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特务竟是傻白甜:黄埔一期榜眼,蓝衣社大太保,闹出无数大笑话

豁达看历史 2025-01-03 02:49:17

在民国乱世中,有这样一位令人啼笑皆非的"大特务",他既是黄埔一期的榜眼,又是蓝衣社的"大太保",更是四川省党部主委兼成都防守司令部中将主任,可谓位居要职。然而,这位名叫曾扩情的人物,却因其天真烂漫的性格,在历史的洪流中闹出诸多笑话:他曾在西安事变中因不懂局势而得罪蒋介石,被贬谪兰州;在四川省党部任职期间,竟因无钱挥霍而沦落到靠经营照相馆的女老板接济度日;解放前夕,面对胡宗南派来的专机和黄金,他却选择了一个令人意想不到的出路——剃度出家当和尚。

民国乱世走出的黄埔传奇人物

1895年,在四川威远的一个普通农户家中,诞生了一个注定不平凡的孩子——曾扩情。这个出身寒门的少年,凭借着过人的智慧,一路读书求学直至考入北京朝阳大学法科。北洋政府末期的北京,正是风云际会之时,在这里他结识了影响他一生的重要人物——李大钊先生。

1924年,黄埔军校在全国范围内招收学员,面对数万精英的激烈竞争,曾扩情在李大钊的推荐下,与同窗好友胡宗南一同报考。这一年,曾扩情已经29岁,比绝大多数考生都要年长许多。然而就是这个"老大哥",在635名录取者中脱颖而出,以第二名的优异成绩考入黄埔,成为了黄埔一期的榜眼。

黄埔军校的求学经历,为曾扩情打开了一扇通往权力中心的大门。由于年龄最长,学员们都亲切地称他为"扩大哥"。蒋介石也格外器重这位成熟稳重的学生,将黄埔同学会秘书长的重任交给了他。这个职位看似普通,实则大有来头,掌握着黄埔生的考察、任命大权,能够直接决定一个人的仕途走向。

在黄埔同学会秘书长的位置上,曾扩情展现出了非凡的组织能力。蒋介石作为会长,平日事务繁忙,基本上将实权下放给了曾扩情。这种信任关系,让曾扩情的政治地位节节攀升。

当蒋介石组建著名的"复兴社"时,曾扩情成为了筹备骨干之一。在这个后来被称为"蓝衣社"的特务组织中,他与其他12名核心成员被称为"十三太保"。因为年纪最大,曾扩情便顺理成章地被称为"大太保"。这个称号,让他在特务系统中拥有了超然的地位。

1929年的蒋桂大战中,曾扩情展现出了他的政治智慧。他成功说服四川军阀刘湘率军出川援助蒋介石,为国民党在这场重要战役中赢得了关键优势。正是这次建功立业,让曾扩情被提拔为西北剿总政训处少将处长,成为西北地区所有军队的最高党务长官。

西安事变后仕途跌宕起伏记

1936年12月,西安城内暗流涌动。面对张学良和杨虎城发动的"双十二事变",身为西北剿总政训处少将处长的曾扩情,却做出了一个让所有人都始料未及的选择。少帅张学良找到曾扩情,希望他能向南京方面发表广播讲话,呼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

在这个风云变幻的节骨眼上,大多数国民党高层都识趣地避而远之,生怕卷入这场政治漩涡。但曾扩情不顾形势,欣然答应了少帅的请求,主动走进了广播电台。这一个举动,彻底改变了他的政治生涯。

蒋介石在得知这一消息后震怒,立即下令逮捕曾扩情。作为西北地区的最高党务长官,曾扩情的表态无异于给了南京当局当头一棒。但多亏他是黄埔一期的榜眼,加上胡宗南等黄埔同学的联名求情,他才免于一死。

在军统监狱中,戴笠对这位"扩大哥"依然保持着尊重。每天的伙食待遇都格外优待,比一般囚犯好得多。戴笠还特意安排了一次曾扩情与蒋介石的见面机会,希望能化解这段恩怨。

见面时,曾扩情号啕痛哭,表达了深深的悔意。蒋介石看在昔日情分上,终于松了口。但惩罚还是要有的,于是将他发配到了远在兰州的第八战区司令长官部任职。

几年后,曾扩情获得了一个新的任命——四川省党部主委。这个职位表面上光鲜亮丽,实际上却是个没有实权的空架子。没有经费支持,曾扩情上任后的日子过得相当窘迫。

为了解决经费问题,曾扩情想出了一个主意:把党部的小轿车卖掉。他用卖车的零头买了一辆自行车代步,剩下的大部分钱则用来改善伙食。这笔钱支撑了半年时间,等到钱花光了,连自行车也不得不卖掉。

生活所迫,曾扩情开始四处找人蹭饭。成都的官场上下都被他的"光顾"搞得不胜其烦。无奈之下,有人给他出了个主意:把他介绍给一位经营照相馆的女老板认识。

这位女老板的照相馆经常受到小特务的骚扰和勒索。对她来说,能有一位曾经的蓝衣社"大太保"做靠山,无疑是个好机会。于是双方一拍即合,曾扩情为照相馆提供保护,女老板则负责他的食宿。

