宦官刘季述联合朱温废除唐昭宗,为何朱温反支持崔胤,杀刘季述?

惊心探索古今 2025-03-16 08:52:31

唐朝末年,宦官专权和藩镇割据已经到了尾大不掉的程度,对唐朝的皇位传承造成了极大的威胁。宦官掌握朝廷兵权,废立皇帝只在一念之间。而各地藩镇军阀拥兵自重,动辄大军威逼长安,让唐朝皇帝的诏令出不了长安城。如此危机四伏的环境下,唐朝实际上已经陷入了名存实亡的窘境,随时都可能亡国。唐昭宗李晔在位时期便是如此,他受制于宦官和藩镇军阀,成为唐朝建国以来最为窝囊的皇帝。在他的晚年,他成为了宦官和藩镇竞相劫持的对象,在颠沛流离之中惶惶不可终日,最终也死于藩镇之手。

在唐昭宗李晔被杀之前,他被藩镇和宦官劫持过多次,其中最为危险的便是宦官刘季述和宣武军节度使朱温互相争权夺利的那场大戏。当时宣武军节度使朱温占据了洛阳,使得藩镇割据的局势发生了巨大变化。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只能暂停威逼长安的大军,与京畿都指挥使韩建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的联军,以防止朱温趁火打劫。为了让唐昭宗李晔不落于藩镇之手,韩建护送出逃的李晔回到了京师长安,由此引发了宦官刘季述和宰相崔胤的政治斗争。这场政治斗争看似在宦官和官僚中展开,但背后却有着藩镇的影子。

从安史之乱开始,唐朝中央禁军的兵权便被掌握在宦官之手,而神策军中尉的职务成为宦官控制朝廷军队的重要官职。宦官们常常借助这个官职掌控朝廷兵权,将触角深入到朝廷之中,发生了严重的宦官专权事件。宦官们的专权也引起了朝廷中的大臣不满,于是官僚和宦官的斗争成为唐朝中后期朝廷政治斗争的主旋律。唐昭宗李晔回到长安后,由于崔胤积极推行铲除宦官专权,因此引发了宦官集团的激烈反击。于是宦官刘季述和宰相崔胤便为了朝廷大权发生了激烈的冲突,事情最终发展到了废立皇帝的程度。

为了对付宰相崔胤,宦官集团的首领左神策军中尉刘季述、右神策军中尉王仲先等人秘密商议拥立皇太子李裕,引凤翔节度使李茂贞为外援发动政变。他们趁着唐昭宗李晔晚上熟睡之际突然率军冲入宫中,借着李晔打猎时酒醉误杀宫女之过,宣称“主上所为如是,岂可理天下”,于是废除了李晔的皇帝位。李晔被废后,和皇后幽于少阳院,并让皇太子李裕登基称帝,以李晔为太上皇。刘季述控制朝廷后免去了崔胤的宰相职务,并派人前往宣武军与节度使朱温联合,欲效仿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策略。

然而让刘季述意想不到的是,朱温居然没有答应他的联合意见,而是把他派去的使者囚禁了。不久之后,朱温以勤王为名出兵讨伐刘季述,先派大将张存敬率军进攻河中,劫掠晋、绛二州。同时朱温派人进入长安与崔胤联合,策反了神策军大将孙德昭,然后再次发动兵变,诛杀刘季述等宦官,最后迎接唐昭宗李晔复位。李晔重新登上皇位后,重用宰相崔胤和宣武军节度使朱温,赋予了他们极大的权限。崔胤掌握朝政大权,成为权倾朝野的权臣。朱温也被封为东平王,成为藩镇军阀中被朝廷最为倚重的节度使。

这次政变持续时间虽然非常短暂,但结果却对唐朝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为后来朱温篡夺唐朝政权埋下了大患。正是通过这次政变,朱温成功的和宰相崔胤达成联合,成为唐末藩镇中混战中以外制内的典型。此后朱温借崔胤之手除掉宦官集团,劫持唐昭宗李晔,从藩镇混战中脱颖而出,力压凤翔节度使李茂贞和河东节度使李克用,得以挟天子以令诸侯。有了这样的先天优势后,朱温篡夺唐朝政权的路子就完成了一半。之后便是他派人弑君,另立唐哀帝李柷,开始了开始了篡唐建梁的改朝换代的一套组合拳操作。

从朱温篡唐的整个过程来看,在宦官刘季述发动政变时,他的选择决定了最后的成败。在刘季述和崔胤之间,朱温选择了岌岌可危的崔胤,最终获得了最大的收益。而当时很多人都在劝说朱温联合刘季述控制朝政,认为和宦官集团的联合才是利益最大化的。但朱温在谋士李振的劝说下,囚禁了刘季述的使者,并且派李振进入长安联合崔胤发动反击,最终取得了对朝廷控制权的胜利。那么问题来了,在进行阵营选择的时候,为什么朱温会听从李振的建议,放弃已经拥立了皇太子的刘季述,转而支持已经下野的宰相崔胤呢?

