胁很大,甚至最终从皇贵妃成为了皇后,所以皇贵妃在后宫中对皇后威胁极大,下面就来说说皇后和皇贵妃的区别,以及如何威胁到皇后的地位。

其实皇后与皇贵妃在身份地位上还是有很大区别的

别看皇贵妃的身份地位和待遇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但是二者在身份地位和待遇上区别还是非常大的。

中国古代是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度,所以在身份上皇后属于是皇帝唯一的合法妻子,是一国之母,即便皇贵妃在后宫中仅次于皇后,但是皇贵妃的法律身份在古代只属于是贵妾,要知道在古代,妾的身份再尊贵也只是妾,在法律上妾与妻的身份就差远了。

最能体现身份地位的就是在一些重大的国家典礼上,只有皇后能有资格和皇帝一起接受群臣朝拜,而其他的后宫妃嫔包括皇贵妃都没有资格与皇帝一同进入太和殿接受群臣朝拜。

到了农耕时节,皇帝要到先农坛率领文武百官耕地行亲耕礼,皇后则要率领后宫妃嫔和朝廷贵妇亲自采桑织衣行亲蚕礼,这就是寓意着中国传统的男耕女织,而皇帝和皇后就是天下男女夫妇的表率,皇贵妃只能跟在皇后的后面做,而不能起到带头作用。

所以就身份地位来说,别看皇贵妃只比皇后低一级,但是身份地位确实相差悬殊。

不光身份地位相差悬殊,待遇方面皇贵妃比皇后也差多了,在古代皇帝的生日称之为万寿节,是国家的法定假日,这一天文武百官要向皇帝祝寿,全国人民都得放假一天。皇后的生日也是有名头的,称之为千秋节,同样也要有文武百官的祝寿,全国人民放假一天,也是法定节假日。而皇贵妃的生日那就啥都不是,全国人民不放假,文武百官也不用祝寿。

而且皇贵妃在皇帝生前多受宠,但是熬不成皇后,一旦皇帝去世,皇贵妃就只能和其他普通妃嫔一样,一起迁居养老的宫殿去养老,而皇后则不同,皇帝去世后,皇后不管是不是继任皇帝的生母,都会被尊为皇太后,自己独自居住一处宫殿,不需要跟其他人挤在一起养老。

并且皇后在皇帝去世后甚至有权操控册立新皇帝继位人选,因此皇后的政治权力还是比较大的,而皇贵妃怎没有这些政治权力。

在娘家族人的待遇上也不一样,按照明朝时期的规矩,皇后的父亲和兄弟可以最高可封为伯爵,极少数能获封侯爵。按照清朝的规矩,皇后的父亲可以被封为一等承恩公,也就是公爵,在爵位待遇上算是最高了。

而皇贵妃的娘家就没有这么多封赏了,明朝时期皇贵妃的父亲或者兄弟能被封一个锦衣卫千户就算很不错了,最高也就能获封锦衣卫指挥佥事。清朝则是皇贵妃的父亲或兄弟能获得一个八旗贵族身份,然后顶多再封个散秩大臣就算不错了。

所以就从娘家待遇来看,皇贵妃比皇后就差了很多。

这些只是生前的待遇,死后皇贵妃比皇后待遇差的更多,在清世宗雍正皇帝之前,皇贵妃是没资格陪葬帝陵的,只有皇后才能陪葬帝陵。

由于雍正极为宠爱年贵妃,在年贵妃临死前加封她为皇贵妃,死后追谥为敦肃皇贵妃,雍正特意为年妃打破了传统,雍正生前明确要求死后必定要与年妃合葬,自此之后,只有皇帝点头同意,皇贵妃就可以跟皇帝一起安葬帝陵。

而皇后陪葬帝陵则一直是传统规矩,没有特殊情况,一般皇后都得和皇帝埋葬一起,只有皇帝特别讨厌皇后,才不允许她陪葬帝陵。比如乾隆继后那拉氏,由于她和乾隆帝后失和,乾隆虽然没有废了她的皇后名号,但她实际上失宠了,所以死后乾隆不许她陪葬帝陵。

在清朝时期,如果皇后死在皇帝后面,还会获得单独建陵的待遇,比如慈禧太后的陵寝被称之为菩陀峪定东陵。

皇贵妃死后则没有这些待遇,皇帝如果批准,皇贵妃才能陪葬帝陵,皇帝如果不批准,皇贵妃就只能和其他妃嫔一起葬在妃园陵寝。

皇后在去世后会获得非常长的谥号,并且她们的谥号都要配合皇帝的谥号来,比如清世祖顺治的谥号为“章皇帝”,他的嫡妻博尔济吉特氏死后的谥号就是“孝惠章皇后”,“章”字就是为了配合顺治的谥号,而顺治极为宠爱的董鄂妃,死后被他追谥为孝献皇后,但是在顺治去世后,她却不能获得“孝献章皇后”的谥号,就因为她生前只是皇贵妃,所以虽然死后被皇帝追谥为皇后,但在顺治去世后却不能给她配上皇帝的谥号。

