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暴力危害有多大,从心开始告诉你

从心开始心理 2019-11-20 11:44:14

近几年,随着互联网科技的不断升级,人们的生活进入到了“第二媒介时代”。越来越多的网民活跃在各大社交平台上,其中大部分的网民拥有着极大话语权,在“协同过滤”下,互联网平台向取向兴趣相同的客户推送信息内容,将不同的群体划分出来,群体成员都有着统一偏向,在沟通分享后,群体成员往着偏向不断发展前进,形成极端的观点,这便是桑斯坦在《网络共和国》中提出的“群体极化”。

当网民群体因某事件聚集一起,经过长时间的辩论、议论作用下,加上部分“网络推手”煽动下,形成偏理性的,迎合公众口味的意见,及较稳定的舆论心理群体。而这部分群体,在网络自由民主的背景下,加上网络id的隐匿性,群体的随机性,在事件的刺激因素下极易诱发情绪,个体在进行传播沟通时较具有易爆性,个体间互动情绪具有强烈的感染性,期间也容易受到有心人的煽动。网络上占据着舆论一方的群体,掌握着主动权、至高权,一旦失控,则会变成网络一部分网民的狂欢。

网络暴力不同于“物理攻击”,它是一种对受害者人格精神的摧残,施暴者站在舆论一方,宛若神祇,对受害者进行较为夸张化情绪化的言语上挑衅,激怒,使其压抑,陷入到了自我否定的境界,最后造成心理防线的崩盘。

例如前些日子某流量明星成为某著名篮球组织宣传片形象大使,后其在参加某真人秀综艺中展示打篮球的视频传播引起舆论关注,期间篮球视频在某站某区被当成大量up主的素材进行剪辑播放,后该明星团队则对该站发出律师邀请函,但是效果不如该团队预期发展,反而让事件更加发酵,甚至推动整个事件翻反转。该明星的视频被大量恶搞剪辑后大范围地流传,其口碑是一面倒的全网黑,而这不仅仅限于该明星本身。该明星拥有着庞大的粉丝群体,在其舆论背景下,粉丝群体的任何有关于偶像的言论都是一部分人共同讨伐的目标。

当网络暴力溢出至现实生活中,通常会造成现实生活中的冷暴力,甚至更严重到了欺凌的地步。例某粉丝因其考试试卷上出现了该星打篮球的图片,私下找了老师跟其倾诉了自己的一些想法,谁知该老师在班会上点名了该粉丝,并告诫其他同学不该像这位同学这样把心思放在追星上诸如此类的话,后该粉丝被班上其他同学多次嘲笑捉弄,最后扛不住转学了。再例如某粉丝被人肉搜索,其地址手机号等隐私被暴露,每天大量收到谩骂,恐吓等负面的私信,更甚者影响到受害者的学校家庭正常生活诸如此类的事件。到这里我们是否该反思,这已经不属于网络虚拟的范畴了,这是现实世界被网络异化的结果。

现实生活中,每个人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都有着专属的社会角色,每个角色都赋予其不同框架、约束。网络世界中,可以将自己无所顾虑的展示、塑造成与现实截然相反的形象。有些人借着网上的面具,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抨击着与自己意见相反的群体,享受着现实生活无法拥有的极高话语权,趁机宣泄了自己在生活中的遭遇、压力,这部分人群大多数是意见领袖者。网络暴力中的跟风者,有些是看客心理,缺乏社会责任感,并不知道自己的行为给受害者带来了多大的心理创伤;而“沉默的螺旋”效应中,不乏有些从众心理网民,为了保持在群体中的话语权以及存在感,个体丢弃自己内心真实的想法。还有些起哄者、围观者等......众生百态,或许有些人并非带着恶意,但是其造成的后果,令许多人留下创伤、心理阴影。

0 阅读:35

从心开始心理

简介:幸福人生,从心开始。分享心理类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