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镇压黄巾军以及地方刺史权力的强大分析东汉末年军阀割据现象的出现

孙龙说影视 2023-05-03 07:11:32

前言

东汉王朝统治的中后期从中央到地方一直都处于一个异常混乱的状态,东汉初期经过光武帝刘秀一手建立起来的加强中央集权的统治措施均开始出现了破坏现象,当然有的问题是从刘秀时期就已经埋下了日后爆发的伏笔。东汉中后期的统治从中央统治集团内部就出现了外戚与宦官两大腐朽势力争权夺利的斗争,皇权在两座大山的夹缝之中寻求生存,直到最后皇权的完全屈服。

《后汉书》载:“冀一門前後七封侯,三皇后,六貴人,二大將軍,在位二十餘年,窮極滿盛,威行內外,百僚側目,莫敢違命,天子恭己而不得有所親豫。”

中央统治集团的一片混乱直接影响到了东汉的整个封建管理体系的运行和发展,之前由光武帝选贤举能上位的一代治国官员中到了东汉中期基本上已经老去,但是替换他们上位的官员却再也不是德智兼修,有着出色治国能力的人员了。这些在东汉中期上位的官员大部分都是通过勾结外戚、贿赂宦官,通过他们的政治特权来为自己谋得一官半职,这也就使得东汉本已经十分腐朽的统治官僚集团延伸到了基层社会。

不仅如此,地方上那些豪强庄园地主也通过自己强大的经济实力不断与地方官相勾结,为自己取得了在政治上的特权,一些实力强大的豪强地主赐个已经转化为了比政府官员还要跋扈的地方实力派。他们有自己的土地、庄园,有自己独立的一套经营体系,与此同时,他们还平常训练大量的由家丁组成的武装。这样在东汉统治的后期大体上形成了中央以宦官和外戚专权,地方以豪强地主跋扈的社会局面。

光武帝刘秀时期对于州刺史进行了固定的治所安排,这也让他们能够在自己的地盘上不断积攒实力,久而久之这些地方刺史逐渐获得了地方的军政财大权,尤其是军事大权的掌握,为东汉末期地方势力割据现象的形成提供了条件。东汉末期黄巾军起义的大爆发,对于中央统治集团是一个绝对的威胁,但是对于地方这些强大势力来说也许是一次练兵的好机会。通过镇压黄巾军,有的人得到朝廷封赏,势力越来越大。

皇巾军起义被镇压之后东汉中央统治集团内部发生的政变

黄巾军起义爆发之后,来势汹汹,当时张角通过宗教思想吸引了当时数十万的民众,这对于东汉王朝的统治来说是建国以来最大的一次威胁。而黄巾军规模如此之大也正好反证了东汉王朝后期统治的腐朽,导致越来越多的普通民众开始反对东汉政权。当然这次起义也使得东汉统治集团本已经四分五裂的现象出现了改变,外戚、宦官、地方刺史为了能够稳固自己的统治,开始联合起来。

《后汉书》载:“十餘年閒,衆徒數十萬,連結郡國,自青、徐、幽、冀、荊、楊、兗、豫八州之人,莫不畢應。遂置三十六方。方猶將軍號也。大方萬餘人。”

这种联合也暴露出了封建地主阶级的腐朽和残忍,他们用自己强大的军事武装和刀剑向大部分手无寸铁的农民砍去,为的就是想要平息这场起义,然后继续进行自己的腐朽统治。张角的黄巾军兵分三路向洛阳杀来,东汉紧急任命外戚何进为大将军领导汉军抵抗,同时像地方实力派代表皇埔嵩、朱俊等人都相继掌握了巨大的兵权,卢植、董卓等人也是在与黄巾军的战争中逐渐崛起的。

经过九个月的正面战争之后,黄巾军方面由于缺乏系统的军事训练,单兵和集体作战能力都要远远逊色于汉军,同时在武器装备方面也是非常落后,轰轰烈烈的黄巾军大起义最终被东汉这些封建地主们残酷镇压。在成功镇压黄巾军起义之后,东汉朝廷开始论功行赏,当时主要获得封赏的有何进、董卓、曹操等人。

另外还有一些地方实力派也在镇压黄巾军的过程中不断壮大,他们之前一直担任地方刺史,在自己势力范围之内早已经根深蒂固,有着深厚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基础。同时这场起义也彻底改变了东汉的中央政局,大将军何进在满获战功之后率军进入宫中想要诛杀宦官集团,但是却被宦官先下手毒杀。袁绍进宫之后强杀了两千多名宦官,东汉长期以来的宦官问题就此终结。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祸乱朝政

袁绍在帮助东汉天子解决了宦官问题之后,并没有在洛阳停留过久,随之他回到了自己的根据地渤海郡。袁绍急于出宫我想可能是因为他大肆诛杀宦官,帮助荒地解决了长期的宦官痼疾,一方面展示了自己强大的军事力量,向天下昭告自己是完全可以成为霸主的。另一方面袁绍祖上一直都是饱受皇恩浩荡,他帮助汉天子为的就是回报恩情,提升自己的天下知名度。

