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之情节的合理性探究
小说的情节是在小说提供的特定环境中,由于人物之间的相互关系、个人与环境的矛盾冲突而产生的一系列生活事件发生、发展直至解决的整个过程。情节设置都是为更好地表达主题、塑造人物形象服务。情节安排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一篇小说能否很好地表达主题,体现其社会价值。探究小说情节的合理性,是小说的考查难点与重点。
一、常见的题目设置:
(1)作者在结局(结尾)上的这种设置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的看法和理由。
(2)有人说,小说中XX情节的安排是最佳选择(不尽合理),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说明你的理由。
(3)有人认为小说的xx情节是多余的,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
(4)小说中某处(个)词(字)是否多余(或替换成XX可以吗)?请谈谈你的看法。(不常见)
命题特点:题干中有“是否合理”“替换成XX”“是否同意”“谈谈你的看法”“说明你的理由”等表探究的字样。
二、情节的合理性探究的思考“六大角度”
1.从人物角度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人物性格特征和发展变化轨迹。
2.从情节角度思考:情节自身前后的关联性。
3.从主题角度思考:情节安排是否有利于表现主题
4.从读者角度思考:对读者心理的感受,如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展开想象等角度。
5.从逻辑角度思考:情节安排是否符合生活逻辑和艺术逻辑。
6.从情感表达角度思考:情节是否有利于情感的表达。
三、解答探究情节的合理性题目的一般思路与方法
1.“亮剑”,亮出自己的见解
探究性的题目,最重要的是首先确定自己的观点,观点确定了,才能围绕观点组织材料,并形成答案。
2.“阐释”,从小说文本引述具体内容展开分析。
对于小说情节合理性的探究,绝对不能离开文本而漫无边际地去谈:而应该紧密结合文本,并运用文本中的具体情节、事件等进行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分析其合理性时,应从对情节自身、人物形象、环境、主题等方面的效果着手。
四、审题应该注意的问题:
1.围绕情节是为人物形象、表现主题服务的这一方向。
2.情节发展的逻辑规律。情节要符合生活规律和艺术规律。
3.注意审题。相同的问题有不同的问法(侧重点)和答题规律。
例如:以祝福的“标题”探究为例说明。
①小说以“祝福”为标题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6分)
②小说只是写祥林嫂一个人物的命运,却用了“祝福”这样一个题目,你认为这样处理合适吗?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观点。(8分)
[解析]《祝福》是以事件为标题的小说,我的公众号文章《小说赏析之情节作用》一文中提到标题的作用,没有展开叙述,可以参考。从字面上看①是关于标题作用的探究,②是标题选择的问题,出题的角度貌似不同,但实质是一样的,即都是标题的作用问题,只是②的问法有迷惑性,(迷惑性表现在事件与人物的不一致性)答题的角度做相应的改变即可。①先答作用再分析。 ②先亮明态度再分析。
[参考答案]
①作用:鲁迅先生用“祝福”做标题,就把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了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
分析: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的,题为“祝福”就是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另外,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被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作用+分析是答题模式)
②态度:我认为很合适。(2分)理由:(1)小说起于祝福,结于祝福,情节的发展与祝福有密切联系。同时,祥林嫂是在祝福中死去,题为“祝福”就用祝福的热闹繁忙来反衬祥林嫂的悲剧命运;(2)祝福是一种封建习俗。在旧社会,劳动人民无福可祝,无福可言,而祥林嫂正是因为这祝福而逼上绝境的可见,小说取名为《祝福》具有深刻含义。(3)鲁迅先生用“祝褔”做标题,就把礼教吃人的本质鲜明地摆在读者面前,形成强烈对比,在表达主题方面就更增强了祥林嫂命运的悲剧性。(6分)(态度+理由是答题模式)
从以上可以看出①的“作用”和“分析”是②的“理由”,二者是一致的。
4.这种类型题目,具有开放性特点,在回答时要依据小说,结合有关知识点从文本进行回答,但不一定面面俱到,根据分值分条作答即可。
[提示]探究类题目作为一种题型架起了教考的桥梁,即是学习方法又是能力提高的方法,更是学生的能力培养。这类题型不只是情节的探究,还可以是人物(例如:小说涉及到的人物较多,你认为哪一个是主人公,说说你的理由。)、主题(主旨)、环境、题目等考点的探究,考查方式灵活多样,这是平时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五、
[典例示范](一)2009辽宁卷《遗璞》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题目
遗璞
贾平凹
离公路很远的地方,有条山沟。再往深里走,有座古庙,庙前的河滩里,有一块石头:四间房那么高,像一只实心碗儿放着。上边凿了四个大字:孕璜遗璞。
住在这孕璜遗璞周围的人家,就是遗璞村。
县志上说: 这石头,是当年女娲补天的时候多了一块,就遗弃在这里再没有用。人们都在传说,这石头孕了玉璜,是仙灵之物,于是时常有人前来观赏,遗璞村的人便祖祖辈辈自豪。
收罢秋,天气转凉了。沟脑上边要修一道水渠,把水引到山坡下的地里,男人们都去辛苦了,丁丁当当在远处破石头。夜里回来,便坐在碾盘上吃饭,然后就熬了山上自采的野茶。这茶很苦,一天三顿都要喝,不喝脑壳就疼。一喝着,身上来了精神,他们就笑话山外来观赏遗璞的那些人:
“城里人没采,一喝这茶就吐了。”
“城里人胃嫩。”
“鸡鸭都克得过,这茶水儿却受不了?!”
