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8年毛主席曾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为何最后没有执行?

呱呱聊历史 2023-09-15 07:16:07

1948年2月2日,陈毅离开中央临时所在地陕北米脂县杨家沟东返中原,准备发起华野南下长江的战略跃进行动。

在陈毅东归之前,毛主席曾将一个自己亲笔写的手令交给他,手令内容是“任命陈毅为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治委员,粟裕为东南野战军副司令员兼副政治委员,又兼东南野战军第一兵团司令员兼政治委员”。

这样一来,相当于毛主席把统率一个方面的军政大权再一次交到了陈毅手上。

在1948年1月下旬,毛主席曾经花了许多时间与陈毅、粟裕讨论派出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3个纵队到江南实行宽大地域的战略机动问题。

派遣华野一兵团渡江作战,主要是有两个战略目的:第一就是继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之后,进一步把解放战争引向国统区,以减少战争对解放区的消耗。

确实当时的西北战场、山东战场在2年多的鏖战和破坏之后老百姓都已经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蒋介石虽然没能消灭解放军的主力部队,但也已经将解放区的战争潜力破坏得差不多了。

毛主席在陕北

如果解放军不能迅速从内线作战转向外线作战,解放区将很快难以为继,到那时党和人民军队将陷入最危险的局面。

第二就是攻敌之所必救,因为华野大军渡江作战,相当于把刀插在了蒋介石的眼皮底下,这样一来老蒋可能会调动在中原的嫡系部队,以及白崇禧在大别山区的桂系部队回防江南。

毛主席预料:华野一兵团南下之后,不仅刘、邓在大别山的困境能够减轻,也有利于许世友、谭震林在山东稳住阵脚,以及华野、陈谢兵团在中原地区展开。

当然调动十多万大军渡江到无后方的江南地区作战实属兵行险着,但毛主席就是有这样的魄力,因为他早就对解放军实施战略跃进的合理性做过深入的研究。

他曾经分析说:“有阵地的前进是很合理想的,但依据我军性格,应采取跃进式的。这是由于我军依靠农村,装备不如敌,攻坚条件不好,与有帝国主义援助的敌人作战等条件决定的。应承认跃进是主要办法,要避开自己短处,发挥自己长处。”

抛开战术问题不谈,1947年夏季毛主席亲自主导的“刘邓千里跃进大别山”战略行动就已经获得了巨大的成功,这是最有说服力的证据。

1948年3月,毛主席东渡黄河

历史证明,千里跃进大别山是解放战争的重要转折点,从这一刻开始,国民党反动派在全国的失败就进入了倒计时。

当时毛主席决定:实施渡江南下这一事关全局战略行动的总负责人是陈毅。

熟悉陈毅的人都知道,陈老总文韬武略,性格豪迈,无所畏惧,对党的事业绝对忠诚,而且在军队的政治建设上也很有建树,从各方面来讲就是一个小号的毛主席。

陈毅对于毛主席的意图是相当清楚的,在1948年上半年,他曾经广泛地对晋绥、晋冀鲁豫的同志说:“今年到一定时期,我们组织强大的兵团渡江过长江”,“秋天大进军到长江以南”。

毛主席在这个时候安排陈毅担任东南野战军司令员兼政委,是对陈毅的军政能力及领会自己战略意图的绝对信任。

然而到了1948年4月,粟裕在整整2个月的反复思考之后,却得出了与毛主席的布局截然不同的意见。

这是因为,粟裕在对自己部队的了解上比毛主席更加深刻,而且对华东野战军在解放战争中将要承担的使命有着更加准确的理解。

一代军事天才

从部队的装备和素质来说,当时粟裕麾下的华野一兵团经过近两年来解放战争的磨炼,已逐渐成为火力装备不下于国民党军头等主力的部队。

特别是在鲁南、莱芜、孟良崮等一系列惨烈的战役后,一兵团缴获了国民党军的大量重型装备,是当时关内解放军装备最好的部队。

1948年年底陈毅在西北野战军和指挥员交流时,曾经告诉他们:华野部队每门山炮装备300发炮弹,每门迫击炮有200发炮弹,让西北野战军的战友大吃一惊。

他们坦诚地告诉陈毅:像你们这么大的家业,打一次战役的弹药消耗如果给我们可以打一年……

粟裕认为:今后一段时期内,解放军将面临与国民党军争夺大城市的激烈战斗,如果缺乏重武器肯定是不行的。

而且在与国民党重兵集团的野战中,没有重武器则无法迅速攻克敌人已经构筑完备野战工事的阵地,就算打了下来也势必付出巨大代价。

解放战争后期华野炮兵部队训练有素

到1948年上半年,蒋介石鉴于整编师级单位在野战中屡屡被解放军围歼,便开始陆续将整编师恢复成军的建制,并以几个军组成新的兵团级单位,试图通过扩大部队规模创造对决时的兵力优势。

