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小红军向轩:7岁参军,9岁走长征,1955年时被授予了这个军衔

任我去 2025-04-07 09:50:52

1936年10月,红二方面军历时11个月,艰难跋涉八个省级行政区,最终抵达甘肃会宁,宣告中国革命史上最伟大的战略转移告一段落。

红二方面军的队伍中,有一个10岁的小战士吸引了众人的注意,一些陕北的老红军开始议论纷纷:“这孩子大概是半路上捡到的吧?兵荒马乱的,太可怜了。”

听到这话,小战士不乐意了:“我不是捡来的孩子,我也是一名红军战士,我和大家一起走完了长征。”

“你?这么小年纪你能走完长征?唬谁呢?谁能给你证明?”

“我舅舅能证明!”

“那你舅舅是谁?是哪支连队的?”

“我舅舅就是贺龙。”听完小战士的话,众人哑口无言,纷纷向他竖起了大拇指。

这名小战士名叫向轩,幸运的是,他熬过了艰苦的战争年代,并参加了55年的大授衔,关于他被授予的军衔,一直是人们讨论的话题。

“你的母亲,牺牲的很英勇”

1926年3月的一天,湘西桑植县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名婴儿呱呱坠地,邻里纷纷来报喜,母亲看着襁褓中的孩子,泪流满面:“要是他爹还在世,那该多好呀。”

新生儿的母亲名叫贺满姑,此人大有来头,哥哥早在1916年便手握两把菜刀闹革命,在军阀混战的年代凭借一身胆识当上了国民革命军第20军军长,想必大家已经猜到他是谁了。

作为贺龙的四妹,贺满姑从小受到了革命思想的熏陶,后来嫁给了一名叫向仲明农民运动领导者。

由于积极投身于革命事业,向仲明极少顾家,贺满姑与新婚丈夫见面的次数都屈指可数,怀孕期间,基本都是由年迈的母亲照料。

1926年初,噩耗传回了向家,向仲明在领导农民运动期间,不幸被反动民团逮捕,面对反动势力,向仲明坚韧不屈,最终英勇就义。

“满姑啊,赶快给起个名字吧。”邻居们抱着婴儿开心的说道。

“就叫向轩吧,这孩子命不好,没爹不说,将来还要跟着我吃苦。”虽说年龄未满三十,但贺满姑一脸憔悴,向轩是向家的第四个孩子,丈夫不在的日子里,贺满姑独自将三个孩子带大,如今向轩也已经出生,一家四口的日子谈何容易。

大概是继承了丈夫的遗志,贺满姑生下向轩后不久,便成为了贺龙的秘密联络员,南昌起义之后,贺满姑经常穿梭于白区,为红军获得了许多有价值的情报。

向轩从小便非常懂事,三岁时就已经学会承担日常家务,贺满姑十天半个月才回家一次,每次最多待两天,即便万般不舍,向轩从不纠缠母亲,只是在家门口目送母亲的身影,然后默默拿出爸爸妈妈的合照陷入沉思。

作为南昌起义的总指挥,贺龙的亲属遭到了反动军阀的疯狂报复,精明能干的贺满姑已经拉起了一支百余人的农民武装,为了更好的开展地下工作,她将这支武装交给了贺龙,然后在家乡改名换姓,继续开展革命斗争。

由于叛徒的出卖,贺满姑的住址暴露,反动军阀张恒如立刻派便衣突袭了贺满姑的家,将一家四口全部逮捕。

为了逼迫贺满姑说出游击队的动向,张恒如命令部下将其打的皮开肉绽,贺满姑始终目光坚毅,一言不发。

见贺满姑意志坚定,张恒如又当着她的面痛打四个孩子,年仅三岁的向轩被打的浑身是血,这位性格刚强的母亲终于流下了眼泪,抽噎着喊道:“孩子!妈妈对不起你!你一定要坚持住!”

