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苑督造,宫阙留珍

沐清扬说史 2025-04-20 04:17:00

“宫廷艺术品”,精珍、稀有,代表历史阶段中最高端的审美追求与工艺造就的极致。自诞生之日便是以最高统治者为对象,它们汇集了当时全国最好的艺术设计者、最优秀的工匠以及最珍贵稀有的材质精心制作而成,象征着皇权,代表着皇家的奢侈品位和最高工艺水平。这是民间艺术品所无法企及、难以比拟的。这些以国家王朝的力量打造出来的艺术珍品,当然也是耗费“巨资”而成的。它们从设计、制作乃至分配使用,都有着十分严格的控制和记录。

此次“宸赏——明清御瓷珍玩”专场延续以往的风格,是次专场中收纳了八件极为珍贵的宫廷杂项臻品,以飨藏家。类别囊括文房、宫廷铜器、漆器等,聚珍集萃,引人关注。力求以实物的形式一窥神秘的宫廷生活景象,其中多件拍品可谓同时期艺术品之典范,精彩不容错过。

Lot 1015

清早期 御制紫檀百宝嵌盒三羊开泰端砚

L: 22 cm

来源:美国藏家旧藏

参阅:《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3 木雕器(下)》,页163,图136

此砚以端溪籽石为材,朴拙厚重,规格硕大。自然随形,大致呈矩形,规矩者,方圆也,此砚寓方于圆,取天圆地方之意。质地坚润,色泽紫黑,通体满工雕刻纹饰,刀法纯熟,朴拙中见精细,颇具意趣。砚池如刀斧劈就而成,看似无章法,实则巧妙殊特。砚额处雕山石云海,左侧一隅有眼,似明月;右侧精雕三羊停驻于山石间,姿态各异,其一眼望明月,前膝微跪,以刀代笔,勾勒出一幅栩栩如生的画面。而此羊并非清代造型,相较之下更接近明代瓷器上所绘之貌,由此可推测应为清代早期所制。砚背随形巧雕,似怪石嶙峋,山间云雾缭绕,其下溪水汩汩,一派幽境。

其外配随形紫檀砚盒,用材考究,制作复杂。砚面用螺钿、青玉、绿松石、孔雀石、玛瑙、青金石等名贵材料,以百宝嵌工艺在盒面作三羊开泰图案,独立成画,与端砚相映衬。三羊以不同材质嵌做,姿态各异,松树山石则用绿松石、孔雀石、青金石等材料,叶茂花繁,含苞竞美,绿叶白花,交相辉映,满眼春意。图案设计端庄典雅,布局疏密相间,点缀亮丽,色彩鲜明,使其清劲而不失华美。

砚盒内侧以金漆绘数组皮球花纹,颇具日本莳绘风格。据载雍正帝十分喜爱洋漆,不仅在宫廷仿作日本莳绘漆器,更据之将皮球花纹广泛应用于瓷器之上。如故宫所藏斗彩团花纹罐,其装饰即属此类,录于《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五彩、斗彩》,页248,图227。

以三羊作器,俗称“三羊开泰”。古时羊与“祥”通,所谓“羊”,祥也。由此,取吉祥之意。吉祥也多写作“吉羊”,汉瓦当中亦有“大吉羊”的字样。羊亦通“阳”,祝吉语有“三阳开泰”,语出《易经》:“正月为泰卦,三阳生于下”。后人因“阳”、“羊”同音,用三羊代表三阳,取其冬去春来,阴消阳长,有吉亨之象,多用于岁首祝颂之辞。清代宫廷多见三羊题材的嵌百宝器,如故宫藏一件紫檀百宝嵌三羊图盒,录于《中国竹木牙角器全集3 木雕器(下)》,页163,图136。对比故宫藏品与本拍品,可见二者在纹饰构图、松叶的雕刻技法上均甚相类,可互做参照。

