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世界各国,总体来说分为内陆型国家和海洋型国家两种。
海洋型国家基本被海洋包围,要获得发展空间,就必须造大船建海军,抢占海洋中的岛屿建立殖民地,把公海化为内海,然后开辟海洋贸易,逐渐建成以本国为核心的贸易圈。
古代的希腊,近代的英国、荷兰、日本都是走这条路的。
内陆型国家的主要利益在陆地,为了获取最大的国家利益,便要不断的向欧亚大陆深处开拓,并利用山川、河流、关隘建造城池,做为国家控制陆地的支点。
于是奥斯曼帝国不断的开疆拓土,俄罗斯帝国征服西伯利亚,并修建直达海参崴的西伯利亚大铁路,巩固数百年来的征服成果。
至于中国,历代王朝都是根植于长城以南的传统汉地,除去蒙古草原和青藏高原以外,能开拓的地方便只有西域。一旦西域在手,中国王朝的影响力便能越过葱岭,抵达中亚,进而和欧洲诸国联系起来。
所以两汉和盛唐在国力允许的情况下,开拓西域便是第一要务。
这样的历史觉悟,让汉唐成为中国超一流的王朝,丝绸之路繁荣了国家财政和人民生活,那片荒漠夹杂绿洲的土地,也为中国贡献了无数英雄史诗。
明朝开国初年,其实也准备经营西域的,而且朱元璋为经营西域,有一套步步为营的战略规划。
明朝是起家于江南的王朝,要经营西域,得从陕西开始。
公元1369年,徐达和常遇春统兵自山西运城渡黄河,然后兵分两路,徐达攻克西安,常遇春夺取凤翔,号称“天府陆海”的关中平原,就此属于明朝,而元朝军阀李思齐退守临洮。
将领们都建议:“不如先攻取庆阳,然后再一路向西,直取临洮消灭李思齐。”
但是徐达不同意。
徐达认为,庆阳城险兵精,不容易攻克,一旦李思齐恢复元气,可能演化成持久战。不如经南路直扑临洮,消灭李思齐之后,再回来平定陕西的其他府县,就非常容易了——
“庆阳城险而兵精,猝未易拔也。临洮北界河湟,西控羌戎,得之,其人足备战斗,物产足佐军储。蹙以大兵,思齐不走,则束手缚矣。临洮既克,于旁郡何有?”
战术已定,徐达便统兵攻克秦州(天水)、伏羌、宁远、巩昌府,然后命右副将军冯胜为前锋,直逼临洮,李思齐果然不战而降。随后,徐达统兵北上攻克兰州,再调转兵锋向东,出萧关,陆续夺取平凉和庆阳。
第二年,元朝猛将扩廓帖木儿反攻兰州,徐达又指挥明军大战一场,俘虏元朝的王公官员共计1860余人、军士84500余人,扩廓帖木儿大败,逃往元朝旧都和林。
击败扩廓帖木儿,陕西便再无威胁,于是徐达统兵南下,经徽州、略阳、沔县攻取汉中。
走完这条复杂的进军路线,徐达才彻底收复陕西,不仅为明朝攻取四川打开通道,也为经营西域奠定了基础。
事后徐达回南京,大封功臣时进封为中书右丞相参军国事、魏国公,岁禄五千石,宋国公冯胜驻军庆阳,节制陕西兵马。
有了陕西,下一步便是甘肃。
公元1372年,朱元璋派出三路大军讨伐北元——大将军徐达出中道、左副将军李文忠出东道、征西将军冯胜出西道。
原本朱元璋准备毕其功于一役,和李世民一样在立国初期平定草原,结果徐达在土剌河先胜后败,牺牲了几万人,李文忠同样作战不利,唯一战果显赫的是冯胜。
此次出征,冯胜和傅友德亲密合作,在兰州大败元军,然后陆续收复凉州(武威)、永昌、甘州(张掖)、肃州(酒泉),然后调头北上,在扫林山、别笃山击败元军,收复亦集乃城,缴获牛羊马驼十余万,全师而还。
扫林山、别笃山、亦集乃城都在内蒙古阿拉善盟额济纳旗,紧邻汉朝史书里经常出现的居延海,是讨伐蒙古的必经之路。
