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古代所有宰相名单,其中有170人最为知名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2024-05-14 22:08:49

宰相是我国古代君主之下最高行政长官的总称,它主要兼领政务,是君主之下的第一宰辅。历史上,我国各朝都有宰辅出现,像商朝时期的伊尹、巫咸、傅说,春秋时期的管仲、田文、张仪,以及秦朝时期的李斯、冯去疾,都是宰相。

宰相和丞相不同,宰相是一个泛称,而丞相只有在掌握行政决策权时,才能被称为宰相。所以,将宰相视为丞相的代称,这本身也就是个伪命题。

先秦时期的宰相

我国先秦时期的宰相基本以太宰、太师、相、卿等相称,有些诸侯国则以令尹、左相、右相等称呼。比如春秋时期的楚国,令尹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我国最早的宰相出现于夏商时期,商周时代,就已经有了太宰、尹、太师等职称。随着国家机器的成型,丞相之名遂正式形成。

秦汉时期的宰相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正式设置三公九卿制度,从此时起,丞相作为宰相的代名词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并影响了后世两千年。

秦朝时期的宰相正式官名为丞相,始皇帝后期,为了分化相权,皇帝始设左、右二相相互制约,汉初延续这一制度。

汉武帝时,丞相权力逐渐归于内朝,接着到汉哀帝在位,哀帝又改丞相为大司徒。不久,汉初的权利集中于内廷尚书,宰相权利遂尽归录尚书事。

三国两晋十六国和南北朝时期的宰相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宰相,延续了秦汉时期的宰相制度。有一点不同的是,西晋始设尚书省、门下省,也是从西晋开始,各朝开始执行多相制度。

南北朝时,丞相或相国多把持朝政,比如刘宋时期的中书令、门下侍郎、中书监,北周时期的大冢宰、尚书令,就是事实上的宰相。

隋唐时期的宰相

隋唐时期的宰相以三省六部制为主,三省指的是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六部即是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和工部。

一般而言,尚书省的尚书令、尚书仆射,中书省的中书令,门下省的纳言都是宰相。不过,唐朝建立后,这些皆不常设,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才能称为宰相。

五代十国时期的宰相

五代时期的宰相制度基本沿用于唐朝,不同的是,五代都是以中书侍郎、门下侍郎、及它官加同平章事为宰相。除此之外,宰相还兼管节度副使、军事、刑法等职责,权力更为集中。

宋、辽、金、西夏时期的宰相

宋朝的宰相是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为正式的官名,在平章事之上,又以参知政事、三司使为副相,分割宰相的权力。

从宋神宗以后,两宋的宰相一般称尚书左仆射兼门下侍郎、太宰兼门下侍郎或尚书左右仆射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副相一般有参知政事、尚书右仆射兼中书侍郎、门下侍郎或少宰兼门下侍郎。

辽朝的宰相制度分南、北两院,北院以枢密院使为正式宰相,南院则延用隋唐制度,以三省作为宰辅机关。

金朝的宰辅制度是尚书省,金熙宗入驻中原后,设左右丞相、左右丞或平章政事,实行南人管南、北人管北的行政制度。

元明清时期的宰相

我国的丞相制度正式废除于洪武十三年,也就是公元1380年。不过,丞相虽然没废除,但宰相制度依旧存在,从明太祖朱元璋开始,内阁大学士、内阁首辅、军机大臣,也就成为了明清两代事实上的宰相。

总结

宰相制度是我国古代延续了两千年的封建官制之一,作为我国古代的官职名称,它也对我国古代封建帝制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综上所述,我个人觉得下面这170位宰相最为知名,也最为历代王朝所推崇,大家觉得如何呢:

伊尹、太公望、周公旦、赵盾、先轸、魏舒、赵鞅、公孙敖、华元、子产、伍子胥、文种、范蠡、商鞅、张仪、公孙衍、范雎、吕不韦、申公巫臣、李悝、苏秦、吴起、蔺相如、廉颇、李牧、孙叔敖、子西、乐毅、田单、管仲、鲍叔牙、李斯、萧何、曹参、丙吉、卫绾、霍光、黄霸、周勃、周亚夫、窦婴、窦融、窦宪、曹操、诸葛亮、贾诩、曹真、钟繇、陆逊、张布、羊祜、张华、谢艾、张宾、王猛、姚硕德、尹维、宋繇、长孙嵩、崔宏、崔浩、尔朱荣、高欢、宇文泰、慕容绍宗、高长恭、独孤信、段韶、斛律光、于谨、宇文宪、王弘、陈霸先、高颎、杨素、杨雄、房玄龄、杜如晦、裴钜、萧瑀、长孙无忌、李靖、岑文本、马周、李勣、刘仁轨、王孝杰、娄师德、狄仁杰、魏元忠、张柬之、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源乾耀、元载、李晟、马燧、李绛、李泌、裴度、武元衡、李德裕、刘晏、杨炎、敬翔、任圜、冯道、范质、王溥、周庠、袁袭、严可求、宋齐丘、梁震、孙光宪、赵普、吕蒙正、吕端、沈义伦、寇准、韩琦、王安石、李纲、赵鼎、韩侂胄、文天祥、陆秀夫、韩延徽、韩德让、完颜宗翰、完颜宗弼、纥石烈良弼、张元、木华黎、耶律楚材、刘秉忠、脱脱、王保保、徐达、解缙、杨荣、于谦、李贤、李东阳、杨廷和、张居正、孙承宗、史可法、徐光启、张煌言、陈廷敬、张廷玉、张玉书、张英、李光地、鄂尔泰、福康安、王杰、傅恒、刘统勋、兆惠、戴均元、王鼎、恭亲王奕䜣、曾国藩、左宗棠和张之洞。

0 阅读:7

初延的近代人物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