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925年那会儿,洛阳皇宫里头办了个宴席,是给人送行的。
天黑以后,街灯开始亮起,宫殿被五颜六色的灯光装饰得好像梦境一样,闪闪发光,特别气派。
音乐声声响起,舞女动作柔美,美味饭菜,热气直冒,香味诱人,看得人口水直流。
这次宴席的主人是后唐的庄宗皇帝李存勖,而被请来并且即将送别的是大臣孟知祥。
那时候,李存勖已经着手实施他统一全国的宏图大志,就在不久前,他还派遣了大将郭崇韬去攻打了前蜀,并且成功将其平定。
前蜀被摆平了以后,李存勖肯定会派他信得过的大臣去那边看着,也就是去当个留守。
郭崇韬其实也挺靠谱的,但自打他带兵出征后,外面关于他的流言蜚语就没停过。有人讲他违反纪律法律,有人说他中饱私囊搞腐败,更离谱的是,还有人传他要造反自己当老大。
不管是谁,哪怕是高高在上的皇帝,在这样的风气和议论包围下,也很难不对那些立下大功的人产生怀疑。
说实话,郭崇韬对李存勖来说,真的是个超级重要的手下,两个人一起打拼,都过上了风光无限的日子,经历了不少大事,这些事儿都让人忘不了。
但话说回来,那又能怎样呢?
对李存勖来说,如今的他觉得那些过去的事儿都是假的。老想着过去,就像是走进了一条没头没尾的路,以前的那些君臣恩情,早晚都得没影儿,迟早都会变成残酷的真相。
现实究竟是啥玩意儿呢?
事实就是,以前那份坚定的信任,到现在可能变成了满腹的猜疑,以前深厚的情谊,到现在或许只能换来彼此的沉默不语。
星星藏,灯火暗,野兽被抓,猎人歇。
而且,皇上现在身边已经有了新面孔孟知祥。
孟知祥,小名叫保胤,老家在河北邢台。
我爷爷孟察,原本是河北刑州那边的一个小军官。我爸孟方立,那可是河北一带有名的大军阀,以前自个儿占了一片地盘。但好景不长,后来打仗打输了,他心灰意冷,就自己结束了生命。
孟知祥啊,他出身在一个军人世家,还在河北那块儿长大,所以跟后唐,还有那个沙陀李氏,肯定有不少交集。
孟家没落以后,孟知祥就投了晋王李克用麾下。李克用特别看重孟知祥,还把亲侄女许配给了他。
历史记载有点出入,有的讲李克用嫁出去的是他侄女,有的则说是他自己的女儿。反正呢,孟知祥要么是李克用侄子的老婆,要么就是李克用女儿的老公。
另外,孟知祥后来做了个决定,把自家妹妹许配给了李克用的弟弟,这样一来,李家和孟家的关系就更亲近了,简直是亲上添亲。
李克用去世后,后唐的大权就落到了李存勖的手里。
孟知祥这人吧,早年经历其实挺模糊的,很难说清他到底有哪些对头或者铁哥们儿。在后唐工作的那会儿,他打交道最多的人,也就只有一个,叫郭崇韬。
在李存勖掌管的时候,孟知祥一开始干的活儿,是中门使这个职位。
这个中门使啊,其实就是个枢密使的角色,而且还是皇帝身边的红人,整天跟在皇帝屁股后面,权力可大了去了。
说起来李存勖这家伙,当皇帝前后那变化可大了去了,简直就是两个人。特别是他当上皇帝后,杀起大臣来那叫一个狠,手起刀落,毫不留情。其实吧,这事儿并不是从他坐上皇位才开始的。在他快要打下半壁江山那会儿,就已经有点这苗头了。所以孟知祥心里头那是直打鼓,吓得不行。
孟知祥比别人都要害怕得多,特别是他,作为中门使,整天围着李存勖转。他整天心惊胆战,吓得直冒冷汗,心里七上八下的,总觉得头顶上悬着个“危险”的牌子,一闪一闪的。他生怕哪天李存勖心情不好,一怒之下就把他给宰了。所以,他鼓起勇气跟李存勖说:“皇上啊,我这人没啥本事,中门使这活儿我干不来,您看能不能给我换个轻松的差事?”
李存勖对此并不太在意,他说让你去干点别的活儿没问题,但关键是你一走,中门使那位置就空出来了,这可得找个人来补上啊,谁呢?
正好,郭崇韬那会儿正琢磨着怎么往上爬呢,孟知祥就瞅准时机,提议让郭崇韬来接手自己中门使的这摊子事儿。
孟知祥算是郭崇韬的伯乐,给了他不少帮助,郭崇韬那时候对孟知祥心里充满了感激。
咱们琢磨琢磨,孟知祥举荐郭崇韬来接自己的班,当中门使这事儿,确实挺难说好坏的。
要说孟知祥是出于好意吧,他心里清楚中门使这差事风险多大,一不小心就可能被皇上给咔嚓了,可他还是把郭崇韬给推上去了。这不是明摆着让郭崇韬去冒险嘛?
