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宁军:大明帝国最后的“王牌”,却成了终结南明的“急先锋”

星河共我醉 2025-03-30 17:48:24

辽地的人从小在这里长大,对东奴的动向非常熟悉,每次遇到敌人入侵,他们一点都不害怕。只要装备上坚固的盔甲、锋利的刀剑和强壮的骏马,他们总是冲在最前面杀敌,为祖先报仇雪恨。宁锦地区多次取得的胜利,多半是靠辽人冲锋陷阵得来的,这一点显而易见。1619年,明朝派出11万精锐部队在萨尔浒与后金的八旗军展开决战。后金首领努尔赤采用分而治之的策略,将这支明朝主力部队彻底击溃。利用明军战败的机会,努尔赤在辽东地区迅速扩张,短短几年内就占领了辽阳、沈阳、广宁等重要城市。明朝在关外的控制区大幅缩水,只剩下从锦州、宁远到山海关这一条狭长的辽西走廊。

大明帝国在边境外的军队遭遇了严重失败,而国内的明军又缺乏战斗力。在这种情况下,负责镇守辽东宁远的著名将领袁崇焕向朝廷提出了一个建议:“用辽东本地人来守卫辽东的土地。”具体做法是从辽东百姓中挑选身体强健的人,补充到边境外的明军中去。由于这些士兵大多来自山海关到宁远一带,所以被称为关宁军。由于关宁军主要是骑兵,也有人称他们为关宁铁骑,总人数达到了6万。关宁军组建不久,就在宁远和宁锦两场大战中表现出色,接连打败了努尔赤和他的继任者皇太极,一战成名,声震四方。当时的兵部尚书王永光曾这样称赞关宁军:“辽东战事爆发后,各城守军纷纷溃逃,直到八年后,敌人才首次受挫,这才让人知道中原还有能人。”

袁崇焕去世后,他的得力助手吴三桂接过了关宁军的领导权,负责守卫辽东地区。清军多次发动进攻,但都被吴三桂成功抵挡。朝廷还经常调遣关宁军到内地镇压农民起义,其中曹文诏和曹变蛟叔侄表现尤为出色,多次击败农民军。曹文诏因其卓越的战绩,被誉为“明末最杰出的将领”。1644年3月,李自成带领农民军向北京进发,崇祯皇帝命令吴三桂带兵前来救援。吴三桂的部队还没到北京,李自成就攻下了京城,崇祯皇帝上吊自尽。得知这一消息,吴三桂立刻调头返回山海关,并向李自成投降。可是,当吴三桂听说李自成的手下刘志敏抢走了他的爱妾陈圆圆时,他气得火冒三丈,为了心爱的女人,他决定在山海关起兵反抗李自成。

李自成带着二十万兵马去打吴三桂,吴三桂打不过,就投降了清朝的多尔衮。多尔衮带着十几万精兵从山海关杀进来,在一片石跟李自成打了一场大仗,李自成惨败,只身逃走。后来,吴三桂带着关宁军和清军一起追击李自成,连赢九场,一直追到湖北九宫山,最终把李自成杀了。李自成一死,清朝就消除了入关后最头疼的隐患。吴三桂的身份比较特殊,他投靠多尔衮时,打着为崇祯皇帝报仇的旗号,也就是所谓的"借兵平乱"。正因为这个原因,多尔衮就把吴三桂和他手下的关宁军调回了辽东,让他们远离南明的战场,实际上等于把他们"冷藏"了起来。

1645年,清军拿下南京,南明弘光王朝就此终结。次年,清军又灭了盘踞四川的张献忠势力,基本掌控了全国。接着,多尔衮推出了剃发、圈地、投充等一系列严酷政策,激起各地百姓反抗。同时,八旗军入关后分散驻守各地,导致兵力不足,再加上南明永历政权在西南崛起,清军在那边的战事进展不顺。特别是在1652到1653年间,李定国在桂林和衡阳两次大败清军,逼死了定南王孔有德,还斩杀了敬谨亲王尼堪,让清军吃了大亏。天下局势骤变,南明仿佛有重振旗鼓的迹象。为此,清廷不得不重新启用吴三桂。吴三桂带领关宁军奔赴西南战场,接连击败刘文秀和李定国,攻入昆明,逼得南明永历帝逃往缅甸。1662年,吴三桂率军驻扎在中缅边境,迫使缅甸国王莽白发动“咒水之难”,并交出永历帝。同年四月,吴三桂的部将吴国贵用弓弦勒死了永历帝及其妻子,南明至此彻底灭亡。南明覆灭后,吴三桂以平西王的身份镇守云南,俨然成了当地的土皇帝。

1673年,康熙皇帝下令削弱藩王势力,吴三桂随即打着“反清复明”的旗号起兵造反,这就是历史上的三藩之乱。当时,八旗军长期处于和平状态,而关宁军因为一直在边境作战,战斗力非常强大。关宁军迅速占领了西南地区,震惊全国,连八旗军都对关宁军心生畏惧。《康熙朝实录》中也有记载:“以前的关宁军,士兵勇猛、骑射技术高超,和满洲八旗几乎不相上下。”遗憾的是,吴三桂起兵的时候已经错过了最佳时机。当时清朝的统治已经非常稳固,而且吴三桂之前杀害了永历帝,这让他的起兵缺乏正当性。再加上他自己擅自称帝,导致失去了民心。尽管他手下的关宁军战斗力很强,但也没能弥补他在战略上的重大失误。到了康熙二十年,关宁军的最后一任统帅吴国贵在武冈被清军炮火击中身亡,整个关宁军也被彻底消灭。这支在明末清初活跃了60年的精锐部队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同年冬天,清军攻占了昆明,吴三桂全家老小都被处死,持续了8年的三藩之乱终于被平定,清朝逐渐进入了一个繁荣昌盛的时代。

0 阅读: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