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思而后行”这句话该怎么理解?

尚书乔 2021-01-02 17:33:47

“三思而后行”出自《论语·公冶长》,原文为:季文子三思而后行。子闻之曰:“再,斯可矣。”大概意思是说:季文子遇事总要思考多次,然后才付诸行动。孔子听说后,说:“再多思考几次,这样才算可以啊。”

“三思”中的“思”是思考、考虑之意,“三”则是泛指,表示多次、几次。所谓“三思”就是多次考虑、反复思考的意思。

至于为什么要“三思”,原因很简单,不管是谁,遇到事情时都应该要慎重考虑、反复思考,想清楚之后再付诸行动,这样能使自己的行动更加理性,不至于让行动产生在一时冲动之下,而产生时候追悔莫及的坏结果。

三思而后行‍

应该要承认,孔子说的“三思而后行”在实际生活中的绝大多数情况下是正确的,的确应该牢记这句话,做任何事情或者作出任何决定,都应该反复考虑。

考虑什么东西呢?考虑的东西一是这件事情的前因后果,与之相关的一切资料和信息,尽可能多掌握具体信息和第一手资料,通常是作出正确决定的前提条件。

二是如果要解决这件事情,能采取哪些行动方案呢?要提高行动的成功概率,就应该要预先制定好操作的若干方案,这样在具体行动中能够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作出调整。

三是还要考虑万一行动失败有可能会导致什么后果,失败之后又应该采取什么措施及时补救,尽量将失败导致的损失降到最低,同时采取新的行动,尽快争取获得新的成功。

古代将军

比如在战争中,聪明和成熟的将军往往会在战前就“三思”,拟定详细的作战方案,包括进攻路线、武器补给、后勤保障、医疗救护等等详尽的若干套方案,尤为重要的是还要拟定万一失败的撤退方案和补救措施等等,这些都是“三思”的内容。实事求是地说,倘若事前能做到这么周密详尽的“三思”,那么这件事成功的概率和把握应该能够大大增加。

古代战争

但是,严格落实“三思而后行”这句话也要防止掉进一个误区:有的人遇到事情的确是很重视“三思而后行”,但他的“三思”把重点都放在查找事情的操作难度,可能存在的阻力和困难,有可能导致什么结果,这样一来,可能就会“前怕狼后怕虎”,瞻前顾后,最终得出结论,这事儿没法做,根本没有条件,还是等条件成熟了再说吧!这种情况下,“三思而后行”这句话就成了弱者面对困难时为自己退却找到了堂而皇之的理由,成了放弃追求和理想的挡箭牌,成了裹足不前的尚方宝剑。因为他“三思”后得出来的结果是“放弃行动”,这就完全背离了“三思而后行”中“行”的初衷了!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