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章之前,感谢您点个“关注”,既能有很好的体验,还能有不一样的参与感,谢谢您的支持!
前言:我敢说,只要肯坚持努力,就没有中国干不成的事情!曾几何时,联合国专家在面对黄土高原的严峻生态环境,止不住的摇头叹息,之后更是连连表示,此地已经“无药可救”,甚至可以说它是“地球的伤疤”。
然而,在面对这片已经被联合国宣判了“死刑”的土地,中国并没有放弃。终于,在经过长达70年的努力后,这片曾经被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与生机。
在此期间,中国对黄土高原进行了持续而深入的治理,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最开始,当这个结果宣布的时候,世界各国都不敢相信,直到他们亲眼看到了黄土高原转变成绿水青山的实景后,才相信这个事实,随后如潮水般的夸奖与赞叹便涌向了中国。
那么,这片曾经被联合国认为“无可救药”的黄土高原,是如何实现这华丽逆转的呢?在这背后,又隐藏着一段怎样的不平凡历程呢?
黄土高原之殇在中国北方,有这样一片土地,它是灿烂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同时也是中国乃至全世界水土流失最为严重,生态环境极其恶劣的地区之一。在6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你甚至看不到一处绿茵,目光所及全部都是黄土,而这就是大名鼎鼎的黄土高原。
“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这首歌的歌词不仅将西北风歌曲响彻在全国各地,也让外界对黄土高原的辽阔和荒凉产生了尤为深刻的印象。可以说,每当狂风骤起之时,这片土地可谓是尘土蔽日,鸟无栖树,与歌词当真是十分的应景。
曾有媒体对黄土高原辣评道:“最不适宜人类生存的地方。”确实,这里海拔高度多在1000米以上,部分地区海拔甚至达到了3000多米,连最基本的呼吸都难以满足,更别说生存了,而这还不是最糟糕的,最糟糕的还在后面。
黄土高原整体属于大陆季风气候,不仅光照短、降水量少,且蒸发量大、气候干,再加上大风与沙尘暴天气居多,土地的植被退化严重。这里哪里还像是中华文明的孕育地,分明就是一片贫瘠的不毛之地。
然而你知道吗,虽然黄土高原的生存条件比较恶劣,但一部分人群由于别无选择,只能常住在这里,人口甚至一度高达1.2亿,是我国人口密度排名第二的地区。其实如果可以的话,这些人群也不愿意生活在这片鸟不拉屎的地方,不过没办法,因为条件有限,他们只能一代一代的在这里熬着。
所以,为了人民的幸福和安居乐业,国家和地方政府始终都没有放弃对这片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治理,只为有朝一日能够将此地旧貌换新颜,让此地重新焕发出生机勃勃的景象。
除此之外,黄土高原的土层还厚达50-80米,甚至有些地方超过250米,这些黄土质地松散,营养贫乏,植被难以生存,一旦下雨,这些泥沙就会被冲刷至黄河,让这条母亲河的泥沙含量变得更高。一碗黄河半碗沙,可不是夸张,而是真实存在的。
黄河下游地区,河床则高出地面16米,水患严重影响着沿岸百姓的生命财产和安全。面对种种情况,连联合国都无奈的表示,中国黄土高原的环境问题已经到了“无可救药”的地步,他们还戏称黄土高原为“地球的伤疤”,可见此地治理难度之大。
荒凉千年的黄土高原其实,最开始的黄土高原并不是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景象,相反而是一幅水草丰美,沃野千里的美景,不过是因为后来过度放牧、滥砍滥伐和不合理的耕作方式,黄土高原才进入到了环境退化的这一过程。
据西周时期的资料记载,当时黄土高原的草原森林茂盛、植被覆盖高达50%以上,具有相对完善的自然生态系统。而随着铁器的问世,古代社会的农业生产水平开始变高,人口增多,开垦农田、建房烹食等活动频繁,开始对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造成了一定的损害,不过此时依旧保持在人们可以接受的水平程度。
到了秦汉、隋唐时期,黄土高原已经成为了全国的政治、经济中心,随着人口的壮大,土地利用程度也逐渐增大,大片绿茵被开垦为耕地,进一步的对黄土高原生态环境造成了损害。