他们说过,就乐了,接着就看起河滩里的那块遗璞来。
“这么个仙物儿,遗在这里真委屈了。”
“多亏就遗弃了它!
“多亏?”
“它要不在这儿,谁会到咱这儿?省城在天尽头,咱能去吗?但咱坐在家门口,倒见着省城大人物了。”
说的是省城老贾的事儿。
省城老贾是七年前在这里呆过的。那时候,村里人发现从县里来了个胖胖的老头,百日里也上山劳动,夜里就在石头前闷头儿坐一阵。他们都不知道这是谁,后来才风闻是犯了错误,从省城来的人,姓贾。就叫起他省城老贾。
一年后,省城老贾就在县里当了书记,他们才知道那是个当官的人物,遗璞村老少都很骄傲。省城老贾也没忘了这遗璞和遗璞村的人,过一些日子,就来看看石头,又给这个村拨了好多救济粮、救济款。 有一年每家得到十二元,一半买了粮食,一半给孩子们买了塑料凉鞋。到山外去的时候,孩子们就穿上塑料凉鞋,式样挺漂亮的,只是穿长了脚发烧,走一走得用凉水浇。去年秋初,省城老贾突然回省城去了,临走前他照了好多遗璞的照片,还说回去后,要为这石头写写文章哩。不久,他就在省城当了一个很大的官。遗璞村的人愈是十分地骄傲了。
“那文章不知写了没有?”
“他现在怕忙了呢!”
男人们在碾盘上说话,婆娘家觉得热闹,也走了过来。女人在石头上坐了,一直不开口,这会儿说:
“蛮儿说,他在报上看到省城老贾的文章了。”
“写咱遗璞村了吗?”
“写了。说'四人帮’迫害他,把他'流放’,'流放’是什么意思?”
“就是下放吧。”
“'流放’到一个山区小县,而且还在一个山沟沟劳改了一年。
“你胡说了,他住在咱这儿,没有背枪的看守他,苦是苦些,和咱们一样,咱又处处照顾了他,你说他劳改了一年,咱们不是长年在劳改吗?”
“蛮儿说报上就这么写的。”
“蛮儿一定是看错了。你们婆娘家这臭嘴!”
婆娘家便不再言语了,低声骂了一句怀里用牙咬奶的孩子。
男人们喝过一杯黑糊糊的茶水,又说开了:
“咱这块遗璞,真是好石头呢! 想想,招来多少人了?不算一般的,大人物就有十多个了吧?”
他们扳指头数数,果然十多个了。
“以后还能来吗?”
“只要有咱这块石头,就有人来吧,说不定以后还会来比省城老贾更大的人呢。”
“啊,那该好,娃们又要有凉鞋穿了!”