所以皇贵妃在身份地位和待遇上来说,不管生前还是死后都比皇后差了不少,别看皇贵妃在后宫身份地位仅次于皇后,就这个“仅次于”三个字就带来了天壤之别。

可是皇贵妃的封号自起源之初就威胁着皇后的地位

皇贵妃的封号是始于明宣宗宣德帝朱瞻基,不过朱瞻基并没有正式设置皇贵妃,在当时后宫中仅次于皇后的妃嫔是贵妃,那么朱瞻基是如何设置出了比贵妃还高级的皇贵妃呢?

这一切都得从朱瞻基尴尬的三人婚姻说起,朱瞻基自幼就受祖父明成祖朱棣的喜爱,很小的时候就被朱棣册封为皇太孙,朱棣对他的事是事无巨细都得过问。

最开始朱瞻基的外祖母彭城伯夫人相中了其老家永城县主簿孙忠的女儿孙氏,彭城伯夫人建议朱瞻基的生母张氏可以聘娶孙氏为朱瞻基的妻子,张氏不敢擅自做主,于是就把这件事报告给了朱棣。

朱棣给了面子,让人把孙氏接入皇宫抚育,从小与朱瞻基培养感情,就这样朱瞻基自幼就与孙氏有了青梅竹马的感情。

但是朱瞻基成年后,朱棣又觉得那么小就给他娶妻子有点草率,应该从全国给他还选一个更好的女孩当妻子,于是朱棣又下旨在全国给朱瞻基海选皇太孙妃,孙氏则直接晋级为候选人,和其他海选女孩争夺朱瞻基妻子的位置。

可是最终经过海选,朱棣帮朱瞻基选择了美貌且品行好的山东济宁女孩胡善祥,就这样自幼与朱瞻基青梅竹马的孙氏成了小妾,后来的胡善祥成了朱瞻基的嫡妻。

不过由于朱瞻基自幼与孙氏感情深厚,不太能接受胡善祥,只是不敢违背祖父朱棣的旨意才娶了胡善祥为妻。因此朱瞻基继位之后,封胡善祥为皇后,封孙氏为仅次于皇后的贵妃,在孙氏的封妃典礼上,朱瞻基为她打破了传统规矩。

按照古代传统的宫廷礼制,通常只有册封皇后时皇帝才会赐予金册和金宝,而册封贵妃时只有金册没有金宝,朱瞻基为了孙氏打破了这个礼制规矩,他特意在封妃时,同时赐予孙氏金册和金宝,使得她享受到了册封皇后的礼仪待遇。

正是由于朱瞻基对孙氏过度喜爱和让她享受几乎和皇后同等的待遇,最终导致了胡善祥成为大明朝第一位被废掉的皇后,胡善祥被废之后,孙氏就被朱瞻基册封为皇后,史称孝恭章皇后。

因为朱瞻基在册封孙氏时的特殊待遇,所以他的子孙都跟着学,他的儿子明代宗景泰帝朱祁钰在位时期,曾经十分宠爱妃嫔唐氏,朱祁钰册封唐氏为贵妃时,为了凸显对唐氏的喜爱,特意效仿了老爹朱瞻基,也因此略高于贵妃册封礼的规矩就被传承下来。

到了朱瞻基的孙子明宪宗成化帝朱见深时,朱见深是十分痴情于比自己大17岁的保姆万贞儿,他想册立万贞儿为皇后,但是遭到群臣反对,不得已册立了吴皇后,而他册封万贞儿时特意效仿朱瞻基也赐给了金册金宝。

并且朱见深为了凸显万贞儿的与众不同,特意给万贞儿起了新的封号叫作皇贵妃,万贞儿就成了历史上真正名义上的第一位皇贵妃,此后历朝历代都保留了皇贵妃的封号。

后来吴皇后嫉妒万贞儿,有一次怒打万贞儿,最终被朱见深废去了皇后之位,但受到朝臣阻力,朱见深还是没能封万贞儿为皇后,而是改立了王皇后。

不过此后虽然王皇后名义为后宫之主,但由于万贞儿很受宠爱,王皇后对万贞儿是极为恭敬礼让,于是在朱见深的后宫就出现了皇后不如皇贵妃的奇葩局面,万贞儿实际上成了后宫之主。

从这里可以看出来,不管是孙氏还是万贞儿,她们本身的存在就对皇后有着很大的威胁,她们是可以随时取代皇后的人,因此皇贵妃自设立以来,就代表着对皇后有着地位威胁的封号。

在清朝皇贵妃更是成了册封皇后前的过渡性封号

到了清朝之后,皇贵妃更是成了册封皇后前的过渡性封号,并且清宫有不成文的规矩,那就是皇后在世时不能册封皇贵妃。清朝宫廷的潜规则不许皇后在世时册立皇贵妃是在康熙时期之后,这还得从康熙的老爹顺治身上说起。