Lot 1014

清乾隆 御制巴洛克风格黄花梨雕嵌骨雕染色瓜瓞绵绵大手镜

L: 45 cm

此手镜呈团扇形,由镜身、镜柄两部分构成。取黄花梨大木为之,材料难得,色泽沉敛红润,纹理美观,包浆厚重,尤显贵重,大气雍容,非同一般。镜面圆形,照影清晰而柔和。镜框剔地浮雕环饰六组缠枝瓜果纹,线条细腻雅致。镜框外缘嵌骨雕染色缠枝花卉纹,纹饰华贵大方,灵动洒脱,不拘一格,雕琢精细流畅;镜柄顶端透雕西洋卷草纹,叶脉雕琢细腻,翻卷自如富有韵律;柄尾部雕作蝙蝠形,寓意祥瑞,尤显富丽堂皇。

镜背面透雕卍字不到头纹作底,纹饰繁密精致,富于节奏,其上嵌骨雕染色花蝶图,牡丹横欹而出,妍放盛开,彩蝶翻飞,闻香而至。所饰花朵或怒放或含苞,茎叶舒展自如,以染色浓淡表其阴阳向背,精美而又富有庄重感,一派吉庆祥和气氛。此手镜造型优雅,其工艺、装饰尽显乾隆朝的华美风尚,以精工细作、雍容繁华见长,非能工巧匠不能为。

纵观整器,其镜框外缘的西洋卷草纹和缠枝花卉纹,具有浓郁的西方巴洛克艺术风格,纹饰艺术感极强,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巴洛克艺术是指17至18世纪在意大利文艺复兴建筑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建筑和装饰风格,其特点是外形自由,追求动态,喜好富丽的装饰和雕刻、强烈的色彩,常用穿插的曲面和椭圆形空间。清代乾隆时期中西方艺术有了一定程度的交流,巴洛克与中国古典艺术发生了交融,本品即为此类的代表作品,为清代乾隆时期宫廷手镜之大而精者,极具皇家气派。

Lot 1016

明 石叟制铜错银丝观音坐像

H: 21.5 cm、Wt: 1897 g

“石叟”二字篆书款

参阅:《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页72,图42

此尊观音以精铜熔铸成,细腻而润泽,隐隐透出一种莹光。观世音菩萨姿态娴雅、端庄,结半跏坐,左腿盘屈,右腿支起,跣足,右手搭于右膝之上,左手持经卷置于右手腕处。头绾盘螺髻,面颊长圆,高鼻小嘴,双耳垂肩,眼睑低垂,神韵慈祥,整个面部神态饱满丰润、庄重静雅。上身着宽袖垂领式袈裟,下身着长裙,胸前露腰带结,衣领、衣袖口边饰均用错银丝绘制卷草莲纹嵌入铜胎内,纹饰流畅飘逸,整体衣纹随形体自然垂落,线条处理简洁流畅,美仑美奂。此像所错银丝工精细致,嵌银工艺高超。细审错银丝若断若连,似藕断丝连,一任自然。观音像背嵌有错银“石叟”二字,纵向,以隶篆体出之。

此尊观音,目光慈祥,庄重娴雅,面部塑造仿佛可以感知其慈悲之心,与故宫博物院所藏一尊石叟款观音像神态样式十分相似(参见《故宫经典:故宫观音图典》,页72,图42)。两尊观音无论材质、姿态、神韵、款识、工艺等方面相似,可知二者确出自石叟之手。

北京拍卖会2020年10月19日拍卖会,编号5095

另参考一例,曾售于北京拍卖会2020年10月19日拍卖会,编号5095,“明 石叟制铜错银丝观音坐像”,以RMB2,817,500成交,二者艺术造诣不相伯仲,可兹比较。

Lot 1017

明 铜错金银错铜铺首活环夔龙纹尊

H: 31.8 cm、Wt: 6130 g

明宣德年间,宣宗朱瞻基因见郊坛宗庙及内廷所陈设鼎彝均非古制,遂生复古之心,在宣德三年敕谕工部仿照宋人《考古图》、《博古图》诸书所记商周青铜器器形,铸造仿古铜器。此尊既是取战汉时期青铜壶为原型化裁而来,参见《故宫博物院藏文物珍品大系——青铜礼乐器》,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商务印书馆(香港)有限公司,2009年,页62-66,图54-57。此种器物在青铜酒器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相当于食器中的鼎,有光素者,亦有在同样位置装饰弦纹者。

