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宋永初三年(422年)五月,刘裕因病逝世,终年六十岁。
常言道,虎父无犬子。
刘宋江山是刘裕左手拿着西瓜刀,右手摇着单车链,一刀一枪打下来的。
但刘裕的继承人刘义符,没有这种本领。
刘义符出生时,刘裕已经43岁了。
年逾不惑还能抱儿子,刘裕大为高兴,对刘义符非常宠爱。这导致刘义符自小无人管教。养成了骄纵贪玩,不务正业的性格。
另一边,北魏开国皇帝拓拔珪在刘裕攻南燕时,被儿子拓跋绍做掉了。
拓跋珪晚年服食寒食散,精神不正常,经常无缘无故杀人,以致大臣们都惶恐度日。
不过,拓跋绍平时蛮横无理,心狠手辣,人嫌狗弃,也不是啥好东西。
因此弑杀拓拔珪后,并没有人支持拓跋绍登基。
见大家都不待见拓跋绍,拓拔珪的长子拓跋嗣起兵讨逆,自立为帝。
拓跋嗣继位时,北魏虽然经过一代人的努力经营,实力已经冠绝北方。
但当时除北魏外,北方还存在胡夏、北燕、后秦、北凉、西凉、西秦等割据政权。
这几个单拎出来,综合实力都不如东晋。
军事上,也没人是刘裕的对手。
东晋义熙十二年(416年),后秦文桓帝姚兴病死。
姚兴之子姚泓继位不久,胡夏开国皇帝赫连勃勃在后秦的北面不断搞事。后秦高层也陷入内斗。
趁此机会,刘裕率十多万大军北征后秦。
开打前,刘裕放出话:谁碍事就削谁!
拓跋嗣不信邪,派三万骑兵沿黄河袭扰晋军后勤线。
刘裕命数千勇士及百乘战车,渡过黄河,列阵而进,反杀了北魏军。
战后,拓拔嗣召见大臣崔浩,问道:“先生觉得刘裕和慕容垂相比,哪个更厉害?”
崔浩表示:“慕容垂有背景,可以借父兄之资,修复旧业。刘裕出身微贱,毫无背景,却能消灭桓玄,北擒慕容超,南杀卢循,复兴东晋。这人咱们惹不起。不如静观其变。关中民风悍勇,必定不服江南来客,我看长安八成要落入赫连勃勃之手。”
拓拔嗣觉得有道理,便一面向刘裕卑词厚礼求和,约定双方以黄河为界;一面埋头苦干促发展,静待时机的到来。
第二年冬,因心腹刘穆之病死,刘裕赶回建康,为称帝做准备。驻扎在关中的晋军群龙无首,果然如崔浩所言,惨败在赫连勃勃的铁骑之下。
得知关中易主,拓拔嗣悲喜交至。
悲,是因为赫连勃勃拿下关中后,对北魏的威胁变大了。
喜,是因为赫连勃勃与刘裕结下梁子,将来怕是必有一战。北魏夹在中间,可以左右逢源,两头占便宜。
拓拔嗣没有等待太久,刘裕就筹划了北伐事宜。
然而拓拔嗣没料到,刘裕的讨伐目标不是赫连勃勃,是他。
如果此次北伐能落实,拓跋嗣会非常被动。
因为北魏不仅要防着刘宋,还得防着胡夏、北燕、北凉,以及北方的柔然部落。
刘宋没有多线作战的困扰,形势比较有利。
只可惜,计划还没实施,刘裕便撒手人寰。
临终前,考虑到儿子们都还太年轻,刘裕指派司空徐羡之、中书令傅亮、领军将军谢晦、镇北将军檀道济为顾命大臣,辅佐太子刘义符。
刘义符啥德性,开头也说了。
刘裕尸骨未寒,刘义符就带着一帮太监、宫女在御花园玩摆摊做买卖的把戏。
他还亲自上阵,化身酒馆掌柜,左手倒酒,右手拨算盘,该多少钱,倒多少斤,算得分毫不差,玩的那叫一个高兴。
刘义符昏成这副模样,拓跋嗣一看,心想“这不正是等待了数年的机遇吗”!
