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和台湾一体,才能利益最大化

浩博评过去 2023-11-27 06:22:02

一、

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兵家必争之地”,例如徐州、大同、洛阳、南京等等,但也有一些“兵家不争之地”,位于中国东南角的福建,就是这样一个地方。

所谓兵家必争之地,往往是一个大型地理板块的交通枢纽,或者凭借山河地利成为某个地理板块的战略支点。

徐州位于鲁中南山地丘陵的南端,夹在山东和江苏之间。在乱世争霸的时候,如果北方政权得到徐州,便能顺势南征逼近长江,如果南方政权得到徐州,可以顺势北伐,进取山东和河南。

大同是内蒙古和山西、河北和陕西的交汇点,哪个政权得到大同,便是得到四面出击的基地,华北争霸战争的战略主动权。

洛阳周围有伊阙、虎牢、孟津、小平津等八座关隘,地理条件虽然不如长安,但也是一个完整的地理板块。隋唐时期,洛阳还是大运河的交汇点,直接控制通济渠和永济渠。

一旦得到洛阳,不论是北取河北、南下江淮、西入关中,或者驻守洛阳经营河南,都是很方便的。

南京背靠长江,和徐州一样,都是北方政权南征的战略支点,南方政权北伐的前进基地。

杭州凭借大运河最南端的地位,千年以来都非常重要,历代王朝都要派大员到杭州,维护大运河的畅通。

现在回头来看福建,有什么呢?

福建既不是大型地理板块的交通枢纽,也没有山河地利,让它成为一个地理板块的战略支点,纯粹是历代王朝的东南边缘地区。

乱世争霸的时候,南方政权往往立足江浙,农业不发达、交通不便利的福建,几乎不能给北伐提供帮助。一旦北方政权成功南下,福建又可以传檄而定,几乎不用爆发大战。

这样一个地方,有什么可争的?

即便抛开天下格局不谈,只论福建,那也根本无险可守,像个四面透风的老房子。

福建的门户是两座关隘。

仙霞关在南平市浦城县以北,处于福建、浙江、江西的交界处,号称“南北经途,皆出于此”,但历史上一直属于浙江管辖。杉关在南平市光泽县以西,是江西和福建的重要通道。

如果说福建有什么门户要地的话,其实只有仙霞关和杉关。

福建境内还有两条重要水系。

其中一条是闽江水系。

发源于南平市浦城县的建溪,流经蒲城、建瓯以后抵达延平。发源于光泽县的富屯溪,流经光泽、邵武、顺昌到了延平。发源于建宁的沙溪,流经宁化、清流、永安、三明后也到了延平。

三条大溪在延平融合成闽江,一路向东,流到福州入海。

建溪的源头靠近仙霞关,富屯溪的源头靠近杉关,这意味着从浙江和江西而来的外敌,一旦攻破仙霞关和杉关,便能沿着闽江水系顺流而下,抵达福州。

对于福建来说,闽江水系打通了出省的通道,却给地域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另外一条是晋江水系。

晋江由东溪和西溪融合而成。东溪发源于永春县,西溪发源于安溪县,两条大溪融合成晋江以后,经泉州流入大海。

虽然福州和泉州都属于福建,但闽江水系和晋江水系的交集,其实并不多。

福州通过闽江水系沟通福建北部,泉州通过晋江水系就能沟通福建中部,在古代交通不发达的时候,泉州便有了独立于福州的资本。

真正打通两大水系,贯通福建南北,还要等到新中国修建鹰厦铁路,有意思的是,杉关也在鹰厦铁路沿线......

所以福建的内部环境就是这样的,从仙霞关和杉关可以顺利抵达福州,泉州遇到机会便要另立山头,而福建其他地方几乎没有关隘险阻,浙江和江西随时可以绕过仙霞关和杉关进入福建腹地。

主打的就是易攻难守,山头并立。

在古代乱世争霸的时候,出兵争福建费时费力,不出兵争福建,福建也迟早是胜利者的。

那还有什么可争的?