要说孟知祥不是出于好意,可那中门使的位置确实是个油水多的好活儿,让人眼红,谁都想捞一把。你说它是烫手山芋吧,但还真不知道有多少人巴巴地盼着能接手呢。瞧瞧后来的情况,郭崇韬确实也需要孟知祥那次出手相助,好让自己的官路走得更顺当些。
世上情,天下事儿,往往是抬头追求挺费劲,低头就能轻松捡。对与错,有时候咱们也得换个角度,辩证地去瞅瞅。
反正,郭崇韬心里头挺感谢孟知祥的。后来,等郭崇韬去平定前蜀的时候,庄宗就问谁适合去管蜀地。郭崇韬立马就想到了孟知祥,这不是他随便说说的,而是要还孟知祥一个人情。
郭崇韬那边刚把蜀地平定下来,马上就要带着队伍回京城了。这边呢,孟知祥就被皇上提拔为成都尹,让他管西川和剑南那边的事儿。庄宗还给孟知祥搞了个挺热闹的送别晚宴,宴会上两人喝得挺高兴,聊着聊着就聊起了以前的日子,边笑边说,气氛特别欢乐。从这就能看出来,这对君臣关系挺不错的。
在喝酒吃饭那会儿,李存勖偷偷跟孟知祥说,我得到消息,郭崇韬在蜀地想造反自己当老大。所以你到了那边,就帮我把郭崇韬给解决了。
孟知祥一听这话,脸色瞬间变得刷白,心里头直打鼓,赶紧就跟李存勖说:“皇上啊,郭大帅那可是咱们的重臣,给国家立下了汗马功劳。要不这样,我亲自跑一趟前蜀,好好查一查。要是郭崇韬真没啥问题,也没动啥歪心思,咱就让他回来见您,当面跟您说说情况,您看咋样?”
从这里咱们能瞧明白,孟知祥的性格依然没垮掉,他和郭崇韬在政治圈里头,还是那种能彼此扶一把的伙伴。
李存勖默不作声,直接端起了酒杯,一口干了。
君臣俩接着就是拉拉家常,回忆往事,心里都挺不是滋味。谁也不知道下次再聚是啥时候,更没想到,这次一别竟是永别。
926年那会儿,孟知祥兴冲冲地跑到四川成都去上任,心里还盘算着跟老朋友郭崇韬好好聚聚。可等他到了成都,才知道郭崇韬已经被人冤枉杀了。
听到郭崇韬没了的消息,孟知祥心里头有点不是滋味,就像看到兔子死了,狐狸也觉得悲哀那样。他自己也说不明白现在心里到底是啥感觉,反正就是隐隐约约地觉得有些不对劲,挺让人心慌的。
可能就在这时,孟知祥心里琢磨开了,说不定皇上心里头,自己和郭崇韬其实都是一路货色呢。
孟知祥一到,李继岌就觉得没必要再留在蜀地了,他马上下令撤军,准备回洛阳去。
大军正往前走着,后唐朝廷那边就从洛阳派了个人,急匆匆赶到李继岌的队伍里,给他递上了庄宗的命令。
这道诏书说得直白点,就是后唐的西平王朱友谦犯了事儿,已经被处决了。现在使者过来,就是要传达新指令,啥指令呢?就是因为朱友谦没了,所以还得把他儿子朱令德也给处理了。
朱友谦这家伙,真的挺值得一提的,相当有说道。
朱友谦,他叫德光,老家在许州。早年时候,他在军队里当兵。有次在军营里犯了错,可能是要挨板子,也可能是要掉脑袋。朱友谦不想受罚,干脆就一溜烟跑了。
世道不太平,逃兵能跑到哪儿去享福呢?朱友谦干脆就当了土匪,干起了抢劫的勾当,经常在路上拦截过往行人,给老百姓惹麻烦。
朱友谦心怀大志,明白做强盗不是长久之路,这行当也没啥前途。所以没过多久,他就告别强盗生涯,跑到陕州去了,决定再次参军。
那时候,陕州地区的头头儿是王珙。这家伙,性格强硬,手段狠辣。听说在军队里,谁要是惹毛了他,他绝对不会手下留情,非得把人给杀了不可。而且,他还不满足于此,非得把被杀的人头放在自己办公桌上摆着。
看看如今这世道,到处都是想争雄的人,王珙不过是仗着点小聪明,才坐上了那个位置。他对待手下的方式,真的是让人害怕。所以朱友谦虽然跟着王珙,但心里很不满意,也谈不上什么忠心。到后来,他直接和军中的一个叫李璠的将领一起起兵造反,把王珙给杀了。
王珙过世后,李璠和朱友谦就选择归顺了朱温。朱温见状,立马提拔李璠做了陕州的节度使。
这事儿挺容易明白,那时候朱友谦已经是军校出身了,而李璠呢,还只是个小牙将。照这么看,要是升职的话,怎么也轮不到朱友谦,该是李璠才对。
不过,朱友谦对这个分配相当不满意,他觉得自己才是功劳最大的那个,所以一不做二不休,直接起兵对抗李璠,最终把李璠给赶了出去。