于是,拓跋嗣以北魏司空奚斤为晋兵大将军,率宋兵将军周几、吴兵将军公孙表两部人马南渡黄河,攻打宋军控制的洛阳、虎牢和滑台。
从“晋兵大将军”,“宋兵将军”,“吴兵将军”就能看出,北魏当时还没开化。否则不会取这么奇怪的将军名号。
魏军行动前夕,崔浩出来劝阻,说:“趁别人发丧的时候讨伐,貌似太不讲究了。不如派使者去凭吊,让江南知道我们也是礼仪之邦。”
拓跋嗣不同意,表示我这是跟刘裕学的。当初他讨伐后秦,难道不是趁姚兴去世,捏软柿子?要说不讲究,也是刘裕先不讲究。
崔浩又解释道:“理是这么个理,但情况不一样啊。姚兴死后,后秦内忧外患,这才让刘裕得以趁虚而入。现在刘宋又没有内斗,咱们不一定有机会。不如再等两年,等他们出现内耗,届时可以兵不血刃地夺取两淮之地。
拓跋嗣又不同意,表示有没有机会,去一趟就知道了。
崔浩其实也知道,北魏和刘宋,终究是有一战。
不是刘宋先下手,就是北魏先下手。
既然拓跋嗣把话说到这个份上,他也不好再反对。
永初三年(422年)十月,奚斤指挥两万魏军在滑台东面扎营,准备强攻滑台。
崔浩认为宋军善于防守,强攻不划算,建议先分军略地,四处出击,掠夺粮食钱财,将滑台分割为“孤岛”。到时候宋军必定会撤退,滑台唾手可得。
其实崔浩的建议有道理。但奚斤认为没那么麻烦,直接踏平滑台就好了!
拓跋嗣最终采纳了奚斤的建议。
随后,奚斤下令猛攻滑台,南北朝时期的第一次南北大战爆发。
是役,如崔浩所料,奚斤枉费兵力,没能得手。
拓拔嗣闻之大怒,留太子拓拔焘坐镇平城,以防柔然南侵,自己则亲率五万骑兵南下增援。
南下的路上,拓跋嗣放出话来:“如果寡人抵达前,滑台还未拿下,就治奚斤的罪!”
谁让你当初吹牛批!
奚斤怕了,冒着枪林弹雨,亲自督战攻城。
面对前赴后继的魏军,守卫滑台的东郡太守王景度弃城逃走。
剩余的宋军拒绝投降,与魏军进行激烈的巷战,最终全军覆没。
拿下滑台后,奚斤乘胜追击,前锋直指虎牢关。
两晋南北朝时期的虎牢关,如今泡在了黄河河道里。
黄河改道前,古虎牢关的西面是黄河,西南和东南方向都是山体绝壁,只有东北方向有一条相对平坦的大道,堪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
宋军控制虎牢关,不需要很多兵力就能牵制魏军。
当然,再险峻的关隘,守军是废柴,也都是白搭。
虎牢关守将是司州刺史毛德祖。
他曾追随刘裕平定卢循之乱、征讨荆州、攻灭后秦,屡立战功。打仗有两把刷子。
在毛德祖的指挥下,宋军多次主动出击,挫败魏军,使得其无法绕过虎牢天险,继而夺取洛阳。
拓跋嗣听说攻势受阻,便另遣黑捎将军于栗磾率三千人屯驻河阳(今河南孟县),打算从西面绕开虎牢关。
毛德祖获悉消息,派振威将军窦晃等人沿黄河南岸布防。再次挫败魏军的企图。
就这样,前线宋军与魏军鏖战近两个月,基本守住了疆土。
然而在这两个月里,刘宋朝廷却忙着祭祀天地祖宗,大赦改元。
前线的告急书,直到两个后才送到皇帝刘义符的案桌上。
更糟心的是,刘义符看到了奏折,也不关心。他只关心今天的买卖能挣多少钱。
皇帝忙着挣钱,战事只好委托给顾命四大臣。
徐羡之、傅亮、谢晦、檀道济坐下来一合计,发现只有檀道济能打仗。
于是,檀道济就带着军队北上救火。
檀道济这边刚刚行动,山东传来紧急军情。
滑台沦陷后,北魏骑兵如同决堤的洪水,在平坦的中原地带纵横驰骋。拓拔嗣旋即派大将叔孙建率六万骑兵往东扫荡,进攻青州、兖州一带。开辟第二战场。
至十二月中旬,魏军横扫泰山、高平、金乡等郡(均在今山东境),山东告急。
山东要是彻底沦陷,战火就会烧到徐州。徐州要是也守不住,淮河以北就没了!
