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有人都讨论“快”的电动化时代,智己L7堪称一股难得的清流

何晨的浩淼看 2024-12-20 14:34:04

时代变了,电动车来了。

细数电动车带来的变化,路面上的绿色牌照越来越多,停车场的充电车位面积越来越广,充电站逐渐随处可见,还有一个大家总在津津乐道的话题:燃油车时代是否真的要落幕了。

落不落幕暂且不谈。不同的能源,不同的动力特性,造就了电动车与燃油车的差异,但抛开现象看本质,它们都还是车,从根本上是为了出行的自由和便利,这是无法改变的。

但有些人就硬要比出个高低来,除了老生常谈的补能问题,还总喜欢拿“快”说事。

电机加速快,这点无可否认。

燃油车时代,超跑、高性能车加速快,但快不是全部。可控的快,才是这些车让人津津乐道的根本。

动力决定了加速,底盘意味着可控,调校则让动力与底盘的契合度更上一层楼。这是汽车工业诞生135年来不曾改变的底层逻辑,即便到了电动化时代,作为传统汽车开发流程中的重要环节,底盘和调校依然重要。

简单来说,既然电机的输出特性让动力有了这么大的提升,相对应的,底盘和调校or架构都要一并跟上,否则就算零百加速快到2秒,也还是停留在“傻快”的层次。真正优秀的电动车不是用电机取代发动机,就像汽车发展初期,不是把发动机装在马车上就有了汽车。

一辆电动车只谈快而不谈底盘、不谈调校,其实是种本末倒置。纵观整个电动车市场,同时宣传加速、底盘和调校的属实不多,智己L7就是其中之一。毫无疑问,清流一股。

燃油车时代的“快”,如何掌握?

聊智己L7的底盘之前,先聊聊燃油车时代的“快”。

这个超跑、高性能车们最有话语权,无外乎三点:

1、你得有这个级别的动力;

2、你得有一幅相应的好底子;

3、你得有足够好的调校让动力和底子完美适配。

好底子,不是一眼看过去的造型和姿态,而是内在。了解超跑、性能车的盆友应该比较容易理解,超跑大多采用前置后驱、中置后驱or四驱,高性能车也大多以后驱、四驱为主。

这样设置是有原因的,因为物体在加速过程中,重心会后移(这就是推背感的由来),在这种工况下后轮和地面的附着力会增大,以后轴为主的输出特性,可以将绝大部分动力作用于后轮,从而转化为更快的加速。

当然了,超跑、性能车所呈现出的低趴姿态,源头也是底子。换句话说就是低重心,拳击手在比赛时会压低重心保持稳定,超跑、性能车同理,更低的重心意味着更好的稳定性,无论高速行驶、过弯都有更高的极限。

好的调校就比较玄学了,如果把动力和底子看作原材料,工程师就是大厨,不断地调校就是烹饪的过程,如此才能让这道菜最终变得可口美味,是一门技术,更是一门艺术。

这没什么固定的路数,只有凭借经验和技术不断地调试,直到找到底子与动力最完美的契合点,才能呈现出最理想的状态。在一点上超跑、高性能品牌就是表率

好的底子足以支撑超强的动力,好的调校让掌控更轻而易举,超跑、高性能车为什么那么贵,说到这你也大概明白了。

驾控的提升从来都不是简单的动力变强,而是全方位的升级和匹配。如果藤原拓海的老爸在给AE86装上那颗离谱的TRD版4A-GEU之后,没有做其他的升级处理,可能《头文字D》到那也离大结局不远了。这是一个道理。

坚持聊底盘的智己L7,是一股清流

说回到咱们的清流,智己L7。不久前这台车的Beta版刚在天马赛道搞了一次活动,目的很单纯,驾控体验。刷圈咱没赶上,但是小小地试驾了一下,很惊喜,不是因为动力,而是底盘和调校。

L7整个车给人的感受,跟特斯拉的“踹背”不一样,跟Taycan Turbo S的“上头”也不一样,也不只是简单的“不突兀”,而是真的能让你感受到,你正在驾驭这3.87秒的加速。

说简单点,L7这副底盘不只是配得上3.87秒的加速,而是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掌控。

剖析一番L7的细节,你会明白这么说的原因。

L7采用的是前后双永磁同步电机组成的四驱系统布局,后轴电机功率更大,平常也优先采用后轴驱动,所以驱动特性更偏向后驱。

看到后驱有没有熟悉的感觉?有就对了,前面提到后驱更有利于加速和动力响应,对主打驾控的L7来说,这确实是正确的设计方向。

为了更好的匹配后驱特性,L7选择了罕有的混合胎宽,前245mm后275mm。这里科普一下,一般车型胎宽要么前后一样,要么后轮略宽,而前小后大的混合胎宽,常常出现超跑和F1上。宽大的后轮进一步提升抓地力,加速、制动性能都能得到更好的释放,这也是非常正确的设计方向。

同时,L7的重心高度只有490mm,比一般轿车起码低了50-60mm。听起来好像就是降了底盘,但对电动车而言,这并不是轻易就能做到的事。

大家都知道,电动车的电池包极重,且基本都放置在底盘正中央,这样设计的考量在于重量的均匀分布和电池包的安全性。但也正因如此,降低车辆重心只剩下了唯一一种方式:尽可能做薄电池。

常规电池pack工艺,能够基于OEM需求适配电池包厚度,但受限于能量密度、安全性等因素,调整幅度相对有限。这显然不符合L7对低重心的要求,那就只能自己“死磕”了,电芯立着不行那就卧着。就这样,独特的卧式电池布局诞生了,智己把电池包厚度做到了几乎行业最薄的125mm,于是也就有了490mm的超低重心。

那么动力、底子都有了,接下来是什么?

调校。

威廉姆斯前瞻工程团队操刀,何许人也?这群人来自英国,手上出品过GT-R Nismo、FE赛车甚至Extrm E越野赛车,技艺上乘且经验丰富。目前国内尚不具备如此专业的调校实力,所以智己把L7送到了英国进行两地联合调校,一去就是一整年。

前后两轮调校,只针对108项驾控相关的底盘参数,最后成果是0.968G稳态最大侧向加速度。近1个G啥概念,只比宝马M5(0.98G)差了那么一丢丢,且这项数值直接关联着的,是过弯时的最大车速和车身姿态。

换言之,L7过弯时的极限和姿态,比起M5都有一战之力,更别说一般轿车和电动车了。

以上这些细节融于一体,造就了L7标榜驾控的底气。

与超跑的异曲同工,并不是说这辆车一定要跟超跑相提并论,而是想通过对“快”的掌控,打造更出色的驾控体验。

但这事儿其实挺难的,老的电气化架构可以延展轴距、尺寸甚至车型,但不足以支撑L7想要的这些。这些只能在架构开发初期就考虑到的东西,是塞不进老架构的。

正因如此,L7背后的iO“原点”架构是从0开始打造的。从一开始他们的目标就是要驾驭住3秒的加速,而不是肤浅的“傻快”,甚至用上了越级的四轮转向,更大限度的兼顾运动与舒适。

有人说,L7明明这么大尺寸,干嘛非要打驾控;

也有人说,电动车谈操控就没谱;

但清流就是清流,L7给我的感觉特别像个理工男,认定了目标就一头扎进技术堆中不回头,这股劲儿着实令人钦佩。在这个所有人都只谈论“快”的电动时代,跟你坐下来聊底盘、聊驾控,反而更显得难能可贵。

0 阅读:0
何晨的浩淼看

何晨的浩淼看

何晨的浩淼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