朱温心里头想的,就是让陕州稳稳当当的。只要陕州安稳了,他就能轻轻松松地在陕州来来回回,去攻打他那时候的老对手李茂贞。所以,他不在乎陕州到底是谁说了算。李璠被赶走以后,朱温立马把朱友谦给提上来了。
在那乱世里头,王珙、李璠、朱友谦这些人,在朱温眼里根本算不上啥大腕儿。就连朱温自己,那时候也不一定觉得自己多了不起。
军校里能搞掉老的统帅,新的统帅一上台,同样有可能被拽下来。这世上的事儿,好像啥都能随随便便就变了样。
米兰昆德拉有这么一句名言:
真正让人心里不舒服的,不是这世上那些难看的事儿,而是那些被精心装扮、看似美好的伪装。
到了唐末五代那会儿,大家连面具都不乐意戴了,谁还有心思去装模作样呢?毕竟,真要到了被砍头那一刻,装也没用啊。
在这种情况下,很多人经历了一些事后,看清了社会的真相,最后往往只剩下一个念头,那就是想尽办法活下去,不管用什么手段都得活下去。
参考材料:
《老王珂的故事,来自古代史书》老王珂这个人啊,他的事迹被记在了古代的一本史书里头,书名叫《旧唐书》。这本书里讲了老王珂的一辈子。老王珂这个人挺有能耐,他在当时那可是个响当当的人物。他家里头有点背景,自己也争气,一路摸爬滚打,在官场上混得风生水起。老王珂做事挺有魄力的,不管是带兵打仗,还是管理地方,他都能搞得井井有条。他手底下的人也都挺服他,觉得他是个能担大事的人。不过啊,老王珂的人生也不是一帆风顺的。他也遇到过不少困难和挑战,但他从来都没怕过。每次都是硬着头皮上,想尽办法去解决问题。总的来说,老王珂这个人还是挺值得敬佩的。他的一生都在为国家和人民做贡献,留下了不少好名声。虽然现在已经过去了很长时间,但他的故事还是被人们传颂着。
《五代新篇·孟知祥的故事》在《五代新篇》里头,讲了孟知祥的事迹。孟知祥这人,早年就在军中历练,一路摸爬滚打,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他很有本事,又懂得怎么跟大伙相处,所以在军中威望很高。后来,他慢慢崭露头角,被提拔为重要的将领。他领兵打仗,总是能想出巧妙的计策,打败敌军。而且,他对部下也很好,所以士兵们都愿意为他拼命。孟知祥不仅武艺高强,还很有头脑。他懂得怎么治理地方,让百姓安居乐业。他治理的地方,经济繁荣,百姓生活得很滋润。就这样,孟知祥凭借自己的努力和才干,一路高升,最后成为了一方的大人物。他的故事,在五代时期广为流传,成为了人们口中的佳话。
毛辉霞探究了后梁投奔后唐的将领情况。她在2021年,于安徽大学进行了这项研究。她深入分析了那些从后梁转投后唐的将领们,对他们的背景、动机以及在后唐的作为进行了细致考察。这项研究聚焦于这些将领的军事生涯和他们在历史变迁中的角色,为我们理解那个动荡时期提供了独特的视角。
曾国富探讨:孟知祥凭啥能掌控两川?在《天府新论》这篇文章里,曾国富提出了一个问题:孟知祥究竟是怎么做到割据两川的呢?他深入分析了孟知祥的历史背景和所处的时代环境。在那个动荡的年代,孟知祥凭借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逐渐在两川地区站稳了脚跟。他不仅有着出色的军事才能,能够抵御外敌,还善于治理内政,让百姓安居乐业。孟知祥的成功,离不开他对人才的重视。他广泛招揽贤才,重用有能力的人,这使得他的团队实力大增。同时,他也十分注重与周边势力的关系,通过外交手段巩固了自己的地位。此外,孟知祥还善于利用两川地区的地理优势,发展经济,增强实力。他推行一系列的政策,促进了农业、手工业和商业的繁荣,使得两川地区逐渐成为了一个富饶之地。综上所述,孟知祥之所以能够割据两川,是因为他具备了出色的军事才能、政治智慧、人才观念和经济发展眼光。这些因素共同作用,让他在那个混乱的时代中脱颖而出,成为了两川地区的主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