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早就识破了空城计,为何还要撤军?诸葛亮:他若不撤,必死

美食游记分享 2024-12-19 14:42:00

建兴六年秋季,西城楼上传来阵阵琴音。一位身穿道袍的中年男子正在抚琴,此人便是蜀汉丞相诸葛亮。

只见他神情自若,不慌不忙地弹奏,宛若寻常日子般清闲。城下十五万魏军列阵以待,城中却不见守军,街道上唯有数名白发老者在扫除。

此等反常情形,使魏军统帅司马懿陷入两难之境。

"报!城门大开,城内街道空空荡荡,似乎毫无防备!"斥候的禀报让司马懿眉头紧锁。作为久经沙场的统帅,他深知战场上最危险的往往是表面的平静。

他派出自己最信任的儿子司马昭去查探,不多时,司马昭快马加鞭归来,在父亲耳边低声耳语了几句。众将士只见司马懿的脸色突然大变,随即下令全军撤退。这一幕让魏军将士们大惑不解。

正值街亭大捷之后,军心正盛,为何要临阵撤退?司马懿只是淡淡地说:"孔明善用兵,城内必有玄机。"然而,了解司马懿的人都知道,这位统帅向来深谋远虑,绝非会被表象所迷惑的人。

实际上,司马懿的顾虑源于魏国朝堂的复杂局势。在他年少时,就因才华出众被誉为神童。这份才能不仅让他得到重用,更为自己招来了莫大的祸患。

当年曹操在一次偶然中观察到司马懿的相貌,发现他有"鹰视狼顾"之相,顿时警觉万分。这让曹操想起了另一个天才少年周不疑的命运。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曹操曾经私下召见过司马懿。

那是个月明之夜,曹操独自在铜雀台上观星。他让司马懿背对着自己,问道:"司马懿,你可知天下英雄几何?"司马懿不假思索地回答:"天下英雄,不过十数。"曹操听后,更加确信这人绝非等闲之辈。

为了防患未然,曹操在临终前特意安排了一个巧妙的布局。他不仅叮嘱曹丕要防备司马懿,还留下张辽、曹洪、曹彰、夏侯尚四位辅政大臣。这四人表面上是辅佐曹丕,实则是为了牵制司马懿。

更值得注意的是,这四人各有特点:张辽善战、曹洪忠诚、曹彰勇猛、夏侯尚精明,恰好能从不同方面制约司马懿的发展。曹操的这番安排,让司马懿举步维艰。

朝中大小事务,他都要字斟句酌,深怕一个不慎便遭人弹劾。此时立于城下,司马懿心中盘算的不只是一时得失,更要权衡日后的境地。若轻举妄动,恐怕不仅坏了大事,还会为自己招来杀身之祸。

司马懿站在西城楼下,内心思绪万千。如果他此时率军强攻,或许真能一举擒获诸葛亮,但这样的胜利对他而言,反而是灭顶之灾。

在魏国朝中,他的处境甚是不稳,若无外敌相扰,难保不会遭人弹劾。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就在空城计发生前不久,曹丕曾密召几位老臣商议削弱司马懿兵权的计划。而正是蜀国的威胁,让这个计划不得不搁置。

诸葛亮对此心知肚明。当年在隆中,他不仅预见了天下三分的格局,更看透了魏国权力更迭的必然。

一位跟随诸葛亮多年的老将曾记载,在空城计之前,诸葛亮对众将说过一句意味深长的话:"司马懿若攻城,必自毙其命;若退兵,必成就其业。"这番话的深意,直到多年后才被人真正理解。

空城计后,司马懿在朝中的处境发生了微妙的变化。每当诸葛亮北伐,朝廷必定派他领军抵御。这个看似危险的任务,实则成了保护他的天然屏障。

更妙的是,这让他有了光明正大培养亲信的机会。据史料记载,司马懿在此期间提拔了大批将领,其中就包括后来成为他左膀右臂的王平、陈群等人。

据《魏氏春秋》记载,曹睿临终前,特召司马懿入宫密议。天子见到这位老臣,语重心长道:"卿之才,足以安邦,然亦足以倾国。"此言既有规劝之意,亦有无可奈何之感。当时曹睿心知肚明,司马懿早已在朝野之中积蓄了不小的势力。

当年在西城楼上那场看似简单的对弈,实则暗藏着改朝换代的伏笔。据《世说新语》记载,当司马懿最终掌权后,有人问他当年为何不趁机擒获诸葛亮。

司马懿笑而不答,只说了一句:"孔明知我,我亦知孔明。"空城计之后,随着曹睿驾崩,年幼的曹芳即位,司马懿终于等到了最佳时机。此时的曹爽虽位居大将军,却难敌司马懿几十年的经营。

一个鲜为人知的细节是,在高平陵之变前夕,司马懿特意命人在府中摆放了一件宝物——那是当年在西城楼下捡到的一枚棋子,据说是诸葛亮故意遗落的。

高平陵之变后,司马懿终于完全掌控了魏国朝堂。他的成功里竟然有着诸葛亮的一份功劳。若非当年那场空城计,司马懿可能早已被曹魏皇室除掉,又何来日后的霸业?

一位晋朝史官在记载这段历史时感叹道:"孔明一计,不仅保全己方,更是暗中埋下魏国覆灭之因。此可谓谋国之远虑,却成全了他人之基业。"

诸葛亮未料,这一局棋竟成就了司马氏一族。晋太祖司马炎登基后,于宫内建"空城台"一座,以志其事。然天数难违,司马氏虽得天下,却未能长保。及至八王争位,宗室自相残杀,竟应了诸葛亮当年所言:非正统者,得之不能长久也。

0 阅读: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