“但愿他们能来。”
“但愿不要是犯了什么错误。”
“但愿……”
茶已经喝完,就卷着喇叭纸烟抽起来,黑影里,火光一明一灭的。末了打着哈欠,还在说:
“真是好石头呢。”
但是,就在这一夜的黎明时分,河滩里响了一声爆炸声,人们都惊醒了。早晨起来,才发现是蛮儿一帮年轻人用炸药把遗璞炸开了,又用铁钎大锤在黑水汗流地砸着,破着,就把石头一块块抬着到水渠工地上去了。
(有删节)
题干:小说最后描写了蛮儿一帮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作者在结局上的这种理是否合理?请结合小说具体内容,谈谈你看法和理由。(8分)
[解析]题干明确。就是结局是否合理,请读者谈一下看法和理由,参考情节结尾的作用即可答题。
[步骤]
第一步明确观点,我认为是“合理”(或不合理),解答时先明确出来。
第二步:结合小说内容,引述论据分析
本题侧重考查情节安排的合理性分析能力。无论持哪种观点,理由都要充分、全面,从小说内容里寻找有利的论据。解答时可从小说的情节、主题、现实意义等方面考虑。如答“合理”,从情节上看,石头被炸掉,使整个情节突转,有出人意料的效果;从主题上看,被炸掉的"遗璞”脱离物体本身而具有了象征意义,其象征的是思想和生活方式被毁灭,因此深化了主题思想;从时代意义上看,年轻人炸掉了遗璞并用它去修水渠,符合改革开放初期的时代特点,这样处理能突显写作背景和时代意叉。如答“不合理”,可从情理、艺术、现实等逻辑关系上分析。考生尽可能回答“合理”,这样结合小说内容分析较容易些。
[参考答案]
观点一: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合理的。(2分)①从情节上说,“遗璞村”人为之自豪的石头被一群年轻人突然炸掉,这样的处理可以产生出人意料的艺术效果:②从主题上说,"没有用”的“遗璞”是一种守旧思想与生活方式的象征,这样的处理有助于小说思想内蕴的表达:③从时代上说,这样的处理符合20世纪80年代初期改革开放的精神,有现实意义。(6分)
观点二:作者在结局上的处理是不合理的。(2分)①从情理上说,“遗璞村”人世世代代视为宝物的东西,被一群年轻人轻易地炸掉,不合情理,违背了生活的逻辑;②从叙事上看,炸掉“遗璞”修水渠的必要性并没有在小说中明确交代出来,缺乏艺术上的逻辑性;③从现实上讲,这种结局也不符合保护文物、合理开发的现代理念。(6分)(不要求面面俱到,只要能就以上任何一种观点或其他观点进行探究即可,根据观点是否明确、论述是否合理、理由是否充分酌情给分)
[典例示范](二)2008江苏高考卷
侯银匠
汪曾祺
1侯银匠店特别处是附带出租花轿。银匠店出租花轿,不知是什么道理。
2侯银匠中年丧妻,身边只有一个女儿侯菊。在同年的女孩子还只知道抓子儿、踢毽子的时候,她已经把家务全撑了起来。开门扫地、掸土抹桌、烧茶煮饭、浆洗缝补,事事都做得很精到。
3一家有女百家求,头几年就不断有媒人来给侯菊提亲。侯银匠千挑万选,看定了开粮行陆家的老三。侯银匠问菊子的意见。菊子说:“爹作主!”侯银匠拿出一张小照片,让菊子看,菊子噗嗤一声笑了。“笑什么?”——“这个人我认得!”从菊子的神态上,银匠知道女儿是中意的。
4定亲后,陆家不断派媒人来催婚。三天一催,五天一催。侯菊有点不耐烦:“总得给人家一点时间准备准备。”
5侯银匠顺着女儿的意思,搜罗了点金子打了一对耳坠、一条金链子、一个戒指。侯菊说:“不是我稀罕金东西。大嫂子、二嫂子家里陪嫁的金首饰戴不完。我嫁过去,有个人来客往的,戴两件金的,也显得不过于寒碜。”侯银匠知道这也是给当爹的做脸,于是加工细做,心里有点甜,又有点苦。
6爹问菊子还要什么,菊子指花轿,说:“我要这顶花轿。”
7“这是顶旧花轿,你要它干什么?”
8“我看了看,骨架都还是好的,我会把它变成一顶新的!”
