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邦,泗水亭长,一个秦末的小吏,论出身和出身楚国将门的项羽根本无法相比。但就是这样一个人,在秦末群雄中脱颖而出,不仅击败了六国贵族的杰出发代表,号称战神的西楚霸王项羽,还把很多一起起兵的藩王们,都踩在了自己的脚下。当天下已定,到了分析原因的时候了,刘邦让大家都说说,在他们的眼里,自己为什么会成功?王陵说:“陛下这个人高傲,看不起人,但是能够知人善任从谏如流,因此,才有了四海归心!”
刘邦笑了笑,对大家说:“你们只知其一不知其二,那是因为我得到了汉初三杰的帮助,而项羽只有一个范增,还不能够信用,因此他才失败了!”大家都随声附和说:“陛下说的对,陛下说的对!”刘邦心里暗喜,“看来这些人都好对付,眼下的当务之急,是要把那些实力雄厚,且野心勃勃的异姓诸侯们,给彻底解决掉,他们和我一样,都是靠着自己的实力,达到了巅峰的,如果他们照样画葫芦,恐怕天下又要大乱了,因此,实力雄厚就是他们的原罪,就算他们不想造反,作为帝王我也不能留下他们这些隐患!”其实在刘邦承诺韩信、彭越、英布三个人,他们只要和自己合作对付项羽,就可以割地封王的那一刻起,三个人的命运就已经注定,只不过是在刘邦的剿灭计划里,他们分了个先后顺序罢了。
实际上,刘邦心目中,自己身边有几类人存在,他们抱着不同的目的,来到自己的身边,都是有其各自需求的。异姓诸侯们和项羽一样,不过是和自己争天下失败的暂时失意者罢了,如果不尽早解决,早晚会成为自己的腹心之患!领导培养人,不是为了让你去替代他,而是为了把你推出去,让你成为他的资源,留在手下的人是工具,推荐出去的是资源,这就是问题的本质了。当然了,工具人也有工具人的活法,大家各取所需,不去做损人利己的事,实现双赢,才是工具人的活法。
回到问题上来,为什么那么多不同类型的人,都会聚集在刘邦恩身边,从项羽手下过来的人就不少,其中以韩信、英布和陈平最为出名。那是因为这些人在项羽手下继续混下去,没有出头之日,韩信一辈子就只能是个聪明执戟郎,也就是个大头兵,而且还不安分,总是对项羽的军事指挥能力说东道西,这样的人就算项羽不杀他,也会把他派到战场上去做炮灰。韩信怎么办呢?他留下来只有死路一条,还不如搏一搏,去主动谋求一条生路。有人说刘邦对于韩信不好,属于卸磨杀驴,最后来了个“狡兔死,走狗烹,飞鸟尽,良弓藏”。但如果韩信不到刘邦手下,而是继续在楚军中,跟着项羽混下去,恐怕就是默默无闻度过一生,这和韩信的志向做卿相,实在是相差太远。
接下来说说彭越,他是水贼出身,趁着秦末乱世而起,混成了一方豪强。不过在项羽眼里,草寇就是草寇,终究难登大雅之堂的。因此,尽管彭越的能力出众,项羽也只让他做了梁国的国相而已,项羽分封诸侯,是按照身份来的,而不是按照实力来的,不能够不拘一格、兼容并包,摒弃自己固有的成见,是项羽自身无法迈过的一个坎!刘邦就没有那么吝啬,直接表示你跟着我混,要啥有啥,你做梁王我坚决支持。
至于英布,他本是骊山囚徒,跟着项羽混,是因为他是那个时代,为数不多能够跟项羽过几招的人。英布是个有奶就是娘的主儿,项羽能够给他的,也就是一个将军了,但刘邦很慷慨激,你做个将军太可惜了,应该做诸侯!在刘邦的忽悠下,英布和项羽反目成仇,结果被项羽手下大将龙且打得一败涂地。英布穷途末路,来投刘邦,刘邦当时正在洗脚,他说:“败军之将,也敢言勇!”英布感觉刘邦就是个狗眼看人低的小人,可紧接着刘邦给英布的待遇让他很满意,说的话不中听,但是事情做的到位,美女、金银和部队,只要英布能够想到的东西,全部给安排上。英布立刻表示:我一定跟着您混,您可是比项羽慷慨的多了!