鉴于魏军双线作战,宋军这边也得再选一位主将应战。
徐羡之推举刘裕的次子、刘义符异母弟刘义真。
当初刘裕急着赶回建康,留下时年仅十二岁的刘义真镇守长安,原本想着给他一次历练的机会。
不想这小子没经历过社会的毒打,撤退东返时,舍不得从关中搜刮的几千车金银珠宝和美女。一路上磨磨蹭蹭。
结果被三万胡夏骑兵追上,一通砍杀。
刘义真幸亏年幼,个子小,躲在草丛中,逃过一劫。
可随行的二十万将士就惨了,基本损失殆尽。北伐的大好形势就这么功亏一篑。
就这么个玩意,徐羡之也敢派他去救援虎牢关?
这就是徐羡之的恶心之处。他与刘义真不和,总想找机会除之。
现在不就是好机会吗?要是刘义真死在战场上,那倒是省事了。
可刘义真也不傻。
他也算是在鬼门关走过一遭的老油条。哪会心甘情愿去送死呢?
因此领命之后,刘义真只是象征性地派了三千人去救援虎牢关。他自己则带着手下找地方打猎去了。
刘宋这边越是勾心斗角,北魏那头就越是攻的来劲。
不过虎牢关迟迟拿不下来,拓拔嗣也不敢继续深入。
于是,拓跋嗣再次给奚斤下死命令:一定要拿下虎牢关,否则军法从事!
奚斤也是倒霉催的。当初要是听崔浩之言,自己如今哪会这么被动。
但后悔也晚了,虎牢关再难啃,也得啃下来。
为此,魏军使用发石车、冲车等大型攻城器械。
面对魏军的猛攻,毛德祖一面组织抵抗,一面命人挖掘地道,同时挑选四百壮士从地道悄悄摸到魏军阵地的后面,趁其不备,将魏军的攻城器械全部烧毁。
奚斤见虎牢一时半会拿不下,遂令吴兵将军公孙表继续攻城,自己则率一军攻打许昌。
毛德祖和公孙表是旧相识。
奚斤留下公孙表对付毛德祖,也是希望他能劝降这位老朋友。
毕竟毛德祖并非“根正苗红”的南朝人。他最初是前秦人,淝水之战后。前秦分崩离析,毛德祖才携带家人南渡,投入刘裕的麾下。
但毛德祖对刘宋极为忠诚。他可不管什么朋友关系。现在各为其主,只能大义灭亲。
不久后,毛德祖派出间谍到魏军那边制造流言,说公孙表通敌。
奚斤信以为真,将情况上报给拓拔嗣。
拓拔嗣起初不信,可他旁边有个叫王亮的太史令,经常被公孙表指责是骗子。
现在公孙表栽了,王亮自然要落井下石,说:“虎牢之所以打不下来,是因为公孙表没有占据有利地形。公孙表对兵法深有研究,怎么会犯这种低级失误?所以他一定是故意的!”
拓拔嗣觉得言之有理,遂派人将公孙表勒死。
杀了公孙表后,拓拔嗣亲临虎牢关前线督战。
拓跋嗣也是没办法。北魏除了要对付刘宋,还要防着柔然南下。这场战争拖不得。
魏军围攻虎牢关时,从各地增援来的宋军云集于项城。
这时候,刘义真也抵达项城。
见诸将貌似都有点畏惧魏军的战力,刘义真便顺水推舟,向建康朝廷上奏,说:“敌人进攻虎牢,未见有南侵的意思。如果项城也沦陷了,则淮河失去屏障,我军如今死守项城才是上策。”
如此扯蛋的上奏,朝廷居然批准了。
于是,大饭桶刘义真便带着一群饭桶躲在项城,对虎牢关守军见死不救。
援兵迟迟不至,拓拔嗣大呼天助我也。
随即,所有南征魏军到虎牢城下会齐,就连在东线的叔孙建也分了一半兵力前来增援。
面对十万魏军没日没夜的车轮战,虎牢宋军在坚守二百天后,终于是扛不住了,以致外城沦陷。
不过,毛德祖很快又命人在城里修筑了三重城墙。
魏军继续猛攻,又攻破两重城墙。宋军只能死守最后的一道城墙。
仗打成这样,无论结果如何,毛德祖都对得起刘裕的知遇之恩了。
拓拔嗣也派人劝降。但毛德祖衣不解带,吃住都在城墙上,誓与虎牢关共存亡。
将士们感激毛德祖的恩义,也誓与其共存亡。
可仅仅守住虎牢也没用啊。
从开战到现在,刘宋朝廷沿黄河南岸部署的战略要塞滑台、碻磝、金墉,都沦陷了。
宋军能不能夺回失地,稳住黄河防线,关键在于援兵。
刘义真此时窝在项城,他是指望不上了。那檀道济呢?
