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后的精神科病房安静得有些压抑,阳光透过窗户洒在地板上,映出点点光斑。陆医生刚查完房,坐在办公室里翻阅病历,耳机里放着纪录片《猫》的背景音乐。突然,师妹小赵推门而入,兴奋地说:“师姐,今天沈主任收了个神奇病例,病历厚得像本书,18个月住了三次院,诊断还没明确!”
陆医生摘下耳机,好奇地问:“啥病例这么复杂?”小赵比划着:“14岁男孩,暴瘦40斤,精神症状反反复复,之前还在X市的精神专科A医院住了三个月,愣是没查出病因。这次又来了,沈主任让我跟你一起跟进。”

下午三点,陆医生在病房见到了这个“神奇病例”——14岁的小毅(化名)。他瘦得像根竹竿,脸色苍白,头发稀疏,眼神涣散,紧紧抓着母亲的手,像只受惊的小动物。小毅的母亲王女士坐在床边,眼眶红红的,语气里满是疲惫:“医生,这孩子生病后胆子特别小,老说害怕。”
陆医生翻开那本“厚得像书”的病历,心里暗暗佩服王女士的细心:每次就诊记录、化验单、住院病历都整整齐齐,连药瓶标签都贴得一丝不苟。可这份厚重的病历背后,是一个家庭两年来的煎熬和无解的困惑。
扑朔迷离的病史陆医生开始询问病史,王女士几乎倒背如流:“现在吃的药有氯氮平、帕利哌酮、氟伏沙明、劳拉西泮和苯海索。”陆医生一愣,这药单子可不简单:氯氮平是治疗精神分裂症的“重磅武器”,帕利哌酮针对精神病性症状,氟伏沙明和劳拉西泮则用于强迫症和焦虑。可这么强的药组合,小毅的症状却没见好转。
病历显示,小毅的病情始于两年前。当时,他突然出现抑郁、焦虑、妄想,甚至有自杀念头。他曾对母亲说:“妈妈,有个声音让我伤害你,我好害怕。”王女士带他到当地二甲医院,诊断为“伴精神病性症状的抑郁障碍”,用阿立哌唑治疗后迅速好转,一周出院。
可好景不长,出院一周后,小毅的症状卷土重来,还多了恐惧、强迫行为和幻觉,无法正常上学。两个月后,他在市三甲医院被诊断为“精神分裂症”,但治疗效果甚微,还因药物副作用暴瘦40斤,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为了求诊,小毅转到X市精神专科A医院,住了14周。医生做了脑电图、磁共振、血液炎症指标,甚至怀疑自身免疫性脑炎,查了钾通道抗体和脑脊液。结果显示,脑脊液γ-干扰素升高,C反应蛋白增高,抗核抗体1:320滴度,但仍无法确诊。小毅试过7种抗精神病药、多种抗抑郁药和抗焦虑药,症状却愈发严重。免疫抑制药利妥昔单抗略有改善,但焦虑和强迫行为依然困扰着他。
王女士的声音带着哭腔:“我们花了几十万,跑了无数医院,工作也辞了。这次是最后一搏,求你们救救他!”
陆医生心里沉甸甸的。病历上A医院的出院诊断写着“精神分裂症?强迫症?”,两个问号像无声的叹息。她暗想:这么重的药都没效果,诊断可能有问题。得从头捋一遍,找出线索。
查房中的意外发现几天后,小毅对病房环境稍稍适应,紧张感减轻了些。他和隔壁17床的哥哥小李混熟了,偶尔凑在一起看动画片,脸上多了点笑意。陆医生查房时,试着跟他聊几句:“小毅,最近感觉咋样?还害怕吗?”小毅低着头,小声说:“还好,就是老觉得累,胸口有时候疼。”
这天中午,王女士急匆匆找到陆医生:“医生,小毅说胸口疼得厉害,能不能看看?”师妹小赵自告奋勇:“师姐,我去查体,你歇会儿!”没过十分钟,小赵回来了,表情古怪:“师姐,查体没啥大问题,心电图和心肌标志物都正常,但……我发现小毅身上有妊娠纹!”