另外,根据史书记载,在唐朝时期,长安附近的山坡上甚至都已经找不到能够用来修宫殿的大树了。后来在北宋时期,由于北宋常年的和西北地区的西夏政权交战,在此过程中,不管是为了坚壁清野,还是为了攻城拔寨,都需要消耗大量的树木,而这些树木从哪里来,自然就不用多说,当然是从黄土高原上来。久而久之,曾经植被茂密的黄土高坡,差点就给薅秃了。
明清时期,由于人口基数的增加,黄土高原地区与人之间的矛盾越来越尖锐,更多的疏林灌丛被开垦成农田,虽然朝廷也曾鼓励植树造林,但对于此时被严重破坏的黄土高原已经是属于杯水车薪的存在了。
本来以为对黄土高原的破坏会到此为止,但令人没想到的是,清末时期又是一个多事之秋,全国战乱四起,人们为了躲避战乱,纷纷逃向黄土高原腹地的山林,而如何生存这个问题,则被人们用开垦荒地这一方式“完美”的解决了,虽然暂时搞定了肚子饥饿的问题,但对于黄土高原的伤害几乎是不可逆的。
在新中国成立时,整个黄土高原的森林覆盖率已经只有可怜的6%左右了,要知道最开始在西周时期的时候,黄土高原的植被覆盖率可是高达50%以上的,到了新中国,二者竟然相差了那么多,可真是令人痛心不已呐。
而在治理黄土高原的问题上,连联合国都放弃了,但我们中国却始终在坚持,因为我们相信,既然这片土地曾经是绿水青山的景象,那么凭借着我们不懈的坚持与努力,也一定会将黄土高原这片土地重新焕发出新的生机。
死磕七十年为了改善黄土高原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问题,中国政府开始了一系列的治理计划。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有专家提出黄土高原的水土之所以会流失的如此严重,是因为整个地貌的坡面较多,在此情况下,专家提出了坡面治理的方案。
坡面治理主要是指在坡面上修建梯田来遏制水土流失,同时还要在非耕地的坡面上植树造林。不过这项方案,最终呈现的效果却并不尽人意,不仅没有控制住水土的流失,相反还加剧了黄河泥沙量的增多。
为此,专家们开始重新思考,并再次多次的到实地进行考察,之后又提出了采用修建淤地坝的方法来拦截泥沙,还可以利用淤泥造田,可谓是一举两得。这个办法最初确实得到了比较明显的成效,但随着1977年的一场特大洪水的发生,数万亩耕田被破坏,人们不得不审视这一模式是否真的适用于黄土高原。
而在经过长时间的研究和讨论后,政府决定采用小流域综合治理模式,针对黄土高原不同的环境情况对症下药,例如某些地方采取植树造林的方式,某片地区则使用梯田农业和淤地坝泥沙拦截的方法。
该说不说,这套因地制宜的方法还真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不仅极大的改善了黄土高原水土流失严重的情况,还带动了农业、牧业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双管齐下的目标。
后来,中国政府又启动了“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在中国北方、东北和西北地区建设大型的防护林带。这一措施不仅有效的减缓了风蚀黄土高原地区的速度,还提高了植被的覆盖率。
除此之外,国家还推行了退耕还林还草的政策,鼓励农民放弃传统的农耕活动,转而去种植树木和草本植物,为土壤肥力的恢复,和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情况做出自己的一份贡献。这一政策得到了农民的广泛支持和响应,最终取得了显著的好成绩。
与此同时,黄土高原地区还开展了水土保持工程,不仅保持了水土,还改善了当地的灌溉条件和农业生产环境,真正给农民带去了福利,而这片曾经被风沙肆虐、水土流失严重的土地,也重新焕发出了活力与生机。
总而言之,中国人用自己的努力和坚持再次创造了神话,也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的决心和恒心,只要肯努力就没有完不成的事情,正如文章最开始说的那样,只要肯坚持努力,就没有中国干不成的事情。而且这不仅是黄土高原本身的一次重生,更是我们中国对全人类生态环境保护意识的一次启迪!
对此,屏幕前的您又有什么看法呢?欢迎留言讨论~
参考资料
瞭望.治国理政纪事|打造黄土高原生态治理样板 环球网
看见美丽中国.黄土高原由“黄”转“绿”植被覆盖率达63%以上 国际在线
中国的黄土高原,中国的万亩良田,千里沃野,千里森林,中华文明承载之地。
黄土土地贫瘠?
[玫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