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是一个读者发给我的,我觉得很有讨论价值。
以我的直观体会,这个与生理年龄及社会认知有关。在社会意义上,四十多岁就是一个成功的末班车年纪了。没上车的,跟上车的,都一样这么被审视。换句话说,二十多岁的小伙,会被人认为有无限可能,但中年人的可能就三个:1.成功2.失败3.成功后翻车在这样有限的可能性里,人会自然而然产生一种焦虑——成功失去了缓冲时间,评判一个人的标准也变得单一而苛刻。毕竟年轻人的许多夸奖词,比如单纯善良、志向高远等等,在这个阶段已经等于是讽刺。因此这个年龄段的很多人,哪怕是不成功,也要假扮成某方面成功的样子。而对于许多人的认知来说,成功代表着话语权,以及剥夺其他人的能量。这是许多中年人油腻的根源。
因为它不是向内寻求的,是向外伸展的,甚至近乎于零和博弈——当中年人希望证明自己成功的时候,就等于得有个人来陪他演失败的角色。这里的成功失败未必是钱,可以是认知上的高低,也可以是人情上的厚薄,甚至经历过什么年代,也可以作为剥夺他人能量,成为他人不如自己的凭证。所以你在亲戚的饭局里,会看到一些中年人一嘴的酒臭味,来对你的人生进行指点,这就是油腻的表现。他的本心未必是坏的,但潜意识里带有强烈的恶意,是希望用对你的指点,完全对于「社会经验」这块完爆你的能量剥削。
另外有一点,就是失败者毕竟是多数,所以大部分指点你的人,是不愿意为你付出什么实质帮助的。他对事情没有推动作用,只是掺杂在事情当中的干扰项,含金量不足,但危害性极大。我之前遇到了一个事情,就非常衬这个观点。我写了一篇关于推荐谭咏麟歌曲的文章,完全是临时起意,目的是给「没听过谭咏麟几首歌」的人进行科普,避免错过了这么好的歌手。但底下的评论区,一部分是说「你还是太小,我上学那会儿谭咏麟如何如何」,另一部分则直接因为跟我品味相左,写文章骂我,认为我否定了四十五岁以后的谭咏麟,所以一定是为了张国荣才这么做。仔细想一下就能明白为什么——因为谭的粉丝大部分年纪已经到中年了。他们并不是想着把偶像的好歌推荐给更多的人,也就是我说的「不办事」。
你让他自己写长文去推荐,他打死也不写,写了也没人看。但当别人推荐的时候,他们就会出现了,会指责推荐者没有自己懂。通过「自己买过磁带你没买过」,得到剥夺你能量的快感。我本身很喜欢谭的歌,对我来说,以自身的一点微弱影响力去宣传我喜欢的歌手及作品,完全是个人爱好。但中年人的世界里,其实他喜欢的偶像也不重要,通过他喜欢的偶像,来宣示自己的品味,以及骂别人太不懂,满足自己阴暗的情绪价值,才更重要。某些剧种也是这么死的,观众永远是事情多,牢骚多。但最终仍然是票房不行。
小圈子里内斗越来越明显,甚至不是为了把东西推出去,而是为了互相倾轧、分派系消耗。这某种程度上也可以理解,毕竟油腻本身就是「通过无底线的显示自我来剥削他人」的一种认知行为,不恶心到观众,那油腻者就如同是包饺子没放馅儿,是成不了一桌年夜饭的。所以我想油腻的人,还是要找到自己的位置,不要陷入虚空的成功当中,一点小事就赢来赢去的。它带来的社交成本负增长,远高于带来的情绪价值。因为偷一分钱被抓起来,很不值当。这不只是在网络上,网络只是一面镜子,是会折射现实生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