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上市公司网/文
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当地时间11日晚宣布,联邦政府已同意对智能手机、电脑、芯片等电子产品免除所谓“对等关税”。 这被认为是对华关税有所松动的信号。在这之前,美国已经宣布对大部分国家暂缓90天实施所谓“对等关税”。
文件显示,这项关税政策调整是根据4月11日发布的一份总统备忘录作出的。豁免产品适用于4月5日以后输美的电子产品,已支付相应关税的可申请退款。根据美国海关与边境保护局公布的税则编码,有近20项进口商品可获得所谓“对等关税”豁免。其中包括智能手机、各类半导体器件、电子集成电路和微组件等电子产品。

美国对计算机、智能手机等电子产品免征或降低关税,但主要还是针对中国生产的电子产品。8471产品包括笔记本、台式机、服务器、平板电脑、存储设备(硬盘、SSD)、计算机组件(处理器、内存),2022-2024年中国占美国该类产品进口总额的比例分别为45.10%、37.92%、25.80%。8517产品则包括了智能手机、数据接收/转换/传输设备:核心路由器(如思科Catalyst系列)、企业级交换机(如华为S系列)、VoIP网关、光纤收发器等产品,2022-2024年这些产品在美国进口市场占比分别为50.79%、46.65%、44.71%。至于不在减关税名单内的新能源电池(8507),最近三年,我国汽车电池在美国的市场占比分别为45.91%、53.36%、55.99%。
对美国而言,这在很大程度上是不得不向现实妥协。据媒体统计,中国出口的电子产品在美国占有相当比例的市场份额——美国86%的游戏机(60亿美元),79%的PC显示器(50亿美元),73%的智能手机(410亿美元),70%的锂离子电池(160亿美元)和66%的笔记本电脑(320亿美元),都要依赖中国进口。
如果不从中国采购,美国公司和消费者基本很难找到替代品。有媒体推算,如果特朗普对中国征收125%关税的行政命令继续有效,约1000亿美元产品的价格可能会翻一番。不少华尔街分析师指出,在美国制造许多电子产品的成本将使其价格飙涨数千美元,还需要数年时间才能建立完整产线和配套。
目前,美国主要根据最后加工环节的所在地来定义原产地,也就是在哪里封装哪里就是芯片的原产地,据此再决定征税税率。而目前亚洲是全球晶圆生产和芯片封装的重地,尤其在封测环节,全球近八成的份额在亚洲地区,韩国占比约15%,中国大陆大概是10%,新加坡约3%,马来西亚也占有一定比例。英伟达、高通、博通、Marvell这些美国芯片设计公司委托下单后,台积电、三星、中芯国际、格罗方德、联电等代工厂大多是在亚洲完成晶圆制造和封测,所以特朗普一旦对亚洲或中国进口的半导体加税,实际上会打击到不少美国自己的企业。
美国这次关税政策的调整,表面上是经济压力的妥协,但本质上是全球化时代的一次深刻博弈。它既是短期利益的权宜之计,也是长期战略的无奈退缩。
政策调整的背景与原因
美国试图通过豁免关键产品关税,平衡国内企业利益与消费者需求。与此前高调宣布一系列加征关税政策不同,此次关税豁免的出台显得格外低调,美国海关和边境保护局未在其官网上发布这一信息,而是通过一个信息发布平台,且白宫方面未就此公开表态,也未回应记者求证。
短期经济压力让政策不得不妥协
美国的关税政策调整,最直接的原因是经济压力已经到了无法忽视的地步。数据显示,美国73%的智能手机和78%的笔记本电脑依赖中国生产。如果继续对这些产品加征高额关税,美国消费者将直接承担价格上涨的后果。比如,分析师曾预测,如果在美国制造iPhone,售价可能高达3500美元。这种成本的转嫁会让美国消费者的生活成本大幅上升,甚至可能引发消费市场的萎缩。
与此同时,美国科技巨头也面临巨大冲击。苹果、三星等企业高度依赖亚洲供应链,尤其是中国的生产能力和成本优势。如果供应链被破坏,美国科技行业的竞争力将受到严重威胁。分析师指出,如果没有豁免,美国科技行业可能倒退十年,人工智能革命的进程也会显著放缓。
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性让美国无路可退
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政策重塑供应链,但现实是,全球化的深度嵌套让这种努力几乎不可能实现。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的生产高度集中在亚洲,尤其是中国。数据显示,2024年美国市场80%以上的智能手机和笔记本电脑来自中国出口。这种供应链的复杂性和高效率,是几十年全球化分工的结果,绝非短期内可以轻易改变。
更重要的是,中国的反制措施进一步放大了美国的困境。比如,中国对稀土等关键资源的出口限制,直接威胁到美国在高技术领域的竞争力。稀土是智能手机、芯片等高科技产品的重要原材料,美国在这一领域的依赖性让它在博弈中处于被动地位。这种国际供应链的依赖性,迫使美国不得不调整政策,以避免进一步的经济和产业危机。
国内政治压力让政策调整成为必然
从国内政治的角度看,特朗普政府的关税政策已经引发了强烈的反弹。股市的连续下跌和债券市场的波动让投资者对经济前景感到担忧。苹果股价在关税政策宣布后连续四天大跌,累计跌幅达23%,市值蒸发超过7700亿美元。这种市场动荡不仅影响了经济稳定,也对特朗普的选情构成了直接威胁。此外,美国国内的通胀问题也加剧了政策调整的紧迫性。虽然近期美国物价有所回落,但回落的主要是农产品价格,而工业品价格的上涨才是核心问题。工业制成品的进口依赖性极高,如果继续加征关税,民众的生活成本将进一步上升。这种经济压力让特朗普政府不得不在短期内妥协,以缓解市场情绪和选民的不满。
保护主义的悖论让美国陷入困境
保护主义政策的初衷是通过提高关税减少贸易逆差,但现实中却适得其反。关税的增加导致进口商品价格上涨,最终由美国消费者买单。数据显示,2018年至2020年间,美国消费者因关税政策每年多支付了约500亿美元。这种“自伤”的经济后果,让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难以持续。
更深层的问题在于,美国试图通过关税政策重塑供应链,但这种策略不仅难以实现,还可能加速供应链的“去美国化”。随着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不断上升,美国的保护主义政策反而可能削弱其在全球经济中的影响力。这种悖论让美国的政策调整显得既被动又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