史书上对此的解释是,李振认为支持崔胤拥立唐昭宗李晔复位才是正道,而和宦官集团联合走的是邪路,必将走向失败。有的学者的认为是,由于崔胤来自于门阀世家清河崔氏,他们在民间和士大夫阶层中影响力更大,所以对朱温的支持度更高,所以朱温才选择了崔胤。仔细分析当时的局势,其实这两种说法都是非常浅薄的,并没有抓住问题的核心。从当时的局势分析,李振建议朱温支持崔胤,实际上是已经看到了崔胤必然会带领朱温走向挟天子以令诸侯的道路。只要朱温借机控制了唐昭宗李晔,那篡夺唐朝皇位就只是时间问题了。

从当时朱温面临的局势看,他答应宦官刘季述的联合,实际上已经落了后手。刘季述在发动政变之前就已经联合了凤翔节度使李茂贞,朱温再过去难以有更好的位置。虽然朱温的实力比李茂贞强大,而且占据中原之地。尤其是东都洛阳在朱温手中,这是又政治上优势的。但李茂贞在凤翔,距离比朱温近,军事上有着近水楼台先得月的条件。朱温作为当时最为强大的藩镇之一,跑去给人当二线爆表,从地位上来将就不甘心。而且刘季述是废除唐昭宗,拥立皇太子李裕,这是谋逆的大罪,朱温没必要上杆子去背这个黑锅。

对于朱温而言,想要挟天子以令诸侯,必然是要掌控朝廷主导权的。但有了刘季述和李茂贞的插手后,自然不会把主导权交给他。朱温想要彻底控制朝廷,必然要找一个方便控制的代理人,这方面崔胤比刘季述更容易控制。崔胤虽然是世家大族出身,但在朝廷中没有兵权,想要控制朝廷就必须依靠朱温。而刘季述手上的神策军一定是朱温控制朝廷的最大障碍,借助这次机会打垮刘季述的神策军,也会为朱温入驻朝廷扫清障碍。至于李茂贞方面,他本身就是朱温的死对头,朱温肯定不乐意跟他搞什么联合。

可以说朱温支持崔胤,有着一箭双雕的好处。首先是能够让崔胤控制朝廷,使得宣武军的势力往朝廷不断渗透,为以后篡夺皇位打下基础。即便是不篡夺皇位,将朝廷直接控制在手中,也比通过刘季述等宦官间接控制的强。另一方面,刘季述和李茂贞等人废立皇帝,本身就是冒天下之大不韪的事。朱温把这事逆转了,拥立唐昭宗李晔复位后,必然有着政治上的极大收获。各地的藩镇看到后,也会靠向朱温,这更有利于朱温扩张自己的势力,压制李茂贞、王健、李克用等各地反对派藩镇军阀的力量。

总的来说,当时朱温面对的局势就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和衣带诏讨贼的关系。刘季述和李茂贞已经有了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先机,朱温再过去只是给人当跟班而已。如果选择衣带诏讨贼这条路,至少在政治上是名正言顺的,不论胜负都能赚个名声。况且以朱温当时的势力,包括李克用在内的大多数军阀藩镇都处于观望态势时,抢先拿下政治上的制高点,他就立于不败之地了。以神策军和李茂贞的势力,即便是联合起来,也是扛不住宣武军的攻击的。可以说朱温一开始就立于不败之地,没必要跟着刘季述等人去背黑锅。

史书上一致认为,朱温这个造反起家的,而且没有什么文化的藩镇最后能篡夺唐朝皇位,与其重要的两个谋士李振和敬翔是分不开的。尤其是李振,他在朱温篡唐的过程中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多次提出合理的选择和建议,让朱温顺利的篡夺了唐朝皇位。他的远见卓识的确在唐末谋士中是顶见的,这一点也是李克用的北方将门集团难以企及的地方。朱温手下有这样谋士布局,在争夺战争主导权的过程中步步抢先,最终完成了帝王之业。但是李振也因为辅助朱温篡夺唐朝而成为历史上的罪人,受到后世儒家学者的唾弃。

0 阅读:20
惊心探索古今

惊心探索古今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