9侯菊动手改装花轿,买了大红缎子、各色丝绒,飞针走线,一天忙到晚。她又请爹打了两串小银铃,作为飘带的坠脚。轿子一动,银铃碎响。轿子完工,很多人都来看。
10 转过年来,春暖花开,侯菊就坐了这顶手制的花轿出门。临上轿时,菊子说了声:“爹!您多保重。”鞭炮一响,老银匠的眼泪就下来了。
11花轿没有再抬回来,侯菊把轿子留下了。
12大嫂、二嫂家里都有钱。侯菊有什么呢?她有这顶花轿。全城的花轿,都不如侯菊的花轿鲜亮,接亲的人家都愿意租侯菊的。这样她每月都有进项。她把钱放在抽屉里,对丈夫说:“以后你要买书订杂志,要用钱,就从这抽屉里拿。”
13陆家一天三顿饭都归侯菊管。陆家人多,众口难调。老大爱吃硬饭,老二爱吃烂饭,公公婆婆爱吃焖饭。侯菊竟能在一口锅里煮出三样饭。
14公公婆婆都喜欢三儿媳妇。婆婆把米柜的钥匙交给了她,公公连粮行账簿都交给了她。她实际上成了陆家的当家媳妇。她才十七岁。
15侯银匠有时以为女儿还在身边。他的灯盏里油快干了,就大声喊:“菊子!给我拿点油来!”及至无人应声,才一个人笑了:“老了!糊涂了!”
16女儿有时提了两瓶酒回来看他,椅子还没有坐热就匆匆忙忙走了,陆家一刻也离不开她。
17侯银匠不会打牌,也不会下棋,他能喝一点酒,也不多,而且喝的是慢酒。两块茶干,二两酒,就够他消磨一晚上。侯银匠忽然想起两句唐诗,那是他錾在银簪子上的。想起这两句诗,有点文不对题: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选自《汪曾祺全集》,有删改)
题干:15.小说题为“侯银匠”,但写侯菊的文字多,请结合全文探究作者这样安排的理由。(6分)
【解析】读懂小说是答题的第一步。本题停留于个别的文段和句子字词不解决问题,必须读懂小说。基本思路:①小说1-3段写了侯银匠的家境,4-16段写了侯银匠给女儿定亲、做嫁妆、女儿侯菊要花娇、改装花娇、出嫁(10段)、出租花娇、对两家的重要(15-16段),第17段回到侯银匠日常生活。②情节实质是写了下层人家嫁女这一司空见惯的家常事。顺序是从“写侯银匠日常”到“写侯菊做的事”再到“写侯银匠日常”,大部分情节是写侯菊做的事。这也是出题的原由。这就牵涉到小说的目的是“写侯银匠”还是“写侯菊”的问题,也就是主旨是谁的问题。从小说可知,小说的主要内容一是侯菊出嫁的准备工作,包括侯银匠做嫁妆侯菊改嫁妆,二是侯菊出嫁后的贤惠和对两家的不可或缺。但侯菊的贤惠和不可或缺都是侯银匠影响的结果(小说第2段有交待),所以“写侯菊”是为了“写侯银匠”,写侯菊是为写侯银匠服务的。答案出来了:小说的主人公和主旨都是侯银匠,主要写了侯银匠的勤劳、能干、精细等美好的品质。本质上质就是歌颂了下层人民的优秀品质(人情美、人性美)。③下面答题分析要紧紧围绕“写侯菊较多为侯银匠服务”这一中心。因为是探究题目,综合性较强,应从人物形象、情节安排、环境、主旨表达等方面进行综合回答。由于小说本身没有涉及环境因素,从其他三个方面进行探究为宜。实际上本文考点就是从不同角度和层面发掘作品的意蕴。
[参考答案]
①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侯家父女相依为命,侯菊继承了父亲的精细、勤劳等品质,写侯菊就是表现侯银匠。(人物形象方面)
②)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截取侯菊出嫁前后的片段,正面描写候菊,间接烘托出侯银匠的人生况味。(人物形象细节描写方面)
③小说的主旨是表现候银匠,女儿出嫁是他生活中的大事,更多描写此时此刻的情景,重点突出,可以避免平铺直叙。(情节布局)
④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作者实写侯菊,暗写候银匠,以有形写无形,更有情趣。(情节线索安排)
⑤小说的主旨是表现侯银匠,更多描写女儿出嫁前后的情景,在人物关系中深刻表现中国传统的人情美、人性美,意味深长。(主题的表现)
(答案不要面面俱全,根据分值作答即可,一个点2分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