“妊娠纹?”陆医生一愣,放下手里的文献,“他瘦了40斤,咋会有妊娠纹?”她赶紧和小赵一起去病房,掀开小毅的衣服检查。果然,他的左大腿内侧和右侧腋窝有几条紫红色条纹,宽约1厘米,边缘不规则,看起来像典型的妊娠纹。
陆医生问王女士:“这些纹多久了?”王女士回忆:“大概半年多吧,我以为是长身体弄的,没在意。”陆医生皱眉:妊娠纹是皮肤弹力纤维断裂引起的,通常见于快速增重或妊娠,可小毅暴瘦40斤,皮肤应该是松弛的,哪来的“膨胀”?
事出反常必有妖。陆医生果断请皮肤科会诊。皮肤科张主任检查后摇头:“这不像典型妊娠纹,可能是某种皮损。要确定性质,得做皮肤活检。”陆医生追问:“会不会和他的精神症状有关?”张主任摆手:“你们精神科的事我不懂,先活检再说。”
病房里的突发状况正当陆医生和张主任在走廊讨论下一步计划时,病房里突然传来一声尖叫,紧接着是东西摔碎的声音和咒骂声。陆医生心头一紧,冲进病房,只见小毅蜷缩在床底下,歇斯底里地尖叫,手边的东西被砸得满地都是。王女士蹲在地上,急得直哭:“小毅,妈妈在这,别怕!”
17床的小李站在门口,吓得结巴:“陆医生,他……他突然就这样了!”陆医生和护工一起费力控制住小毅,给他注射了低剂量劳拉西泮,总算平息了混乱。她喘着气问:“到底咋回事?”
小李指着手机:“我们一块儿看视频,不知道咋了,他突然发疯。”陆医生低头一看,手机屏幕上是一部纪录片——《猫》。王女士抹着眼泪解释:“他生病后特别怕猫。我们家以前养了两只流浪猫,他很喜欢,可后来他说猫要害他,我们就把猫送走了。他还被猫抓伤过。”

“猫?抓伤?”陆医生脑海里闪过一道光。她一把拉住正要离开的张主任:“赶紧安排活检!另外,我要查点东西。”她隐约觉得,小毅的病可能和猫有关。
追凶:从猫到巴尔通体回到办公室,陆医生打开电脑,飞速查阅文献。她输入“猫抓病”“精神症状”“皮肤病变”等关键词,找到一篇2020年的论文,发表在《Journal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文章提到,在33名出现精神症状的患者中,29人有巴尔通体(Bartonella spp.)感染证据,症状包括焦虑、抑郁、幻觉、睡眠障碍等,与小毅高度吻合。更重要的是,24名患者有类似“妊娠纹”的皮肤损伤,疑为猫抓病的罕见表现。
陆医生心跳加速:小毅养过流浪猫,被抓伤过,怕猫,暴瘦,精神症状反复,皮肤有“妊娠纹”……这些线索串联起来,指向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由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她立刻申请感染科会诊,并加急安排了皮肤活检和巴尔通体血清学检测。
三天后,结果陆续出炉:
皮肤活检:显示淋巴组织细胞浸润,排除妊娠纹,提示感染相关皮损。血清学检测:未检出其他病原体(如支原体、链球菌)。血液测序:检测到汉赛巴尔通体核酸序列,确诊猫抓病。陆医生长舒一口气,真凶终于浮出水面!她联系感染科周医生,商讨治疗方案。小毅被转到感染科,开始抗生素治疗。
治疗与康复:重返校园感染科为小毅制定了多西环素、阿奇霉素和利福平三联抗生素方案,针对巴尔通体感染。考虑到他的精神症状严重,周医生还与精神科联合,逐步减量抗精神病药物。两周后,小毅的精神状态明显改善,幻觉和焦虑减轻,不再怕猫,食欲也恢复了。
王女士看着儿子一天天好转,泪眼汪汪地拉着陆医生的手:“陆医生,谢谢你没放弃!我们跑了那么多医院,都快绝望了。”陆医生笑着说:“这不是我一个人的功劳,是团队一起努力。小毅还年轻,未来有无限可能。”
半年后,小毅的巴尔通体感染被彻底清除,精神症状完全消失。他重返校园,成绩慢慢追了上来,还加入了学校的篮球社。王女士在微信群里分享:“我儿子现在跟正常孩子没两样,笑得可开心了!谢谢你们给了我们家新生。”
一年后,陆医生收到小毅的邮件:“陆医生,我现在上初二了,最近还拿了篮球比赛的冠军!妈妈说多亏了您,我才能确诊猫抓病。谢谢您,我以后也想当医生,帮更多人。”陆医生读完邮件,眼眶湿润,把邮件存进文件夹,标注为“值得珍藏”。

小毅的病例让陆医生和小赵都成长了不少。小赵事后感慨:“师姐,我一开始觉得他就是精神病,没想到是感染引起的。以后查体得更仔细!”陆医生拍拍她的肩:“医学就是这样,线索藏在细节里。咱们得学会听患者讲故事。”
沈主任也在科室会上分享了这个病例:“小毅的诊断过程提醒我们,精神症状不一定是精神病,感染、免疫、代谢都可能作祟。医生的耐心和好奇心,往往能救命。”他还特意表扬了陆医生:“你从‘妊娠纹’和猫抓伤抓住了关键,干得漂亮!”