虽然明朝没能彻底扫荡北元,但冯胜和傅友德的胜利,意味着明朝基本收复河西走廊,打通了继续西进的门户。
不幸中的大幸。
既然河西走廊收归明朝,那么要巩固胜利果实,便要经营青海,加固河西走廊的南部防线。
早在徐达平定陕西的时候,左副副将军邓愈便自临洮西进,攻克河州,然后招降青藏高原的吐蕃酋长,“河州以西朵甘、乌斯藏诸部悉归附”,在名义上夺取青藏高原。
战后,邓愈凭借多年积累的战功,晋封为卫国公。
但名义上的统治毕竟是不稳定的,公元1377年,吐蕃诸部的酋长们就不安分了,不断抢劫朝贡明朝的使者,丝毫没有对天朝上国的敬畏之心。
朱元璋利用吐蕃诸部酋长的劣迹,任命邓愈为征西将军、沐英为副将,分兵三路讨伐吐蕃诸部——
“西略川藏,耀兵昆仑,穷追至昆仑山,斩俘万计,获牛马羊十余万,留兵戍诸要害而还。”
邓愈和沐英一直打到昆仑山,并部署兵马控制关键地方,沐英因功封为西平侯。
这场战争结束后,邓愈就去世了,沐英接替了征西将军的职务。公元1378年,沐英统帅副将王弼、蓝玉继续讨伐吐蕃诸部,“平朵甘纳儿七站,拓地数千里,俘男女二万、杂畜二十余万。”
因为这次战功,朱元璋封王弼为定远侯,封蓝玉为永昌侯。
两年后,沐英统帅陕西兵马出塞北征,“渡黄河,登贺兰山,徙流沙”,艰苦跋涉七天终于到了和林,沐英身披重甲冲击北元军阵,大胜,把兵士、牛羊、人口、辎重全部带回陕西。
这两次西征、一次北征,极大开拓了河西走廊的战略纵深,经营西域再也没有后顾之忧。
到了公元1391年,已经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的蓝玉,又被朱元璋调到陕西,统领兰州、庄浪等七卫兵马,以追捕逃寇“祁者孙”的名义继续西征,“略西番罕东之地”。
罕东,就是敦煌地区。
这意味着,明朝在实控河西走廊和青藏高原之后,兵力已经可以投放到敦煌,然后以敦煌为跳板,在西域纵横捭阖。
至此,朱元璋经营西域的计划始终在稳步推进,只要按计划进行,明朝收复西域,影响力越过葱岭,终究是可以实现的。
而出敦煌以后,明朝要寻找的下一个战略支点,便是哈密。
二、
哈密,汉朝时称为“伊吾”,唐朝时称为“伊州”。
虽然史书里说“伊吾在敦煌北大碛外,自昔为域外地,不在九州之限”,但自汉朝以来,每个想经营西域的王朝,都必须收复这块地方,做为敦煌和西域之间的战略支点。
公元73年,东汉明帝准备讨伐北匈奴,耿秉就说:
“臣愚以为当先击白山(天山),破车师,通使乌孙诸国以断其右臂。伊吾亦有匈奴南呼衍一部,破此,复为折其左角,然后匈奴可击也。”
讨伐北匈奴,首先要夺取伊吾,利用地理条件,把北匈奴和西域诸国隔离开来,这样有利于经营西域,也可以断绝北匈奴的退路。更何况,伊吾有北匈奴驻兵,攻击伊吾可以消灭其有生力量。
于是东汉明帝派出四路大军——太仆祭彤和度辽将军吴棠出高阙塞、骑都尉来苗和护乌桓校尉文穆出平城塞、显亲侯窦固和好峙侯耿忠出酒泉塞、谒者仆射耿秉和秦彭出张掖居延塞。
两路西征、两路北伐,分工非常明确。
战争开始以后,两路北伐的汉军战果不大,相当于出塞武装游行。
耿秉和秦彭经居延塞(亦集乃)一路向北,击败北匈奴的匈林王,打到现在蒙古境内的三木楼山才回师。
窦固和耿忠出酒泉以后,击败北匈奴的呼衍王,继续向西挺进,收复伊吾,并设立宜禾都尉,留下汉军将士在伊吾屯田,完成了预定的战略目标。