此尊体型硕大,造型古朴庄重,撇口束颈,溜肩硕腹,肩两侧对饰兽耳活环耳,圆腹饱满雍容,下承外撇高圈足,整体线条流畅,气势恢宏。通身纹饰层次繁复丰富,宽唇口以错金环饰勾云纹,肩部、腹部、足胫处上下以三条带状弦纹相隔,带状弦纹之上以错银工艺环饰几何纹,弦纹之间满饰夔龙纹,铸造精细,立体感极强,古朴而富于神秘气息。肩两侧兽面铺首造型,抽象独特,卷角弯眉,杏目阔鼻,给人以威严不可侵犯之感。整器制作精良,包浆厚重,红斑绿锈装饰,增强观感的同时又不失古朴,古韵十足,尤其是错金银工艺,于古拙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具有浓厚的宫廷气息。如此大雅之藏,不仅为一件精美的陈设佳品,更是身具内涵的宫廷御用艺术精品,极具收藏价值。

Lot 1018

明 铜错金银龙凤耳回形纹方壶

H: 56.5 cm 、H: 68.5 cm (27 in.)(含座)、

Wt: 18030 g

带宫廷御制紫檀原配座

附旧藏照片一张

参阅:《Chinesische Kunstgeschichte》第二册,Oskar Munsterberg所编,页129,编号192。

中国之早期文化,事物相关者甚多,历朝历代,皆重礼乐。且自父系社会诞生了青铜器以来,尊、壶、斛等等多有相类之器,种类繁多。祭天祭地祭祖宗,少不了诸多礼器,且用途不同,所用礼器之形制、纹饰又各具特征。但是,在耳、足、口与诸多功用方面,却有着许多固定的格式,从此件铜错金银龙凤耳回形纹方壶可窥见一斑。

此器原为酒器之属。三代之际,尊、斛、壶、爵、匜云云,皆为酒器。此器形制由三代之壶形器演变而来,胎体厚重,形体稳健,硕大端庄,以方形圆角为主,敞口微撇,颈部下收,两侧装饰一对龙首与凤鸟组合的双耳,仿若龙口吐凤,凸显祥瑞。垂腹,高圈足外撇,外底铸十字形弦纹,古意盎然,简约而独具韵味。此类器形自上三代至明代并无多大变化,只是不在专门制作盖子,而作陈设器存在。最具特色的就是龙凤耳,方形圆角,外撇圈足,从未改变。

通体纹饰铸造精细,予人耳目一新之感。器身三道带状凸起弦纹,带状弦纹之上以错金银工艺环饰勾云纹,弦纹之间及足墙均满饰云雷纹锦地仿古回形纹,刻划线条流畅细腻,排密严谨,并以错金银点缀,犹如海水江崖连绵不绝,样式古朴庄重而富于神秘气息,刻画华丽精致而不失器物雄浑庄重磅礴之气,极见铸造者功力。通身纹饰均以云雷纹作地,为仿古吉金器物一大特征。底置原配御制紫檀束腰椭圆形器座,厚重饱满,工艺考究,自上而下雕饰勾云纹、连绵不断的回纹、莲瓣纹等,打洼、打磨极为精细,棱角凹凸有致,可见工艺精细,突出了紫檀质地的细腻,令人叹为观止。

值得注意的是此件方壶附带老照片,颇为珍贵。照片上,藏家详细记述了一件与本品相似的同类器,可作比较,详细可见《Chinesische Kunstgeschichte》第二册,Oskar Munsterberg所编,页129,编号192。

整器造型庄重肃穆,纹饰繁缛,辅之以嵌错工艺,制作精细,于古拙中流露出精美华丽之典雅气氛。通体皮壳古润,皮壳斑驳古韵,在上追高古青铜器雄厚气息的同时,又融入本朝典雅华丽的风貌,置于殿堂之中,可解思古之幽情,使人领悟到古人非凡的审美情趣,极具收藏价值。