后来在大姨贺英的四处游说下,四个孩子被成功解救,但贺满姑却被敌人扣押。1928年9月19日,这是向轩一生都难以忘记的日子,为了震慑大众,敌人处决贺满姑的方式极为残忍。

为了让她充分感受到痛苦,刽子手脱光她的衣服,不停的用刀削去她身上的肉,据部分史料记载,贺满姑牺牲前共遭受凌迟200多刀。

最后刽子手将其头颅砍下,悬挂于城门之上,从行刑到牺牲,贺满姑未呻吟一声,也没掉一滴眼泪。贺英隐藏在人群中,目睹了妹妹遭受的一切,痛哭流涕。

后来向轩被贺英抚养,向轩经常问大姨:“妈妈是怎么牺牲的?敌人有没有折磨她?她牺牲前英勇不英勇?”

看着向轩稚嫩的脸庞,贺英总会眼角湿润:“你的母亲,牺牲的很英勇。”至于贺满姑牺牲的细节,贺英从未与向轩透露。

“快走!去找你大舅,将来为我报仇!”

贺满姑牺牲后,向轩便一直跟着贺英一起生活,男孩子小时候都调皮,向轩也不例外,贺英为此操碎了心。

当时贺英带着队伍在湘西一带打游击,向轩平时的任务基本就是往返于各个支队,传递情报,但他对这一工作并不满意,反倒是对大姨腰间的驳壳枪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贺英多次叮嘱:“孩子,你年龄还太小,等你长大了,我会亲自教你开枪。”游击队员们过的都是枕戈待旦的日子,枪随时上膛,即便是睡觉,枪也在伸手就能够得着的地方,这可“方便”了向轩。

夜深人静之时,向轩便会悄悄行动,将大姨的驳壳枪拿走,不一会外面便传来了“噼里啪啦”的声音,贺英以为是敌人来了,立刻叫醒其他战士准备战斗,但却发现腰间的枪不见了,此刻她便猜到了一二。

说来也奇怪,从来没人教过,向轩便学会了打开保险,扣动扳机,这大概就是天赋吧。贺英大吼道:“你这孩子!把枪给我!谁让你碰枪的!打到自己怎么办!”

表面上贺英十分生气的训斥向轩,但转头就得意的对身边的队员说:“这孩子将来有出息,这股好斗劲随他妈妈。”

1933年5月,贺英带着游击队在洞长湾过夜,不料队伍中出现了叛徒,敌人对洞长湾发动了夜袭。

“据可靠情报,贺寡妇就在里面,谁能抓住这个女人,重赏!”特务头目厉声喊道,随后密集的枪声响了起来,窗户纸瞬间被打的向筛子一样。

贺英躲避不及,右腿被子弹打穿,但依然从容的指挥战斗,双方一直血战到了黎明,贺英一边开枪一边护着向轩,直至打光了最后一颗子弹,此时她的身体已经多处中弹。

“向轩,快走!去找你大舅,将来为我报仇!”贺英将沾满鲜血的手枪和兜中的几块银元交给了向轩,然后用身体死死的抵住屋子的后门。

向轩一直都盼望着大姨给自己发一支枪,没想到却是以这种方式。贺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为向轩赢得了撤离的时间,敌人闯入屋内朝着她连开了十多枪,直至牺牲,她的双眼依然怒视敌人,迫使敌人许久不敢靠近。

向轩借助密林的掩护一路狂奔十余里,最终与廖汉生率领的营救部队会和,此时洞长湾的战斗已经结束,廖汉生只能带着向轩来到了贺龙的身边。

看着手枪上凝固的血,贺龙心如刀绞,沉默了片刻后问道:“打仗就会有流血牺牲,你们怎么办?还接着干吗?”

“横竖一条命,我要接着跟他们干!”廖汉生义愤填膺的说道。

“我也接着干!”向轩擦干眼泪,也予以了坚定的回应。

“好!我现在正式交给你个任务,回去收拢大姐的残部,把游击队从新给我组建起来,至于向轩,今后就留在舅舅身边吧,当个勤务兵,顺便学点文化。”