王女士的坚持也让陆医生动容。她不仅保存了每一份病历,还学会了药名和剂量,陪儿子跑遍医院,从未放弃。陆医生在日记里写道:“患者的信任和家人的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
猫抓病与精神症状的隐秘关联猫抓病(Cat Scratch Disease, CSD)是由汉赛巴尔通体(Bartonella henselae)引起的感染性疾病,主要通过猫抓伤或咬伤传播,猫跳蚤是主要媒介。《中华传染病杂志》(2023年)指出,CSD多见于儿童和青少年,好发于秋冬季,潜伏期2-6周。
典型症状包括:
局部症状:抓伤部位红肿、脓疱,附近淋巴结肿大。全身症状:发热、乏力、头痛,少数有皮疹。罕见表现:如肝脾肿大、脑炎、精神症状。小毅的病例属于CSD的非典型表现。《Journal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Disease》(2020年)报道,约10%的CSD患者可出现精神症状,如焦虑、抑郁、幻觉,机制可能与巴尔通体引发的免疫反应或直接神经侵袭有关。皮肤“妊娠纹”样病变可能是淋巴细胞浸润所致,常见于慢性感染。
诊断CSD需结合:
病史:有猫接触史,尤其是抓伤或咬伤。血清学:检测巴尔通体抗体(IgM/IgG)。分子检测:PCR或血液测序,确认病原体。治疗以抗生素为主,多西环素、阿奇霉素等有效,重症可联合利福平。《美国感染病学会指南》(IDSA, 2022年)建议,伴神经精神症状的患者需多学科协作,排除其他疾病。
预防CSD的方法包括:
规范养猫:定期驱虫,避免猫接触流浪动物。个人防护:被猫抓伤后立即清洗伤口,必要时就医。健康教育:儿童养猫需监护,避免粗暴逗猫。反思与警醒:别让“精神病”标签掩盖真相小毅的病例揭示了精神症状的复杂性。《柳叶刀-精神病学》(The Lancet Psychiatry, 2023年)指出,约5-10%的“精神病”患者可能由感染、自身免疫或代谢疾病引起,如猫抓病、脑炎、甲状腺疾病等。儿童和青少年因免疫系统活跃,更易出现非典型症状。
以下线索需警惕:
快速暴瘦:伴食欲下降、乏力,排除营养不良。异常皮损:如“妊娠纹”样条纹,排除机械性因素。精神症状反复:常规抗精神病药无效。动物接触史:尤其是猫、狗等可能携带病原体。陆医生强调:“精神科医生不能只盯着症状开药,得像侦探一样挖掘病因。任何反常的体征,比如小毅的‘妊娠纹’,都可能是突破口。”

两年后,陆医生在医院的公益活动中意外遇到了小毅。他不再是那个瘦弱的男孩,个子窜了一截,穿着篮球服,笑容阳光。他跑过来抱住陆医生:“陆医生,我现在可厉害了,队里都叫我‘三分王’!”王女士在一旁笑着说:“这孩子现在活泼得不行,成绩也上来了,老师都夸他!”
小毅的故事,像一颗顽强的种子,提醒我们:疾病再复杂,也有破解的可能。医生的细心、家人的坚持、患者的勇气,汇成一股力量,让生命在困境中绽放。别让“标签”掩盖真相,倾听身体的每一声低语,或许就能找到生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