Lot 1019

清早期 彩漆描金二十四孝图宫灯一对

H: 234 cm(2)

来源:欧洲私人旧藏。

附清代旧藏陈设照片一张

宫灯始于东汉,兴于隋唐,至清代渐臻盛境,是宫廷重要的陈设与装饰。庞大雄浑的皇家建筑金碧辉煌,耀眼夺目,以巍峨誉世,其建筑内必然有适当的照明工具,各式宫灯分别悬挂在所有厅、轩、廊、榭、台、亭、室、宫殿、殿门、两廊、回廊和栏杆等处,若星芒散天,珠光撒海。但就使用形式而言,就有挂灯、行灯、桌灯、壁灯、戳灯等等,其造型多变,材料多样,工艺精湛。典型的如:至今仍悬挂在养心殿后殿东暖阁的挂灯、桌灯和长春宫内的“硬木大吉葫芦挑杆落地灯”等(详见《故宫经典》之《清宫生活图典》P115、136页。)

此对宫灯属于前者,为典型清代宫廷御物。以木胎彩漆描金工艺制作而成,宫灯结构由上而下,由宫灯、挂杆、底座三部分构成,无一不精细。

上部宫灯造型奇巧繁缛,主体以木制攒框而成,形似彩蝶,成型工艺精湛,精工描彩,主体色调彩漆描金,典雅端庄。前后左右对称开窗装饰卷草纹、如意云头纹等吉庆纹饰。在开窗透光部位罩以牛角片,彩绘二十四孝图,色彩缤纷,珠光宝气。可想见放置灯烛后,烛光透过镂空的图案,所呈现出流光溢彩的华丽视觉效果。下坠流苏,顶部置铜链挂钩,便于悬挂灯架圆杆。整体做工复杂,繁丽精巧,观之气息富丽灿烂。

中部挂杆,形似竹节,一波三折,曲线优美,红漆描金彩绘折枝花卉纹,顶端镂雕彩绘大小三个佛手瓜,作S形弯曲状,果实、茎叶琢刻得惟妙惟肖,弯折掩映深浅多变,装饰效果颇佳,且寓意祥瑞。大佛手瓜下安圆环,可悬挂宫灯。

下部底座作宝象驮宝瓶状,彩漆描金各种纹饰,宝象神态生动,长牙如剑,侧首卷鼻,大叶形耳贴附自然,四肢如柱,步履沉稳,身形雄壮如山。身披身披璎珞、绾具、宝瓶,尤其是鞍鞯及宝瓶,分别彩绘缠枝花卉与四时花卉纹,如嵌百宝般显得庄重而华丽。撇口尊形宝瓶,中空,便于安插灯架杆。宝象下设双层围栏椭圆形底座,上层红漆描金装饰卷草纹,顶面黑漆彩绘花卉纹;下层黑漆彩绘红蝠衔莲纹。整体工艺精湛复杂,所作宝象神态生动自然,憨态可掬,纹饰彩绘璀璨,宫廷气息难掩,寓意太平有象,实为祥瑞之物。

同类可参考香港拍卖会2012年11月28日,编号2041,“清中期 御制紫檀雕凤纹挑杆灯架(一对)”,以RMB5,239,000成交,二者艺术造诣不相伯仲,可兹比较。

香港拍卖会2012年11月28日,编号2041

清代灯具样式繁多,考究的宫灯多陈列于大型宫殿或在重要的典礼上使用,既可实用又可观赏,是清代宫廷家具的重要组陈部分。此对彩漆描金二十四孝图宫灯,尺寸较大,造型优雅,色彩艳丽,糅合了匠工精细的手艺与画家绝妙的画工。这无疑是一件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特殊器物,一般而言,观赏、陈设性器物要比实用器更为精致和讲究,此对宫灯虽为实用器,但却有陈设器的诸种观赏价值,实属珍贵。