那么对于解放军来说就更加需要有重火力的大兵团协同作战,才能歼灭整编师/军以至兵团建制的敌军。

何况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的经验都证明了:只有成建制地歼灭敌军主力,才是决定战争胜负的第一要旨。

一次战役中只有把敌人的老兵、新兵和指挥机关“一网打尽”,才能防止敌人以老兵为基干迅速恢复部队的战斗力。

再有一点,就是粮食、弹药、兵员及其他战争物资的供应不可能完全脱离解放区,虽然解放军转向外线作战是在国统区活动,但大量的兵员以及随军劳动力还是来自于后方。

华野一兵团以齐装满员的重火力部队渡江到水网地区的江南作战,肯定会和刘邓一样丢弃全部的重型装备,并且要做减员一半的最坏打算。

正在攻坚作战的华野部队

到那时,火力减弱与伤员、弹药的极大困难将使指挥员难以捕捉战机和持续歼敌,对于调动蒋介石部署在中原和大别山区的精锐部队意义不大,充其量调动几个二流的师/军就不错了;

华野部队劳师远征,自损一半,不仅无益于消灭敌人,反而会使得大别山和山东的情况更加困难,如果搞到最后难以坚持,还会影响全国的战局。

粟裕并不是完全反对毛主席的意见,而是更倾向于在南渡长江之前,在中原地区刘邓、陈谢的配合之下打几个大的歼灭战,尽可能多地消灭蒋介石的主力部队,再根据战局的实际发展情况决定是否渡江。

这样的意见一开始让陈毅深感震惊,但粟裕的分析让他渐渐意识到:可能渡江作战并非如今华野一兵团的首要任务。

当然,陈毅才是整个华野军、政的最高负责人,如果他决定部队渡江南下,粟裕是必须服从的。

只不过陈毅是个善于坚持自己意见,也善于放弃自己意见以服从事实、服从真理的人。

强强联合

他尊重毛主席的意见,不代表撇开事实、放弃真理一味盲从,对于粟裕的大胆提议,陈毅做出了有生以来为数不多的和毛主席“唱反调”的决定。

他开始鼓励粟裕:你应该把这个意见直接向党中央、毛主席汇报。

在得到一向尊重和信赖的“陈军长”支持后,心思缜密的粟裕又决定征求在大别山区艰难转战的刘伯承、邓小平的意见,毕竟华野渡江作战最直接的受益者是刘邓部队,如果不渡江,那么刘邓肩上的压力就不可能减轻。

粟裕的电报极为客气,结尾罕见地用了“请钧座予指正”这样的话,果然,深明大义的刘伯承、邓小平在关键时刻给了粟裕最有力的支持。

他们很快向中央军委和陈毅、粟裕发报:“照现在的情况看来,我们耽心的是过江很少把握,如果过江与自身准备尚不充分,则以迟出几个月为好。”

刘邓直接支持了粟裕关于华野一兵团暂时留在江北作战的意见,指出:“如果粟部迟出,加入中原作战,争取在半后方作战情况下多歼灭些敌人,而后再出,亦属稳妥,亦可打开中原战局。”

顾全大局的楷模

因为根据他们的分析,当时在淮河以北的国民党机动部队只有9个整编师,不超过15万人,而刘邓、陈谢的野战部队已达到了20万人,再加上粟裕的华野一兵团,则我方在中原的野战部队总兵力接近30万人,实力大大超过敌人。

在兵力二比一的有利条件下,如能寻机歼敌两三个师,即可进一步扩大我军优势,完全掌握在中原战场的主动。

同时他们还提出,因为中原的情况十分困难,缺乏得力的党政领导干部,希望请陈老总来中原支持工作。

如陈毅愿意到中原,则刘伯承可以让出中原野战军司令员职务,或邓小平让出中原野战军政委职务,任由陈毅二者选一,而且刘、邓特别说明:“不管哪种形式,陈毅同志华野职务不变。”

这样的胸襟气魄,也只有毛主席领导的那一代开国元勋身上才有了,至于蒋介石麾下那一帮为了争权夺利斗得跟乌眼鸡一样的文官武将,相差何其远也!

毛主席收到刘邓的电报,以及粟裕的当面汇报后考虑再三,最终同意华野一兵团暂不南下的决定,并调整了整个中原区域的领导架构。

属于粟裕的最高光时刻即将到来

5月9日,中央决定中原中央局以邓小平为第一书记,陈毅为第二书记,以刘伯承、邓小平、陈毅、邓子恢、李先念、粟裕等12人为委员。

刘伯承为中原军区及中原野战军司令员,邓小平为政委,陈毅为军区及野战军第一副司令员,并仍兼华东野战军司令员及政委。

至此,解放军整个南线华东、中原两大野战军的统一指挥中心形成,而包括华东野战军第一兵团在内的华野西集团实际上的军政权力均交给了粟裕。

与国民党反动派新的大规模决战已迫在眉睫。

0 阅读:1

呱呱聊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