檀道济北上增援之前,刘宋青州刺史竺夔将宋军残余的一千多兵力集结于东阳(今山东青州市北)。
而东线魏军在分出一半兵力增援虎牢后,还有三万人。双方有着二十倍的兵力差。
不出意外的话,东阳肯定守不住。
但竺夔很有本事,指挥军民在城外挖了四道壕沟。
魏军费力巴拉填平了外三道,正将好不容易造好的“冲车”拉到城下,准备攻城时。竺夔指挥宋军从地道中杀出,把魏军的“冲车”全部摧毁。
叔孙建气得火冒三丈。下令在东阳的外围构筑围墙,彻底断绝东阳与外界的联系。
“冲车”又叫“撞车”。既可以做攻具,也可以做守具
见虎牢与东阳同时被围困,檀道济与徐州刺史王仲德商议一番后,认为东阳更危险,便决定先解东阳之围。
魏军对东阳日夜攻打,终于将东阳城北的城墙攻破。
但就在这时,探马来报:檀道济的大军已到临朐,不日就将杀至东阳。
叔孙建担心遭到夹击,只得下令烧掉营地和攻城器械,撤往虎牢,参加西线作战。
檀道济解了东阳之围后,借口粮草耗尽,杵在原地不动了。任凭毛德祖如何呼救,他都不动如山。
关于檀道济不救毛德祖,主要有三种解释。
一是认为毛德祖是王镇恶的部下,而王镇恶在灭后秦时,抢了檀道济的头功。檀道济挟嫌报复。
二是认为檀道济没把握。
这位自诩长城的刘宋大将,名气大于实力。面对重兵包围的虎牢关,他其实没把握冲破魏军的封锁圈。
之前称东阳更危险,也不过是托词。事实上,哪怕东线无战事,他也会找借口避战。
三是认为时代变了,檀道济的心态也变了。
东晋后期,军头们对北伐往往展现出极大的热情。因为只要立下军功,他们就能捞取政治资本。
桓温是如此,刘裕也是如此。
但刘宋建立后,情况不同了。
刘裕自己就是军头上位,所以他对军头防的很深。
如此一来,过去以“军功”搏“上位”的通道相当于被堵死,军头们也就不愿意再卖命了。
就拿檀道济来说,他已然是辅政大臣。再进一步,怕是就得“如刘裕篡晋之故事”。
即便他没这个想法,底下的人也会给他“黄袍加身”。
同时,皇帝亦会心生猜忌。
既然出力不讨好。不如保存实力。有兵在手,皇帝不敢轻举妄动。
檀道济因为各种原因不救,这可就苦了毛德祖。
刘宋景平元年(423年)闰四月,叔孙建与奚斤在虎牢关下会合。
这俩一合计,决定变化打法,令人在虎牢附近挖掘深井,抽光地下水。
人不吃饭可以坚持一段时间,不喝水,最多只能活一周。
随着地下水被抽空,虎牢守军终于扛不住,魏军攻克内城。
毛德祖的卫兵准备护送他撤离,毛德祖推辞说:“我发誓与此城共存亡,绝对不会在城陷后苟活于世。你们可以回建康报告战况。”
说罢,毛德祖带着不愿撤退的宋军与魏军展开巷战。
看到这一幕,拓拔嗣深为感动,下令活捉毛德祖,不准伤他。
最终,毛德祖力竭被俘,拒绝投降,后来客死在北魏。
虎牢守军除二百士兵突围外,其余全部阵亡。
没有人知道阵亡宋军的名字,当时也没有人关心他们的姓甚名谁。
现如今的虎牢关也与当年阵亡的宋军将士一样,湮灭在历史的尘埃中。
只剩下一块碑文,述说着过去的辉煌。
拿下虎牢关后,尽管东线没有取得最后胜利,但综合起来,北魏的这次南征,战果还是相当显著的。
拓拔嗣十分满意,留下宋兵将军周几镇守河南后,自率主力撤退。第一次南北大战结束。
得知魏军撤走,窝在项城的饭桶们相互庆贺胜利。
你问饭桶们庆祝什么?庆祝首级得保啊。
命保住了,比什么都重要。至于丢城失地的责任,那是顾命大臣该考虑的。
徐羡之、傅亮、谢晦精得跟猴一样,趁刘义符忙着卖酒,懒得管政务,上书请求辞职。
刘义符当然不可能让他们辞职了,他们要是辞职,谁来主持政务啊?