这种合作关系发展到后来,曾扩情甚至搬到了照相馆与女老板同住。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特务头子,就这样在成都的街头过起了与从前截然不同的生活。

成都解放前的荒诞逃生记事

1949年冬,国民党在大陆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在这个节骨眼上,蒋介石给了曾扩情一个新的职务——成都防守司令部中将主任,这是一个注定要被钉在历史耻辱柱上的职位。

解放军的脚步越来越近,成都城内人心惶惶。12月24日,胡宗南派出一架专机在太平寺机场等候,同时还派人给曾扩情送去了15两黄金作为逃亡的盘缠。这份情谊源于他们的黄埔同窗之谊。

面对这样的援助,大多数人都会毫不犹豫地登上飞机。但曾扩情却反其道而行,不仅拒绝了胡宗南的好意,还对来人说了一句让人摸不着头脑的话:"山人自有妙计"。

这个"妙计"很快就在成都城内传开了。原来曾扩情跑到了城内的一座寺庙,剃度出家当起了和尚。他似乎认定自己穿上袈裟就能躲过浩劫,这种想法在当时的形势下显得格外可笑。

解放军进城后,很快就找到了这位"新出家"的和尚。面对人民解放军的讯问,曾扩情还在辩解:"我已遁入空门,你们还抓我作甚?"这种天真的表现,让在场的解放军战士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好。

作为被俘的国民党党务系统最高级别官员,曾扩情被押解到了北京。他被关押在"功德林战犯管理所",这个地方的名字倒是和他最后的"出家"经历颇为相称。在这里,他开始了为期十年的改造生活。

在管理所里,曾扩情的天真性格反而成了他的优势。他不像其他战犯那样心怀鬼胎,而是表现得格外坦率。每天的政治学习和劳动改造,他都认真对待,完全没有一个高级战犯的架子。

每当有人问起他为什么要当和尚时,他就会说这是他想出来的最好办法。这种不加掩饰的回答,反而让管理人员觉得这个人实在单纯,完全没有政治上的威胁性。

曾扩情的这种表现,让他在战犯中显得格外特别。那些曾经在国民党内叱咤风云的大人物,此时都在绞尽脑汁思考如何自保。而他却像个没事人一样,该吃吃,该睡睡,倒是活得自在。

这种与众不同的表现,让他成为了第一批特赦名单中的重点对象。比起那些"老奸巨滑"的战犯,这样一个"傻白甜"反而更容易获得新中国的宽恕。这大概就是曾扩情身上最独特的地方:他的政治智慧不高,但他的"真诚"却救了自己一命。

迷途知返终获新生纪实

特赦的日子来得比预料的要早。在那个意义非凡的日子里,周恩来总理亲自来到功德林战犯管理所,专门与曾扩情见了一面。这场会面意味深长,因为在民国时期,周恩来曾是黄埔军校政治部主任,而曾扩情是他的学生。

在第一批特赦的十位战犯中,曾扩情的经历颇具代表性。这份名单上除了陈长捷和卢浚,其他八人都是黄埔军校的学员。新中国对这些曾经的黄埔人给予了宽大处理。

特赦后,曾扩情面临一个重要的选择。他本可以留在北京,但因为儿子的一封来信,他决定前往沈阳安度晚年。这个决定让他失去了一个重要的机会。那些选择留在北京的特赦战犯,如杜聿明、范汉杰等人都被任命为全国政协委员。

在沈阳的日子里,曾扩情不断打听消息,四处托人找关系,希望能够获得全国政协委员的职位。这种执着的追求,最终使他如愿以偿。从一个省政协委员,升任为全国政协委员,他终于在新中国的政治舞台上再次占有一席之地。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来,曾扩情迎来了人生的又一个高峰。作为黄埔军校最年长的在世学员,他在黄埔军校同学会中备受尊重。各种重要活动都少不了他的身影,他的发言总是能引起广泛关注。

在两岸关系问题上,曾扩情表现出了难得的远见。他多次发表演说,呼吁两岸和平统一。作为亲历者,他为促进两岸关系改善做出了独特的贡献。这种态度,让他在海峡两岸都赢得了尊重。

晚年的曾扩情没有虚度光阴。他投入大量精力,撰写回忆录和历史著作。《黄埔同学会始末》和《西安事变回忆》这两部著作,为研究民国历史提供了珍贵的第一手资料。这些文字记录,成为了他留给后人的宝贵遗产。

生命的最后时光,这位曾经的"大太保"过得平静而充实。直到1988年,93岁高龄的曾扩情走完了他传奇的一生。他的人生经历,恰如一面镜子,映照出那个特殊年代的种种荣辱沉浮。

这个从不世故的老人,用他的天真和执着,在动荡的历史长河中画下了独特的一笔。从黄埔榜眼到蓝衣社大太保,从战犯到全国政协委员,曾扩情的人生充满戏剧性的转折,却最终收获了平安喜乐的结局。

0 阅读:1
豁达看历史

豁达看历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