最后说说韩信。你认为夏侯婴、萧何看出来韩信是能人,刘邦这个老大,他会看不出来吗?当然不会,他不过是在考验韩信的耐心和定力,毕竟韩信这种背叛主人的人,刘邦尽管不介意,但是他要防备。最后在经历了很多波折后,韩信才算出头了,刘邦给他来了个登台拜帅,算是给足了韩信面子。刘邦敢用韩信,那是因为韩信始终可控,而不是失控,否则的话,几十万大军交给韩信,一旦他临阵倒戈的话,刘邦不就玩完了吗?因此,从始至终,韩信都没有独自掌控兵权,不仅身边有刘邦的老大哥张耳监视,部队里还有一帮刘邦嫡系,你让韩信怎么造反,他如果按照蒯通的建议来,恐怕只会死的更快。
韩信的政治情商不高,那只是相对于刘邦而言,他对待令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屠夫的态度,就显示了他的智慧和气度,只不过和刘邦相比,还是略逊一筹。对于韩信来说,刘邦的态度一直是即用且防,从齐王到楚王,到淮阴侯,韩信的官位越来越低,直到最后他被吕雉杀死。他也没有造反,因为他有能力,而无勇气罢了!
“汉初三将”中,除了英布被逼造反外,韩信和彭越,都心甘情愿被刘邦所驾驭,背后的秘密究竟是什么呢?因为他们的愿望都被满足了,韩信求卿相,刘邦让他做了将军,成为汉军主将,后来又直接任命他为齐王;英布、彭越也都被封王,三个人本来都是布衣,能够成为割据一方的诸侯,已经是他们人生巅峰极限。有人问韩信他们有没有机会得到天下,我的答案是没有,因为他的上限也就是个王,他的心里装不下天下,要争天下的人玩的是政治,而不是战争,他们和刘邦相比,还差的太远。
接下来说说刘邦的老上级萧何。萧何是沛县主吏,主要负责的就是官吏的考核和晋升,按道理刘邦是他的小弟,没有萧何大人的提携,他这个泗水亭长的官,估计都得被撸了。但是萧何一直很谦卑,处处以刘邦马首是瞻,很多人不理解,这究竟是为什么呢?实际上,萧何自己不是没有野心,而是没有胆量。萧何的能力,是得到选拔官员高度认可的。人家打算把萧何提拔到京城去,但萧何拒绝了,不是他没有上进心,而是他有自知之明。
萧何在丰沛之地,属于家大业大的,因此他的顾忌就会很多,刘邦则不然,他放跑了押解的人,自己也跑到了芒砀山做起了强盗,有人可能会想到一句话:跑得了和尚跑不了庙,你刘邦是跑了,可刘太公还在,吕雉还在,收拾他们不就行了!事实上沛县令也是这么做的,如果不是萧何和曹参的维护,加上夏侯婴和樊哙等人的帮衬的话,恐怕刘太公和吕雉,就要受尽折磨了。萧何跟着刘邦,就是看中了刘邦的能力,什么能力呢?有野心也有胆量,说是敢作敢为并不为过!萧何的能力想发挥到极致,就必须有让他发挥的舞台,而刘邦就是那个能够提供舞台,让大家来施展的人。
于是屠狗之辈的樊哙,吹喇叭的周勃,做狱吏的曹参,车夫夏侯婴,这些常人眼里的狐朋狗友,都摇身一变,成为了那个时代的弄潮儿。包括“汉初三杰”里的谋圣张良,他不过是韩国的一个落魄公子,在刘邦的手下,也成为了天下第一谋士。而陈平这个贪婪无德的人,也成为了天下第一的毒士。没有“汉初三杰”的帮助,刘邦照样可以成功,因为没了他们,还会有其他人,培养人和用人这件事,刘邦很在行。
做个好领导,光是画饼是不行的。刘邦在开始的时候,就没有靠大饼来忽悠人,而是你跟着我,我就给你信任和资源,当然这些都在刘邦可控范围之内。因此,如果你的能力,不足以成为领导的资源,那就成为他手下一个好用的工具,这样一来也会过得相对滋润一些。人对于自己的定位是很重要的,你不知人可以少接触,不自知就没办法了,根本就混不下去。因为不自知的人,就无法有正确的认知,你看不清楚自己,怎么去为自己规划和定位呢?很多人会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是的,认知自己需要一个过程,有时候这个时间是一辈子,那怎么办呢?降低自己的期望,低估自己的能力,做事不要做的太绝,给他人也要留下活路,那样的话,你的人生就不会过得太糟糕。
智慧这个东西,不是说知道自己需要什么,而是知道自己要放弃什么,你需要的任何东西,都是要付出代价的,舍得的关键就是要先舍后得。刘邦要的是天下,因此只要能帮他实现目标的人,他都会接纳任用,至于也想争天下的人,对不起,道同不相为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