于是刘义符便下旨曰:三大臣指挥作战有功,赏。
打了败仗的刘宋在庆祝“胜利”,而打了胜仗的北魏却遇到了大麻烦。
拓拔嗣回到平城不久,因为长途劳顿,暴毙而死。
随即,太子拓拔焘继位。是为北魏太武帝。
拓跋焘画像复原图
柔然牟汗纥升盖可汗听说北魏主少国疑,立即起兵南下,占领了北魏旧都盛乐(位于呼和浩特市和林格尔县)。
拓拔焘闻之大怒,亲率大军北伐,杀退柔然军,收复盛乐。
随后,拓拔焘返回平城,又集结大军,兵分五路,越过大漠,袭击柔然部落。
这一战,柔然被打得狼狈逃窜,北魏一举肃清了戈壁以南的柔然势力。
当初拓跋嗣暴毙,大家都以为北魏会陷入震荡器,走一段下坡路。
不想拓跋焘少年老成,竟能带领北魏蒸蒸日上。
除了军事能力国人,拓拔焘也很知才善用,当时很多北魏大将都是拓跋焘从基层士兵中提拔上来的,真正做到了唯才是举,不论门第,赏不遗贱,罚不避贵。
相比之下,刘宋的情况就太糟糕了。
刘义符一心做生意,从来不问朝政。
而他又没儿子,这就让二号继承人刘义真对皇位产生了觊觎之心。
为此,刘义真对朝中几个中级官员,如谢灵运、颜延之等人说:“如果我得志了,必定封你们为宰相。”
其实谁做皇帝,这会儿的大臣无所谓。
因为隋朝改革官制之前,皇帝类似于班长,大臣们类似于班干部。皇帝有能力才能压制大臣,没能力就会被大臣架空。
可刘义真想让谢灵运、颜延之做宰相,这就触犯了徐羡之等人的利益。
况且,徐羡之与刘义真本来就有矛盾。
于是,徐羡之便联合傅亮和谢晦,罢免了刘义真的职务,将其流放边疆。
紧接着,三人一不做二不休,召檀道济进京,以太后的名义废黜刘义符。
如此,刘义符、刘义真双双被废,一起去地府找阎王报到了。
杀了头号和二号继承人,辅政四大臣拥立刘裕第三子、三号继承人刘义隆继位。这就是后来的宋文帝。
刘义隆登基后,深知四大臣的厉害。因此表面上对他们客客气气。
暗地里,刘义隆则大力培养自己的心腹。提拔王弘、王华、王昙首、到彦之等人。
徐羡之、傅亮、谢晦自以为拿捏了刘义隆,对此居然没有察觉。
待时机成熟,刘义隆又拉拢檀道济。
檀道济很识趣,火速跳反。
有了檀道济的支持,刘义隆遂以废弑君主等罪名,下旨捉拿徐羡之和傅亮。
徐羡之得知消息,立即跑路,后来见走投无路,在建康郊外的一个土窑中自杀。
傅亮得知消息,也准备跑路,但没跑了,被刘义隆下旨诛杀。
谢晦此时在荆州担任都督,得知消息,以“清君侧”为名造反。
檀道济率军讨伐,轻松击败谢晦,将其处死。
摆平了三大臣,刘义隆开始励精图治,成就了自东汉灭亡以来,南方最安定的时期,史称“元嘉之治”。
经过几年的休养,刘义隆觉得自己有了点家底,就准备北伐,收复失去的河南各地。
稍早之前,赫连勃勃病死,拓跋焘趁虚而入,攻占关中。
不久,魏军又攻占胡夏都城统万城(位于陕西榆林市靖边县最北端的白城则村),活捉胡夏第二任皇帝赫连昌。
但赫连昌的弟弟赫连定很猛,愣是在绝境之下,反杀了魏军。
巧的是,被反杀的魏军将领正是奚斤。
奚斤一如既往地嚣张。他以为赫连昌被俘,后面的战斗就是武装巡游。只带了三天粮草,没带水,便去追杀赫连定。