二、

从汉到唐,福建基本没有重要记载,直到唐朝末年,福建才真正出现在历史的舞台上。

这次露脸,几乎全方位证明了福建的地理劣势。

公元885年,黄巢起义已被扑灭,但秦宗权随之崛起,从黄河到长江、从大海到函谷关都是秦宗权的势力范围,可谓是纵横中原。

河南的光州刺史王绪,为躲避秦宗权的兵锋,便统帅五千人马南下渡江,经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赣州)来到福建,随后攻克汀州和漳州,进驻泉州南安县。

看吧,王绪和光州将士直接从江西进入福建,没有任何阻碍,甚至没有经过杉关和仙霞关。

但是因为远离故土,王绪逐渐有些不自信,非常害怕失去一军统帅的地位,便经常无缘无故的杀戮有功将士——“见将卒勇略踰己及气质魁岸者皆杀之。”

越不自信越依赖暴力,越依赖暴力越不被众人拥护,这是一条深刻的历史经验。

于是依赖暴力维护地位的王绪,最终被大将王潮联合光州将士们逮捕,王潮被拥立为新统帅,准备北归光州。

结果刚走到沙县,泉州的张延鲁带着父老乡亲们追上来,拦住王潮和光州将士们说:“泉州刺史廖彦若贪暴,你们蛮守纪律的,不如驱逐廖彦若定居泉州吧,我们带路。”

王潮觉得不错,便调头回到泉州。

整整用了一年时间,到公元886年8月的时候,王潮才攻克泉州,杀死廖彦若。当然王潮兑现了承诺,得到泉州之后,“招怀离散,均赋缮兵,吏民悦服”,把泉州治理的井井有条。

那时的福建,归福建观察使陈岩统治,陈岩是军人出身,号令严明,所以王潮不敢进攻福州。但陈岩成为福建观察使只有两年时间,根基不稳,也不愿意和王潮开启战争。

除此之外,福州和泉州并肩而立,恐怕陈岩和王潮都知道,对方不是什么良善之辈。

在这样的背景下,王潮主动低头,给陈岩写信请降,陈岩接受王潮的善意,任命王潮为泉州刺史,福建出现福州陈岩、泉州王潮的双头并立局面。

公元891年冬,陈岩病重,给王潮写信,请他到福州继任福建观察使。

虽然他们两人没见过,但在唐末藩镇割据的环境下,可能陈岩也知道,福建这个地方,除了拥兵占据泉州的王潮,恐怕别人都接不住。

陈岩的用意,王潮自然明白,于是接到陈岩的书信,王潮就出兵直奔福州。

但是没等王潮的兵马走到福州,陈岩的妻弟范晖就自立为留后,王潮下令进攻福州,又打了整整一年,王潮才驱逐范晖,攻克福州,随后厚葬陈岩,并把女儿嫁给陈岩之子陈延晦,用这种方式招揽福州的人心。

等福州彻底安定以后,汀州、漳州投降,福建全境归入王潮麾下。

公元893年冬,唐朝正式任命王潮为福建观察使,而那时镇守杭州的钱镠已是镇海节度使。

一个观察使,一个节度使,足以证明在唐朝眼中,福建的地位不如浙江。

公元897年,福建观察使已经升级为威武军节度使,但那年冬天王潮去世,并放弃亲生儿子们,把职位留给弟弟王审知,次年唐朝任命王审知为威武军节度使,但那时钱镠早已兼中书令,成为使相,浙江的地位仍然比福建高一等。

从此以后,王审知凭借福建创建闽国,成为五代十国之一。

到了公元945年,闽国爆发严重的内乱,南唐命何敬洙为建州行营召讨马步都指挥使、祖全恩为应援使、姚凤为都监,统领数千兵马进攻建州。

唐末的建州便是现在的南平,仙霞关、杉关、闽江水系上游都在那里。可以说,建州战役的成败直接关系闽国的兴亡。

结果,闽国兵马在建州大败,闽国君主王延政投降。

自汀州和漳州进入福建,以泉州攻取福州,以杉关丢失基业,王氏闽国的兴亡过程,完整验证了福建的地理劣势,那就是一个四面透风的老房子。

再过四百年,朱元璋攻取福建,又重走了一遍南唐的路。

公元1367年,朱元璋一边命徐达和常遇春统帅25万大军北伐,一边任命胡廷瑞为征南将军、何文辉为副将军,统兵攻取福建,同时命汤和与廖永忠统帅水军,到海上追击浙江军阀方国珍。