清朝入关后基本承袭了明朝的宫廷礼制规矩,顺治作为清朝入关后的第一位皇帝,曾在母亲孝庄太后的干预下,娶了孝庄的亲侄女为第一任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但是顺治对这段婚姻很不满意,于是很快找理由废了她的皇后之位,史称世祖废后。

后来顺治又娶了孝庄的族孙女为第二任皇后,也就是历史上的孝惠章皇后,不过顺治对孝惠章皇后也不是很喜欢。

不久后顺治找到了真爱董鄂妃,他就想废掉孝惠章皇后,改立董鄂妃为皇后,但是他的废后想法遭到老妈孝庄的极力反对,再加上董鄂妃十分贤惠,坚决不肯取代孝惠章皇后,因此顺治最后只得封董鄂妃为皇贵妃。

可是此后顺治独宠董鄂妃而冷落孝惠章皇后,董鄂妃早逝后,顺治更是执意追封她为孝献皇后,这些都让他的老妈孝庄很不满。

所以在顺治去世后,孝庄就给孙子康熙定下了规矩,皇后在世时不得册立皇贵妃,孝庄认为如果皇后在世册立皇贵妃,显得不尊重皇后,还容易引起后宫之争,因此自康熙之后,皇后在世,是不封皇贵妃的,而皇贵妃在清朝也成了稀有封号。

清朝的皇贵妃只有在非常特殊的情况下才册封,大概是三种情况,第一种情况是在皇后去世,按照礼法在皇后丧期内不能册立新皇后,因此皇帝会先册封一位皇贵妃来统摄后宫事务,待皇后丧期满了,直接晋升皇贵妃为新皇后。

比如乾隆结发妻子富察皇后去世,乾隆在富察皇后丧期内册封娴妃那拉氏为皇贵妃统摄后宫事务,等富察皇后丧期满了之后,那拉氏直接就被晋升为皇后。

第二种情况是皇帝的宠妃病重将死,皇帝为了让她临死前高兴,会册封为皇贵妃,或者是宠妃去世了,皇帝下旨追封为皇贵妃。

比如清朝名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很受雍正喜爱,但是雍正继位后,出于尊重皇后乌拉那拉氏,只册封年氏为贵妃,年氏病重将死时,雍正为了让她高兴,特意册封她为皇贵妃,在她死后追谥为敦肃皇贵妃。

第三种情况也是最少有的情况,那就是皇帝对皇后极为不满,但还不能废后的情况下,皇帝会册封皇贵妃,让皇贵妃统摄后宫事务替代皇后。

这种情况就只发生在乾隆与第二任皇后那拉氏这里,乾隆与那拉氏帝后反目之后,乾隆为了顾全面子,没有选择废掉那拉氏的皇后之位,而是册封嘉庆皇帝的生母当时的令贵妃为皇贵妃,以皇贵妃身份统摄后宫事务,那拉氏算是被不废而废,在那拉氏抑郁去世后,令妃就一直以皇贵妃身份统摄后宫事务直到去世,乾隆宣布让位嘉庆之后,才追封令妃为孝仪皇后即历史上的孝仪纯皇后。

所以清朝自顺治之后皇后在世时不立皇贵妃,只有极少数的特殊情况才会出现皇后与皇贵妃并立,这也使得整个清朝历史上皇贵妃的人数居然比皇后还少,整个清朝历史上共有29位皇后,而皇贵妃却只有21位。

这一切就因皇贵妃本身对皇后地位威胁极大,清朝皇帝吸取了明朝的教训,为了保持后宫和平稳定,这才有了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的不成文规矩,这也造成了清朝历史上皇贵妃人数比皇后还少的原因,从这些就能看出来皇贵妃对于皇后的威胁有多大。

写在最后

实际上皇贵妃本身就属于是皇帝独家偏爱之下的产物,说白了就是皇帝爱妾不爱妻,所以也就注定了皇贵妃这个封号从诞生之时起就是在威胁着皇后,成为皇贵妃的女人都会想方设法千方百计成为皇后,这是一条你死我活的后宫争斗,试想一下,皇贵妃本身就威胁到了皇后的地位,她如果不成为皇后,那么皇帝在世时还能护着她,皇帝去世了,她就只能被皇后收拾死了,因此皇贵妃这个封号设立之初,就意味着将产生后宫纷争,这也是为何在清朝皇后在世不立皇贵妃成为不成文的规矩原因。

至于区别上,皇贵妃在身份、权力、地位、待遇各方面都远不如皇后,别看皇贵妃是一个相当于副皇后的等级,但和皇后的区别还是很大的。

1 阅读:689

小岛知风

简介:杂家一枚,爱好摄影、旅游、文学、越野,天南海北都爱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