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是钱钟书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故事的主角方鸿渐出身于名门世家,父亲送他出国,以便他能获得欧洲博士学位。谁知他在欧洲闲混了儿年,在几所大学“随便听几门课,兴趣颇广,心得全无”。临回国,花了30 美元从爱尔兰骗子手里,“买来一张‘克莱登’大学假博士文凭,进而满足了岳丈大人渴望贤婿跻身洋进士之列的虚荣心理”。
在归国的船上,方鸿渐遇到了香港的鲍小姐,鲍小姐轻佻,且面容姣好,身材丰腴性感,这让方鸿渐心动不已。他经不住其诱惑而与之鬼混,可船一到港,鲍小姐就弃他而去,方鸿渐深感被玩弄。
途中同时遇到了大学同学、富家小姐、留法文学博士苏文纨。方鸿渐被鲍小姐玩弄之后,于是转而对苏文纨发出了示好的言语暗示。顺着这言语暗示,苏文纨在与方鸿渐的相处中就自顾自地把自己代入了女朋友,甚至未婚妻的角色里。
对此,方鸿渐感到恐慌,虽然是他先去撩拨人家,但他对苏文纨又毫无喜欢的情感。而他喜欢的是苏文纨的表妹唐晓芙。他不喜欢苏文纨,却不明确地拒绝她,这种犹豫不决让两个人都很痛苦。
不过方鸿渐对唐晓芙却有着一种刻骨铭心的爱。在与唐晓芙相处过程中,方鸿渐奉献了自己全部的情感。在这段爱情里,方鸿渐是纯粹的、是天真的、是真挚的。但由于方鸿渐自己游离于二人之间,在苏文纨与唐晓芙之间玩弄平衡,最终马失前蹄,两段姻缘都告吹了。
爱情不如意的方鸿渐感觉在上海呆不下去,于是经人介绍来到湖南平城三闾大学教书。可三闾大学也不平静,这里有争名夺利,地位的争夺,爱情的角逐。方鸿渐不自觉地卷进校内派系斗争和同事间的恩怨纠葛中,弄得屡屡碰壁,上下关系紧张。
因同孙柔嘉过从甚密,而遭嘲讽挖苦,后来索性订了婚。刚一年,赵辛媚因被误受诬,连夜出走。方鸿渐也受牵连,并被人诬告“思想有问题”,校方不再续聘,只得携未婚妻离校。
后来,方鸿渐、孙柔嘉在香港注册,共进婚姻“围城”。回上海后 ,因双方家长介入、挑唆,他的亲属又常以庸俗的语言中伤孙柔嘉,而孙柔嘉的富家姑母又给他冷遇,以及工作上的不如意,两人的感情出现裂痕,由争吵到动武。最后,孙柔嘉离家出走,方鸿渐也决心到重庆另谋生路。
方鸿渐的人生追求和人生旅程,是一个充满痛苦的历程,一个全部失败的历程。他一生始终不断地从这一座“围城”走进另一座“围城”,在似乎永不满足的人生追求中,终于陷入无可奈何的“围城”情结。他想摆脱困境,困境始终伴随着他;他想走出危机,危机始终等待着他;他想走出“围城”,可他的人生处处是“围城”。
钱钟书通过方鸿渐的痛苦与失攻,深刻地揭示了专制、病态、动荡社会中,个体的生存困境和人性的扭曲,对当时社会的腐朽不堪,千疮百孔进行了揭露与批判。
专制的围城、病态的社会与扭曲的人性表面上看,钱钟书的《围城》是想告诉我们:人的一生就像一座厚实的围城,在人发展的各个时间段里都有着躲不掉、挣不脱的城堡,都有一个个看似光鲜、实际枯燥的围城人生。我们每个人都曾踌躇满志,认为自己有着独特的闪光点,但是现实的生活告诉我们,大部分人都仅在自身情感、欲望的支配下,去感觉,去行事,在一座座围城进进出出,却忽略了城中的我们其实和方鸿渐一样在散漫和躲避。
但这不是钱钟书想要表达的根本,钱钟书在小说中植入了很多社会性和人性,对当时社会进行了深刻的揭露和批判。
比如钱钟书用三闾大学来映射当时的社会政治环境。虽然并不知名且地处偏远,远离战争,但整个学校的氛围和抗战时期社会整体紧张的氛围差不了多少,派系林立、结党营私、勾心斗角、争名夺利、见风使舵,一片乌烟瘴气。
方鸿渐的人生悲剧与其说是他自己的性格导致的,倒不如是社会导致的。在那个社会中,战争的烽烟加剧了社会的紧张,统治者对内实行专制统治,控制力空前强化,每个人都在小心翼翼,为了有限的资源而明争暗斗、互相抢夺。
上层都在争名夺利,中层以及社会精英分子们逐渐犬儒化,他们清楚自己人微言轻、无足轻重,在强权面前只能逆来顺受,根本无力反抗,所以也就干脆认命,放弃改变,只希望维持当前这种舒适的状态,别想着去改变什么,到头来这点舒适的享受都没了。
而社会底层已经彻底沦为一个弱肉强食的丛林社会。一切行为都围绕着生存竞争和利益博弈而展开。人们大睁着贪婪的眼睛,到处寻找机会,一旦看准了便扑上去大咬一口。不是你撕咬别人,就是被别人撕咬。在这种撕咬中,没有永远的胜者。
在病态社会中,人性也变得扭曲,不是纸醉金迷、玩世不恭,就是唯唯诺诺,麻木不仁,顺从强权与丛林法则,每个人在生存、争抢资源中丧失了一切的爱、真、善和独立思考,在专制的围墙中来来走走,走出来又走了进来,永远也走不出那片围城。
我是草寇我怕谁
为题目点赞👍[点赞][点赞]
同城跑腿
当今还不是一样,不过是从一个轮回跳到另一个轮回,人性本恶,不管怎么样都不会改变
夜雨秋灯
被裹挟在时代大潮里的芸芸众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