同年12月,胡廷瑞攻破杉关,进驻邵武。汤和与廖永忠击败方国珍,自海上攻克福州。

这样一来,福建的陆地门户和海岸重镇,都落入朱元璋之手。

公元1368年春,胡廷瑞攻克建宁府(南平),彻底夺取福建的门户要地,而汤和与廖永忠沿着闽江逆流而上,攻克延平,生擒割据福建的陈友定。

夺取闽江水系,福建其他地方便传檄而定。

三、

福建做为兵家不争之地,确实少了很多传奇故事,但换个角度来看,正因为福建是兵家不争之地,所以在长达千年的历史上都较少发生战争。

那么福建便成为乱世流民向往的乐土,移民的最佳选择。

以泉州为例,唐宪宗的元和年间(9世纪初)只有2.45万户,宋太宗的太平兴国年间(10世纪末)已经9.65万户,到了宋神宗的元丰年间(11世纪末)更是达到20万户。

不到三百年的时候,泉州人口暴涨十倍,绝大部分都是北方迁徙而来的移民。编撰《武经总要》的宋朝宰相曾公亮,其祖辈就是河南光州人,后来追随王潮迁居泉州。

人口暴涨给福建带来充沛的劳动力,但福建的山地丘陵占90%,可以用来农耕的土地非常少,正所谓“八山一水一分田”,这就导致福建从“人少地多”的落后状态,迅速成为“人多地少”的内卷状态。

在生存的压力下,福建开始转型,利用大海发展起海外贸易。

而因为福州的闽江入海口比较窄小,停船或出海,都不如地势平坦、没有岛屿阻挡的泉州,于是泉州成为福建发展海外贸易的主角。

自宋朝开始,泉州的造船业便发展起来,基本上五十天能造十五艘出海的大船,而且是载重量大、隔舱数多、抗风性强的尖底大船,根据打捞上来的宋朝沉船分析,这种船的长度能达到34米、宽度11米。

所以那时的人就说——州南有海浩无穷,每岁造船通夷域。

经过多年的海外贸易,福建打通了三条航线——

其一是自泉州出海抵达台湾,然后以台湾为中转站,驶向日本和菲律宾。

其二是自泉州出海,在浙江宁波短暂停留之后,继续向东北方向航行,到朝鲜半岛和日本做贸易。

其三是自泉州出海到广州,经越南、菲律宾抵达印尼的苏门答腊,然后过马六甲海峡进入印度洋,到印度、波斯湾、非洲东海岸做远洋贸易。

那海外贸易有什么货物呢?

从泉州出口的货物,主要是纺织品、瓷器、铁器和铜钱。

纺织属于中国的成熟产业,泉州更是号称“不减吴蜀”的纺织大城,宋朝时泉州每年都要上贡五千匹棉布,元朝时摩洛哥商人说,泉州绸缎的质量,比杭州绸缎都要好。

纺织品做为出口的主要产品,其实是题中应有之义。

泉州瓷器最著名的是德化窑和泉州窑,烧制的青瓷、白瓷、彩釉瓷非常受外国商人的欢迎,每年大量出口,以至于现在日本、菲律宾、印尼、埃及、伊朗都发现了宋元时期的泉州瓷器碎片。