这样的战果,和明朝初年的三路北伐非常相似。
而在汉军屯田伊吾的基础上,窦固命班超出使西域诸国。班超以汉军为后盾,再加上“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勇气、高超的砍头技术,先后说服鄯善、于阗、疏勒归附汉朝。
公元74年,东汉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在断绝关系六十五年之后,东汉的影响力重回西域。
随后,东汉明帝驾崩,北匈奴重新攻占伊吾,西域局势一片糜烂,班超开始了“匹马戍西域”的征程。
详情见2022年的文章——《班超一人灭五十国,背后的中国地缘大战略》
直到公元89年,北匈奴爆发大饥荒,东汉大将军窦宪趁机北伐,完成“燕然勒石”的任务。紧接着,窦宪立即命校尉阎砻收复伊吾,并命校尉耿夔、司马任尚出师金微山,彻底击败北匈奴的有生力量。
而有了窦宪的神助攻,已经营西域十六年的班超,统帅归附东汉的西域诸国,降伏归附北匈奴的龟兹、姑墨、温宿等国,彻底平定西域。
东汉重新设立西域都护和戊己校尉,彻底在西域奠定了绝对影响力。
可以说,东汉经营西域,非常重要的一步就是收复伊吾。
一旦伊吾到手,北匈奴就不能和西域诸国联系起来,西域诸国在失去外援的情况下,面对近在咫尺的汉军,便只能跪地投降。
隋朝和唐朝经营西域,事实上重复了东汉的故事。
公元608年,雄心勃勃的隋炀帝杨广要经营西域,便命裴矩出使铁勒,鼓动铁勒攻击青藏高原的吐谷浑,吐谷浑可汗伏允战败后,逃往四川的大雪山。杨广命许公宇文述、安德王杨雄趁机征讨,俘虏吐谷浑王公两百余人、男女四千余口,“其故地皆空,东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皆为隋有”。
随后,杨广在吐谷浑故地设立西海郡、河源郡、鄯善郡、且末郡,并命刘权在河源郡积石镇驻兵屯田,镇守吐谷浑故地。
四郡的大致范围就是青海地区。
同年,杨广任命右翊将军薛世雄为玉门道行军大将,统兵出玉门关,攻克早年间归附突厥的伊吾,设立伊吾郡。
伊吾在玉门关外,积石镇在青海湖以南。
伊吾和积石分立南北,监控西域诸国和吐谷浑、吐蕃,四郡拱卫河西走廊,极大拓宽了隋朝和西域的通道。
公元609年,卫尉卿刘权统帅骑兵,自伊吾出发,绕过河西走廊,一路奔袭到青海,彻底击败吐谷浑可汗伏允的反扑,攻克吐谷浑首都伏俟城。随后,杨广亲自西巡,经武威、张掖深入河西走廊,高昌王麹伯雅及西域七十二国的使者纷纷前来朝拜。
隋朝的影响力笼罩西域,只要再经营一些年,隋朝的成就无可限量。
然而杨广的野心太大,还没彻底消化胜利果实,便和高句丽开启战争,最终身死国灭。
杨广没有完成的大业,将由唐太宗李世民来完成。
公元630年,唐朝利用草原遭遇饥荒的时机,在漠北扶持薛延陀,并派李靖、李世绩等大将统兵北伐,一举击败东突厥,“斥地自阴山北至大漠”,李世民被四夷君长拥戴为天可汗。
听闻这个消息,隋朝末年臣服突厥的伊吾城主,便率其统领的七座城池重归唐朝,李世民在伊吾设立伊州,同年,高昌王麹文泰亲自到长安朝拜,归附唐朝。
但这种归附其实并不稳固,不是自己亲自打下来的地方,很难建立稳定的统治秩序。
到了公元638年,高昌王麹文泰便关闭国门,利用西域诸国朝拜唐朝必经高昌的条件,断绝了西域诸国和唐朝的联系,并联合西突厥攻陷伊州,把唐朝的影响力堵在玉门关。
