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春节晚会,主持人是马季、王景愚、刘晓庆、姜昆。在这届晚会上,姜昆搭档李文华表演了相声《错走了这一步》。1983年之前,中央电视台每年都搞春节晚会,但只是一般性质的联欢,远远达不到全球华人年夜饭的规格。
第一届春晚,黄一鹤就邀请姜昆进入了创作组。当时的姜昆刚刚30出头,与李文华合作了《如此照相》、《诗歌与爱情》等作品,正在向第二个艺术台阶迈进。
这场晚会还邀请到了相声大师侯宝林,我们所熟知的敲钟也是侯宝林亲口定下来的事宜。
对于这个敲钟还有一个小故事:袁世海在听完节目构思之后,拍着大腿说:“不错,挺新鲜的,不过时间别太长,12点之前结束就行,不能耽误睡觉。”
侯宝林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老百姓说三十晚上熬一宿,过了12点再睡觉也没关系。打钟一般是在钟鼓楼,那个钟全北京城都听得见,一般是十个人敲,一个人喊号,喊一声撞一下,一声能响半分钟。”就这样,打钟这件事情就被确定了下来。
但在寻找钟的时候又遇到了麻烦。文物局不允许节目组去钟鼓楼拍摄,最后只能找到了一个寺庙,夜半拍摄完成了这个镜头。
在晚会的筹备阶段,黄一鹤导演就提出了许多新点子:要搞五个小时,穿越新年钟声,成为最长的一个节目;要有很多即兴的节目,就是为了这个晚会而编制;要从头到尾贯彻笑声……也许在今天看来比较可笑的想法,但在那时确实颇有新意。
而晚会的新意,又离不开作品的支撑,在第一届央视春晚中,包含了相声、小品、戏曲联唱、歌曲、舞蹈、杂技等多种分类,基本上奠定了这些年春晚节目类型的雏形。
王景愚的默剧《吃鸡》获得了千家万户的叫好,但王景愚死活不同意在这个舞台上表演,原因几何,听慢慢道来。
在十年浩劫之前,王景愚就表演过这个节目,但被整整批判了十年,并且用“讽刺社会现实”、“挑动群众对社会的不满”等条目,王景愚在担惊受怕中度过了十余年。
也许是后遗症,无论在何处表演,淋漓尽致之后,总会加上一句:这节目上春晚可不行,容易被人说成庸俗、胡闹!姜昆劝王景愚,《如此照相》都说了,不也没啥事吗?众人的宽慰,让王景愚放下了心中的戒备,同意表演《吃鸡》。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李谷一是当时的个性,演唱的歌曲《黑三角》那个时代的音乐代表,正在此时,歌曲《乡恋》又出了问题。
因为这首歌的歌词写的感情很深,加上深沉的曲子,深沉的演唱,所有的感情都倾注到了一起,就引来了许多人的不满。“曲子缠绵、惆怅,缠绕着不健康的情绪,隐约含着毒素。”
唇枪舌战的同时,电视、广播、舞台都没有了《乡恋》的踪影。最后,选择了一个折中的办法:秘而不宣。
年三十晚上看观众的点播,如果超过了60%的点播率,就和在场领导商量一下,视当时的情绪,如果不能播马上pass,如果能播就马上播出,一首歌没什么了不起的。
三十晚上,现场的火爆超过了节目组的想象,有些老艺术家感动落泪。李谷一一上台,更是将晚会推向了一个高潮。现场的领导参照氛围和观众的点播,毅然决然的将《乡恋》当成了晚会的一个节目。一瞬间,美丽的歌声送进千家万户,悠扬的旋律响彻大地神州。
从此,中国的电视节目,出现了一个新名词——春节联欢晚会;电视晚会推出了一个新形式——茶座式;主持风格有了变化——主持人串联。这对今天春晚的举办同样有着不可小觑的影响,不知对姜昆太贫的说法有没有改观。
天道酬勤
那会还小,只想听相声看小品,歌舞没感觉
用户15xxx12 回复 04-18 01:59
因为你先天缺乏艺术细菌[得瑟]
ziyou
我有幸在公社大院看了这场春晚,印象最深就是吃鸡。
用户17xxx46
那时候好像没有小品这一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