结果中了赫连定的埋伏,而魏军也因为没带水,瞬间崩溃,奚斤逃跑不及,被赫连定活捉。
胡夏皇帝世系
得知奚斤战败,驻守长安的魏军主动跑路。赫连定顺势收复关中。
这一来一回,北魏虽然吞下胡夏不少地盘,但自身的损失也不小。
与之同时,牟汗纥升盖可汗听说北魏和胡夏大战,再次发兵南下。
考虑到年年打仗,一些大臣建议忍气吞声。
拓拔焘年轻,精力过盛,不顾大臣反对,在与胡夏的战争还没结束的情况下,人不卸甲,马不离鞍,很快又亲率大军征讨柔然。
这一战,北魏军在东西五千里、南北三千里的大漠上发动全面突袭。
柔然人没想到魏军会从四面八方杀来,不知所措,被杀得狼狈不堪。
刘宋元嘉六年(429年),见北魏与胡夏、柔然的战争连绵不断,魏军主力此时远在大漠,刘义隆遣使北上,要求拓跋焘归还黄河以南的土地。
拓拔焘果断拒绝,刘义隆随即令到彦之、王仲德率五万重甲步兵沿淮河出击;
令骁骑将军段宏(鲜卑人)率八千骑兵、豫州刺史刘德武带领一万步兵进攻虎牢;
又派堂兄刘义欣带领三万军队驻彭城(徐州),监征讨诸军事。
为了减少阻力,刘义隆还打政治牌,派人对拓跋焘说:“这次北伐只收复河南,因为那是我爸当年收复的。至于河北,我没兴趣。”
拓拔焘显然不吃这一套。谁胳膊粗,河南就是谁的。扯什么蛋呢?
不过,由于与柔然的战争还没结束,兵力不足。
加之当时正值盛夏,有利于南方水军行动。拓跋焘便将“河南四镇”,即金墉、虎牢、滑台、碻磝的守军全部撤退河北,打算等入冬后再反击。
既然敌人都撤走了,那赶紧收复失地,修补工事,防止对面反扑呀。
但由于刘义隆与“车神”赵光义一样,喜欢微操,要求前线将领必须按他的锦囊密令行动。
而他起初并不知道魏军已经撤走。前线将领没有得到新的指示,也不敢冒进。
如此一来,宋军只能如蜗牛一般行军。直到宣战四个月后,才陆续收复滑台、虎牢等城。
宋军错过了时机,本来已经很被动了。前线将领们为了拍领导马屁,又谎称魏军望风溃散,都是仰赖于皇帝陛下的英明指挥。这搞得刘义隆高兴过了头,不知道自己有几斤几两,急忙派使者联系赫连定,达成协议,准备夹攻北魏。
不久后,北魏击败柔然,主力南撤。
拓跋焘分析形势后,认为刘义隆喜欢微操,宋军的行动应该非常缓慢,便决定先打赫连定。待拿下关中后,可以从潼关往东出击。
这一路是千里大平原,正好发挥骑兵的优势,足可以让江淮之间片甲不留。
随即,拓跋焘率军扑向关中。
不出所料,宋军要请示皇帝意见后才能行动。当时又没有电话,从河南到江南,一来一回,黄花菜都凉了。根本没机会行动。
赫连定独木难支,在战斗中身负重伤。胡夏军见此情形,人心惶惶,主动放弃长安、平凉等地,退守上邽(今天水市区东北)。
值得一提的是,魏军攻克平凉后,解救了先前被俘的奚斤。
拓跋焘为了让奚斤涨教训,让他扛着酒食随自己返回平成。
赫连定吃了大败仗后,经过反复思想斗争,决定向西迁徙。
中原太可怕了,玩不起,还是去西域玩吧。
还别说,西边的副本难度确实简单一丢丢。
赫连定带着一帮残兵败将,居然在西行的路上顺手灭了立国四十六年的西秦政权。