Lot 1020

清乾隆 剔红开光海棠花卉纹拜帖盒

L 32.6

“大清乾隆年制”六字刀刻填金款

来源:上海私人旧藏

而此盒采用剔红工艺精制而成,极为稀珍少见。长方体形,规矩大方,边角转折利落,盖、身子母口相合,正面饰铜鎏金如意云纹拍子,背面饰铜鎏金矩形合叶,均錾刻缠枝莲纹。外壁采用雕漆工艺,通体髹朱漆,其上满饰雕工,给人以密不透风之观感,内壁及底髹黑光漆。盒顶面中心四个如意云头组成的海棠形开光,内满铺卍字锦地纹,中心剔雕硕大“寿”菊一朵,周围对称雕饰寿桃、梅花、水仙等折枝花果纹,枝蔓舒卷,并有红蝠翩翩起舞,增添了一抹灵动与生机,宛若和风拂面,实醉人心扉,寓意喜庆吉祥。开光外剔雕拐子龙纹、缠枝莲纹边饰。盒壁四面满饰繁密的“工”字锦地纹,图案布局规整,工艺精湛。盒盖内底署“大清乾隆年制”刀刻填金六字楷书款。

乾隆皇帝积极主导宫廷漆器的制作,早在乾隆三年就传旨织造处制作雕漆,并刻乾隆年制款。在模仿明代永宣和嘉万的雕漆风格外,乾隆时期开发出很多新的器形,凡皇家典章用品、陈设品、宗教用品、生活用品、文房用品等无不齐备。在风格上,用刀也较晚明更为锋利,边缘打磨少,雕刻层次多,细巧工整,做工严谨。在纹饰上乾隆时期漆器大量运用不同几何形的锦地,制造华丽的质感,同时具有浮雕般的立体感。

返观此件拜帖盒,造型规矩,稳重典雅,髹漆厚重,色泽浓郁鲜妍,雕工娴熟,疏密有致,是乾隆一朝剔红漆器的代表作品。如此精美绝伦之清宫御用物品,保留至今实属不易,诚可典藏。

Lot 1021

清雍正 描金花卉纹多宝漆盒

42.5×27×29.5 cm

参阅:

《故宫博物院藏雕漆》,故宫博物院编,文物出版社,1985年,图版361;

《和光剔彩—故宫藏漆》,台北故宫博物院,2008年2月,P154

此件多宝漆盒为清宫漆作巧匠创新之作,将香料收纳之器设计成辇车样式,集实用性、观赏性趣味性于一身。香车分四部分:拼装盒式顶、上下双层长方车厢,下承四轮。车身各部件以中国传统的榫卯结构相扣合,十分精致。整器以黑漆为地,漆质稍泛紫色。通体描金饰各色图案,富丽堂皇。顶部五件小盒拼合成车顶,共享一托,边角四处“L”形小盒略低,中间长方盒略高,用时可连托盘整体取下,不影响下方使用。

小盒顶部及四周侧面描金饰“亚”字形锦纹,顶部在锦纹之上饰图花纹;车檐镂空装饰,倾斜而出,边沿作如意云头纹装饰,其上描金缠枝莲纹,纹饰规整,繁荣不乱。车身由两层长方盒上下扣合组成,四面外壁均描金饰大朵缠枝莲纹及拐子龙纹,纹饰夺目,装饰性强。边角描金饰回纹及几何纹。器底及盒内壁色调统一,皆髹朱红漆色。底部四轮,铜鎏金轮毂卡扣严谨,可自由转动。

本品造型源自古代宫中帝王后妃乘坐的车辆之形,宫廷制漆艺匠以其作为蓝本而制,造型新颖,可谓匠心独运。整体纹饰层次分明,详略得当,主题突出,华丽精致。其内部可贮香料与文房器具,亦可作陈设观赏器。整器呈现出雍正朝宫廷御用器物集优雅与华美于一身的特点,实例展现了雍正所追求的“内廷恭造之式”,华美无双。

故宫博物院藏品

博物馆藏品中,亦可见此类套盒,但都为剔红器。如北京故宫博物院和台北故宫博物院都藏有个例,形制均与此拍品相同,其整体纹饰的设计亦大致相同。

0 阅读:12
沐清扬说史

沐清扬说史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