袁绍离开洛阳之后,整个东汉中央统治集团基本上已经名存实亡,虽然外戚和宦官两大腐朽势力此刻已经被清除,但是从当时群雄割据的东汉统治形势来看,天下的控制权早已经不掌握在天子手中了,而是从原来的宦官和外戚转移到了地方割据的军阀手中。洛阳在一段时间内出现了没有人领导朝政的权力真空局面,随后董卓率军入京,建立起了由其专政的政治局面。

董卓凭借自己强大的军事权力,进入洛阳之后十分嚣张跋扈,根本没有将皇帝和朝堂大臣放在眼里,相反他直接废掉了自己不满意的汉少帝,重新拥立了东汉的最后一任皇帝献帝。此后在董卓被杀之前,一直牢牢控制着汉献帝以及东汉朝政,形成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格局。

《三国志》载:“卓遷相國,封郿侯,贊拜不名,劍履上殿。得專廢立,據有武庫甲兵,國家珍寶,威震天下。卓性殘忍不仁,遂以嚴刑脅衆,睚眦之隙必報,人不自保。”

董卓为人十分专横,他主政洛阳之时经常命人四处搜刮,同时对于朝官也是毫无尊重可言,整个洛阳城被董卓搅的人心惶惶。董卓通过傀儡皇帝献帝来向天下发布诏令俨然成为了真正的皇帝,他自封为相国,平时以天子之父自居,这种狂傲且专横的姿态逐渐引发了地方豪强势力的不满,由此开始了讨伐董卓的战争。

袁绍的“关东军”东汉末期割据现象的初步定型

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策逐渐引发了全国范围豪强军阀势力的不满,他们名义上拥护汉天子,认为董卓如此嚣张跋扈,未将皇帝放在眼里的行为是人神共愤的,但是实际上这些地方军阀势力出兵讨伐董卓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稳固自己在地方的绝对统治。董卓经常以献帝的名义向地方诸侯们发布诏令,让他们自相残杀,这是地方割据势力所不能容忍的。

《三国志》载:“言人人皆得討賊。於是大興義兵,名豪大俠,富室強族,飄揚雲會,萬里相赴;兗、豫之師戰于滎陽,河內之甲軍于孟津。卓遂遷大駕,西都長安。”

与此同时东汉前期被任命地方刺史拥有固定治所的官员此刻也逐渐成长起来,成为一方霸主,他们掌控自己是范围内的土地、人口以及赋税,同时还能够训练大量的武装部队以备战时需要。这些地方刺史在东汉时期一般都是世袭更替,久而久之成为了能够与中央分庭抗礼的地方割据。公元190年,由于董卓的行为引发天下不满,这些地方豪强和割据势力纷纷出兵联合起来讨伐董卓。

他们将讨伐董卓的军队组织起来建立起了“关东军,同时共同推举当时最有威望和地位的袁绍为联军盟主。董卓面对来势汹汹的联军,挟持献帝逃亡长安,公元192年被部下吕布杀死。董卓已死,“关东军也随之解散,随后东汉末期的天下军阀割据形势也基本定型。到了公元199年,东汉地方的主要割据势力有江东的孙策、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凉州的马腾、辽东的公孙度以及占据中原地区的袁绍和曹操。

评价

东汉末期这种地方军阀割据势力的形成早在光武帝为州刺史进行了固定治所的安置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这些刺史由于有了固定的治所便可以长期在固定地区任职。他们不断在地方暗自积蓄力量,势力不断扩大,与之相对应的所掌握的地方权力也就越来越膨胀。

同时,再加上东汉中期以后中央统治集团内部一直处于外戚与宦官的混乱斗争当中,因此中央对于地方刺史的控制也就无能为力,只能任凭州刺史、郡守势力的做大。到了黄巾军起义时期,这些地方势力终于可以有一个展现自己绝对军事实力的机会,他们凭借战功又获得了东汉中央的巨大封赏,势力已经如日中天。

黄巾军大起义对于东汉已经渐趋没落的统治进行了一次有力的冲击,虽然没能冲垮东汉王朝的外在形体,但是东汉此时一经元气大伤。这次黄巾大起义一定程度上来说对于中央统治集团政治局面的变化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黄巾军被镇压之后,外戚何进对于宦官集团形成了巨大威胁,但是却被宦官所杀,随后袁绍得以入京彻底诛杀宦官势力,困扰东汉已久的外戚和宦官问题得以解除。

但是随之换来的就是皇帝权力的丧失以及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现象的出现,袁绍能够早早离开洛阳并没有做出威胁天子的事情其实还是非常明智的,在那个群雄逐鹿的时代,有哪一方鹤立鸡群必然会被群起而攻之。董卓就没有意识到这一点,他为了自己的贪婪的权力欲望不断以天子的名义向天下豪强发号施令,自己十分享受这种高高在上、无比尊崇的政治优越感。但是等他而来的却是数十万诸侯联军的讨伐。

参考文献:《三国志》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