当然,赫连定也帅不过三秒,很快就阴沟里翻船了。
话分两头,在拓拔焘进攻赫连定的同时,魏军在河南战区也发起狂风扫落叶般的反击。
宋军由于准备不足,金墉、虎牢,眨眼间便陷落。
紧接着,魏军骑兵从东、南、西三个方向扩大占领区。
宋军都是步兵,跑不快,人员、物资损失惨重。
由于滑台背靠黄河,有水军的支持,北魏反扑时,没有第一时间攻打。
当时有人建议到彦之派水军出击,切断魏军的补给线,来个反包抄。
到彦之见黄河已结冰,加之眼疾发作,便在留下少部分兵力驻守滑台后,带着主力往济南方向撤退。
大军退至济南,到彦之又下令烧掉战船,扔掉武器,腿着走回彭城。
前敌总司令不仅带着人马跑了,还抛弃大量物资,济南太守萧承之气的直骂娘。
不久,魏军杀至济南,此时城中仅几百人。
好在萧承之有勇有谋,祭出“空城计”,吓退魏军,未使局面进一步恶化。
刘义隆节衣缩食,好不容易攒下点家当,结果因为到彦之的无能,以至府藏、武库为之一空。
盛怒之下,刘义隆将到彦之下狱治罪,并令檀道济率军北上援救滑台。
檀道济的水平,前面也粗略分析了。让他去救滑台,确实有点难为人。
最终,这次行动又是半途而废。
而滑台守军在苦守几个月后,粮草耗尽,全军覆没。
檀道济得知滑台失守,下令撤退。
这时候,宋军粮食又不多了。
有几个宋军逃兵跑到魏军那边,将情况告诉魏军主帅叔孙建。
叔孙建大喜,下令追击。
宋军见魏军杀来,都十分害怕。
檀道济不慌不忙,命令军队就地休息。
到了晚上,宋军大营里灯火通明,檀道济命人将仅剩的一点米,铺在沙堆上,伪装成存粮极多的模样。魏军探子见了,急忙回去禀报。
叔孙建一听,认为报信的宋兵是来诈降的,便杀了那帮二五仔。
第二天,檀道济命令士兵都穿好重甲,自己只穿便服,坐着轿子,慢悠悠地撤退。
叔孙建担心有诈,不敢追击,宋军得以安然撤离。
至此,第二次南北大战结束。
是役,宋军又是惨败。
不过由于北魏树敌太多,不能把全部力量用于南征。加之刘宋也有檀道济这种作风稳健的将领。
因此拓跋焘在夺回河南地区后,见好就收。
之后,北魏开始休养生息,发展经济。
休息了几年,拓跋焘兴兵讨伐北燕、北凉,一统北方。
此时距离拓跋嗣与刘裕握手言和也才二十多年,但北魏的实力已经今非昔比了。
期间,刘宋通过休养生息,国力也达到鼎盛。
可因为前面提到的几点原因,刘宋的武将断档了。
唯一能打的檀道济也因为刘义隆的猜忌被杀。
当时魏军就说“:“檀道济死了,南边剩下的家伙们还有哪个值得防备呢?”
这种微妙的变化,为后来第二次元嘉北伐的失利,埋下了伏笔。
现在回过头来看,北魏不是天生就强大。
拓跋珪确实是雄主,年纪轻轻就活活气死慕容垂。
但他晚年精神失常,以致父子离心,君臣猜忌。要不是有拓跋嗣给他擦屁股,缓和内部矛盾,北魏直接就崩溃了。
拓跋嗣死后,拓跋焘把北魏的军事实力带到了一个新高度,这才让后人认为北魏很强大。
可以说,要没有拓跋嗣、拓跋焘这爷俩,历史会变成什么样,还真的很难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