那年吐蕃也出兵进攻唐朝的松州,一旦松州城破,吐蕃就进入成都平原了。
可以说,唐朝在大胜之后,便面临空前的危机,如果处理不好,唐朝击败东突厥的战果,也将大打折扣。
于是李世民任命执失思力为白兰道行军总管、牛进达为阔水道行军总管、刘简为洮河道行军总管,统兵五万解救松州。9月,唐军在松州城下击败吐蕃,斩首数千级,逼的吐蕃遣使谢罪。
公元639年12月,李世民命交河行军大总管侯君集、副总管薛万均统兵进攻高昌。听闻唐军出塞,高昌王麹文泰直接吓死了,西突厥也不敢相救,侯君集和薛万均便收复伊州,攻取高昌二十二城。
战争结束后,魏征向李世民提议:
“高昌离中国太远了,羁糜统治是最佳办法。如果在高昌设立州县,非但不能征收赋税,还得用中国财富供养高昌,驻军的装备、粮草开销也非常大,不划算。”
李世民微微一笑:“匹夫,你想的太简单了”,坚决拒绝魏征的建议,除了在伊州重建统治以外,还在高昌故地设立西州,把西突厥的可汗浮图城改为庭州,并设立安西都护府。
就这样,唐朝彻底打开进入西域的门户,破解国运危机。
三、
用大篇幅说了汉唐经营西域的故事,我们可以总结一些历史规律。
东汉经营西域时,青海地区的羌人实力不强,东汉只要出玉门关收复伊吾,就能打开西域的门户。
隋唐时吐谷浑实力强盛,吐蕃也借气温升高的有利条件强势崛起,隋唐经营西域,便要消灭吐谷浑开拓青海,借青海压制吐蕃,然后再出玉门关收复伊吾,做为继续向西开拓的前进基地。
不论如何,伊吾都是必须实控的战略要地。
到了明朝初年,伊吾已经改称哈密,是元朝肃王安克帖木儿的封地。
而朱元璋命令徐达、邓愈、沐英、王弼、蓝玉数次统兵出征,不仅征服了青海地区,还收复河西走廊和亦集乃,极大拓宽了明朝和西域的通道,兵锋随时可以出玉门关,收复哈密。
这样的局面,几乎是重回汉唐的前兆。
但是很可惜,明朝终究没能收复哈密,也没能成功经营西域。
公元1398年朱元璋驾崩,明朝随即爆发靖难之役,燕王朱棣攻入南京登上皇位,改年号为永乐。
公元1403年,元朝肃王安克帖木儿派使者到南京朝贡,请求归附明朝,于是朱棣设立哈密卫,封安克帖木儿为忠顺王,做为明朝的羁糜属地。
实事求是的说,朱棣是重视哈密卫的。
因为西域诸国到南京朝拜的时候,必须经过哈密卫,再加上语言文字不通,哈密卫的另一项任务,便是把西域诸国的文字翻译成汉字——“哈密居诸卫最西,为西域噤喉、中华拱卫,凡诸番入贡,必哈密译其文乃发”。
但朱棣对哈密卫的重视程度,也仅限于此了。
自从对哈密卫实行羁糜统治以后,朱棣就没有继续开拓西域,更没有到哈密卫驻兵进行实际控制,只是派出一些使者,经哈密卫到西域宣传明朝,试图把西域纳入朝贡体系。
至于和朱元璋一样武力经营西域,或者像“郡县安南”一样“郡县西域”,基本不在他的治国规划里。
总之,朱棣继承了朱元璋的皇位,但放弃了朱元璋经营西域的计划。
此后,明仁宗朱高炽、明宣宗朱瞻基奉行收缩战略,废除松花江造船厂、放弃安南、停止下西洋,明朝的影响力退回到传统汉地。
在这样的背景下,哈密卫,自然是无人问津。
公元1439年,日渐崛起的瓦剌攻陷哈密,忠顺王向明朝求援,但是“三杨”主政的明朝不闻不问,任由瓦剌把忠顺王及其母亲劫掠到草原,结果就是“哈密自是畏瓦剌,稍贰于中国。”
哈密归附明朝,归根到底是要抱大腿。既然明朝不能实际控制哈密,又不能保护哈密的安全,那就不要怨哈密左右摇摆。