至于铁器,早在唐朝时福建就有了冶铁业,进入宋朝以后,福建开办了七个铁厂,其中三个在泉州,造出来的铁器小部分运到内陆销售,大部分出海销往国外。

因为冶炼行业发达,福建铸造的铜钱质量很高,国内外商人都愿意用福建铜钱做贸易中介,所以福建铜钱便大量出口,成为当时东南亚的通用货币。

从泉州进口的货物主要是香料,例如乳香、檀香、肉豆蔻、胡椒、沉香、槟榔、苏合油等等,这些香料可以用做药品、也可以在烹饪时调味、还能做成熏香去除异味,用处非常广泛。

早在唐末五代的时候,王审知就“招徕海中蛮夷商贾”,大量进口香料,做为给唐、后梁、后唐等中原王朝的贡品。

宋朝重文轻武,再加上医学、烹饪技术的极大进步,导致文人士大夫和庶民百姓都对香料的需求巨大,于是香料进口贸易蓬勃发展。

以公元1155年为例,泉州就从占城进口了种类繁多的香料——

沉香390斤、附子沉香150斤、上笺香3690斤、中笺香120斤、笺香头块480斤、笺香头239斤、上速香3450斤、中速香1440斤、象牙168珠、澳香300斤、犀角20珠、玳瑁60斤、暂香120斤、细割香180斤、乌里香55020斤。

这只是从占城进口的,把所有进口香料都加起来,可想而知有多少。

而为了管理进口贸易,宋朝和元朝都在泉州设立市舶司,对进口的香料和其他货物抽取十分之一,贸易繁荣的时候,泉州的税收甚至能占到国库总收入的5%。

这是福建经济最辉煌的时期,也是泉州这座城市最辉煌的时期。

但是到了元朝末年,定居泉州的波斯武装“亦思八奚军”叛乱,割据泉州并试图进攻福州,由此掀起福建的十年战乱,虽然陈友定镇压叛乱割据福建,但福建和泉州已经元气大伤。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规定片板不许入海,废除了“私营”海外贸易,把所有海外贸易都纳入“国营”的朝贡体系之下。

结果外国商人再不能来泉州贸易、明朝商人也出不去,明朝经过“郑和下西洋”的短暂辉煌之后,中外商人在禁海令下不得不进行走私贸易,最终除了养肥一群“倭寇”以外,明朝几乎没有得到好处。

在这样的背景下,泉州彻底衰落了,福建也一蹶不振。

四、

从整个中国历史的经验来看,福建在内陆的存在感不强,但在海洋上能起到半壁江山的作用。

兵家不争之地,决定了福建没有问鼎天下的资格,靠近海洋的地利,决定了福建是中国出海的桥头堡。

就像明末清初时期,海盗出身的郑芝龙能做海洋霸主,在福州拥立唐王朱聿键成立隆武政权之后,却不能以福建为根据地,完成反清复明的宏业。

其子郑成功同样不能以福建为根据地反清复明,却能驱逐荷兰殖民者,收复台湾。

公元1683年,施琅击败郑克塽收复台湾,随后清朝设立台湾府,隶属福建布政使司,这样的机构设置,把福建和台湾捆绑起来,成为独立且完整的挺进海洋的地理板块。

正因为有台湾拱卫,福建才能在浩浩荡荡的“下南洋”运动中,扮演重要的角色。

但是很可惜,清朝的重心完全放到内陆,又因为“小族凌大国”的种族问题,不敢在出海的问题上放手发动汉人,彻底失去了驯化东南亚的历史机遇。

现在,我们又面临同样的问题。

台湾没有收复,福建便不是最佳的出海地,将来一旦收复台湾,把台湾和福建捆绑起来,福建的地位必将提高一大截,在新的时代重新成为我们挺进海洋的桥头堡。

3 阅读:149

评论列表

殘城碎梦

殘城碎梦

6
2023-12-02 08:37

身为泉州人,希望早点收复台湾,为祖国统一,我们闽闽会奋斗在第一线,争取2小时内拿下

用户10xxx85 回复 01-21 23:38
把福建划到台湾吗?

飘了 回复 用户10xxx85 01-22 10:27
统一后才能定

Prome修斯

Prome修斯

3
2024-01-23 11:15

收复台湾,才能发展福建。

浩博评过去

浩博评过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