虽说贺龙十分心疼向轩,但并不偏袒他,在他的严格要求之下,向轩逐渐成为了一名合格的红军战士。

按照贺龙的要求,向轩和成年战士一样,每天参加训练,除此之外,他还要读书识字,每天忙的不亦乐乎。

但向轩毕竟只是个七岁的孩子,也有贪玩的一面,有一次训练之余,他带着几个小战士去农户田里偷土豆,贺龙得知此时后上来就是一巴掌:“你现在是一名红军,不拿群众一针一线,这是纪律,现在你违反了纪律,你说这巴掌该不该打?”向轩哑口无言。

经过这次批评之后,向轩不再把自己当成一个孩子,每当自己玩心过重时,他都会想起牺牲的亲人,由于表现优秀,八岁时他已经晋升到了通讯班副班长。

1935年10月,红二方面军开启了长征之路,敌人在沿途设下了天罗地网,向轩经常冒着猛烈的炮火穿梭于各支部队传递军令。

敌人的飞机在空中发出尖锐的嘶鸣声,航弹掀起的泥土几乎快把他瘦小的身躯埋没,未等硝烟散去,他用手费力的扒开泥土继续前行,许多老红军都对他的勇气钦佩不已。

长征中最艰难的便是翻雪山和过草地,贺龙考虑到通讯班日常奔波,特意从总部调拨了几匹马,但向轩很少骑马,而是把马留给受伤的战士骑。

据贺龙回忆:“部队在过草地之后损失了很多电台设备,但各部队之间的联络从未断过,向轩的通讯班功不可没。”

抗日战争时期,向轩依然是部队中的“小年轻”,但那些刚入伍且比他年长几岁的哥哥听说过他的事迹后依然会叫他一声“老班长”。

向轩也在新兵面前树立起了良好的榜样,在与日寇作战时轻伤不下火线,身上累计20多处负伤,其中腿上有一颗弹片直到他去世都没被取出,每逢阴天下雨都会隐隐作痛。

解放战争时期,向轩所在的部队在绥远、山西一带活动,为了部队的发展,他学习了炮兵、工兵等专业技能,值得一提的是,影视作品中经常出现的“飞雷炮”就是由向轩和他的连长一起研究出来的。

虽说“飞雷炮”被战士们戏称为“没良心炮”,但当时的我军缺枪少弹,尤其缺乏攻坚的重武器,“飞雷炮”在对付敌人碉堡、炮楼时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低了”

新中国成立后,向轩继续在部队服役,并在1955年被授予了中校军衔,担任成都军分区西城区人民武装部副部长,主要负责民兵训练、征兵等。

55年授衔时有这样一条潜规则,“红军不下校,抗日不上将”,按照资历,向轩七岁时就跟着大姨干革命,长征时期又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被授予中校确实是有点低了。

但向轩并不在意这些,还说:“只要能继续为部队做贡献,自己被授什么衔无所谓。”训练民兵时,他经常在休息时与大家围坐在一起,讲述战争年代的故事,这样的工作一干就是20年。

1979年,向轩的救命恩人廖汉生来到了成都军区视察,时任军区司令的吴克华对两人的故事有所耳闻,特意安排两人见了一面。

廖汉生虽说年龄比向轩大十几岁,但两人其实是平辈,并且都与贺龙元帅沾亲带故,论革命时期的贡献,廖汉生也丝毫不敢轻视这位弟弟,但最终廖汉生被授予了中将军衔。廖汉生得知向轩的行政级别后,无奈的说了一声:“低了。”

由于战争年代多次负伤,向轩晚年时的身体状况不佳,1982年便退休。这位56岁的老兵生活极为简朴,始终住在部队分发的两室一厅,家中没有任何值钱物件,在他眼里,最值钱的东西是墙上那些老照片,尤其是会宁会师后的那张集体合照。

2023年1月,向轩因肺部感染住进了医院,由于年事已高,身体免疫系统基本已经失效,2月10日凌晨,成都军区总医院发出讣告,向轩同志因病去世,享年97岁。

结语

并非每个孩子的童年都无忧无虑,并非每个孩子都拥有长辈的呵护,向轩是那些红小鬼的代表,相比于和平年代的孩子,他们或许少了些许快乐的童年,但却多了一份责任感。

他们虽然生在战火纷飞的时代,但他们用血肉之躯在战争时期书写出了壮丽的诗篇。

0 阅读:56
任我去

任我去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