公元1473年,吐鲁番强盛起来,号称控弦五万,继瓦剌之后再次攻陷哈密。
吐鲁番统治的地方,就是东汉的鄯善国和车师国,唐朝的高昌国。
从历史经验来看,吐鲁番和哈密是连为一体的,而吐鲁番攻陷哈密,则是重演了唐朝时高昌攻陷伊州的故事。
明朝很清楚,吐鲁番坐大的后果是什么,便命都督同知李文统帅数千骑兵,出玉门关讨伐吐鲁番。但李文在敦煌的苦峪城屯驻一段时间后,根本不敢继续前进,便原路返回了。
经过这件事,吐鲁番算是看明白了——“明朝么,不过如此”,结果就是“吐鲁番益横。”
公元1491年,吐鲁番把哈密归还给明朝,明朝册封忠顺王的后裔陕巴为忠顺王,送回哈密。结果没过多久,吐鲁番又攻破哈密,俘虏陕巴,扫荡敦煌地区。
看到明朝无能为力,吐鲁番酋长阿黑麻便自称可汗,扬言要攻掠酒泉和张掖,明朝立即关闭嘉峪关,禁止任何行人出入。
阿黑麻发现占不到便宜,就返回吐鲁番,只留下四百骑兵驻守哈密。
立国百余年,明朝连哈密都进不去,还被吐鲁番逼成这个样子,经营西域基本上不可能实现的目标了。
到了1529年,吐鲁番数次入侵河西走廊,都被明朝守军击败,为了和明朝缓和矛盾,吐鲁番又提出把哈密归还明朝,这次明朝做出一个决定:
“我们不要哈密了,留给吐鲁番吧。”
詹事霍韬说:“置哈密者,所以离两部之交,外领西域,内蔽边郡,不可失也”,一语道破哈密的重要地位。
但太子少保、兵部尚书胡世宁力排众议,坚决不要哈密。
汉唐视为生死要地、全力争取的哈密,明朝始终都没有进去,甚至弃之如敝履,那么西域自然与明朝无缘。
而明朝没有经营西域,代价就是蒙古、西域、青藏高原逐渐通过黄教联系在一起,满清在辽东崛起之后,也加入这个大联盟,从四面八方把明朝封锁起来。
对于一个内陆型国家来说,明朝是个典型的失败案例,极其不合格。
仅凭这一点,明朝就没有资格和汉唐媲美。
四、
那为什么朱元璋要经营西域,朱棣就没有这份雄心呢?
可能经济重心转移、气温降低、人口密度都是造成这一切的因素,但我觉得,首都的位置,决定了朱元璋和朱棣的主观能动性。
朱元璋晚年是想迁都西安的,甚至太子朱标都因为巡视西安染病而死,可见迁都西安是父子两人的共识。
一旦迁都西安,他们就能凭借“关中四塞”的地理条件,以内陆型国家的标准来经营明朝,那么就需要以陕北、甘肃、宁夏、青海做为西安的战略纵深,再以西域为陕甘宁青的外围防线。
这样一来,经营西域便是事关明朝生死的大事,不得不做。所以朱元璋在位期间不断的向西开拓,重走了一遍汉隋唐的旧路。
而朱棣迁都北京以后,事关明朝生死的大事,变成了蒙古和海洋,于是朱棣有充足的动力去讨伐蒙古、成立水师下西洋、疏浚京杭大运河。
至于陕甘宁青,成了明朝的西陲边地,西域更是祖宗没有纳入统治的化外之地,离北京万里之遥的荒山野岭,羁糜统治足够了,不值得用倾国之力去经营。
但问题是,中国有广袤的国土面积,是天然的内陆型国家,经营内陆是每个王朝与生俱来的任务,经营海洋必须建立在经营内陆的基础之上。
如果放弃经营内陆,把重心放在经营海洋上,那便是舍本逐末,不论初期多么辉煌,终究都是一场镜花水月。
事实上,朱棣驾崩以后,他的经营海洋战略就崩盘了,朱元璋的经营内陆战略又因为迁都北京而接续不上,导致明朝东不东、西不西,成了个不是东西的王朝。
而放弃哈密,是明朝整体战略失败以后,留下的最后一滴眼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