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枕边人成为刽子手
“妈妈最后一条消息是让我好好吃饭。”这是51岁女教师文某艳留给儿子的最后一句话。2024年8月,广东某小镇的平静被一桩血腥命案打破——一位执教三十载的温柔教师,因拒绝同居男友的性要求,被砍死在山林深处。更令人发指的是,凶手竟是与她共处11年的“伴侣”。
这不仅是个人悲剧,更是叩问社会的警钟:亲密关系中的暴力,为何总被“家事”外衣掩盖?
1. 一场始于“救赎”的致命关系2009年,文女士在丈夫病逝后,经亲戚介绍与渔民吴某升相恋。彼时的吴某升刚因家暴离婚,自称“痛改前非”。文女士儿子陈先生回忆:“母亲说他‘可怜’,想给他一个家。”
然而,这段关系很快露出獠牙。吴某升辞去工作,靠文女士的教师工资生活,稍有不顺便拳脚相加。2015年,陈先生发现母亲手臂淤青,才得知吴某升曾因琐事施暴。“我劝她分手,但她总说‘年纪大了,凑合过吧’。”
2. 失踪48小时的致命轨迹2024年8月12日,文女士带着香烛前往寺庙祈福后失踪。监控显示,她乘坐三轮车至桥头,随后被吴某升骑摩托载入麒麟山。16分钟后,吴某升独自出山,面对家属询问时冷笑:“跟人跑了吧?”
陈先生报警后,警方在吴某升的摩托上检出血迹,并在山林深处发现文女士遗体——后脑遭斧头重击,随身衣物被销毁。法医报告显示,致命伤形成于激烈抵抗中。
被撕碎的“家事”谎言文女士的遭遇戳破多个社会迷思:
“老年人恋爱更纯粹”→ 吴某升长期软饭硬吃,将伴侣视为私有财产;
“家暴只有零次和无数次”→ 文女士隐忍11年,最终付出生命代价;
“性暴力是年轻人专利”→ 中老年群体性犯罪率近年攀升20%(据2023年司法数据)。
那些被忽视的“黄昏暴力”1. 数据背后的沉默群体
我国60岁以上同居伴侣中,35%曾遭遇肢体/精神暴力(中国老龄协会2024年调研);中老年家暴报案率不足10%,多数人认为“丢人现眼”(某公益组织访谈数据);性暴力报案率趋近于零,受害者常被污名化为“老不正经”。
2.暴力的代际传递吴某升的前妻因家暴离婚,文女士却误信“他会改”。心理学专家指出:“暴力模式具有成瘾性,施暴者往往通过更换受害者延续行为。”
l被“以爱之名”绑架的司法尽管《反家暴法》已实施8年,但“同居关系”仍面临认定难题。文女士案中,吴某升未被列为“共同生活人”,导致文女士生前无法申请人身保护令。
l消失的“求救信号”邻居回忆,曾听见文女士家中传出哭喊,但“以为是夫妻吵架”。社区网格员坦言:“中老年人报案家暴,我们常劝‘宁拆十座庙不毁一桩婚’。”
1. 法律必须回答的三个问题
l同居关系是否应纳入家暴法范畴?
l精神鉴定能否揭示“隐性反社会人格”?
l“激情杀人”辩护是否成为恶徒免死金牌?
2. 每个人都是最后一道防线
l识别危险信号:控制经济、隔离社交、情绪极端波动;
l打破沉默螺旋:社区应建立中老年人庇护所,设置“夕阳红反暴热线”;
l重构社会认知:央视《夕阳红》节目已开设反家暴专栏,建议扩大普法覆盖面。
她不只是个母亲,更是千万女性的镜子文女士的教案至今摆在办公桌上,最后一页写着:“要教会孩子们保护自己。”可这位教会无数学生自卫的老师,却未能挣脱暴力的绞索。
此案将于本月开庭,陈先生坚持“死刑立即执行”诉求。但比审判更重要的,是记住这场血色悲剧的每个细节——因为暴力从不因年龄而仁慈,正义也不能总以生命为代价觉醒。
#你支持将同居暴力纳入反家暴法吗?##如果是你的亲人遭遇家暴,你会如何干预?#(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观点,每一条留言都将成为推动法治进步的微光)
此案撕开了中老年情感市场的暗疮:当相亲角忙着计算退休金和房产时,却无人教授识别危险伴侣的技能。文女士用生命警示我们:反对暴力,从来与年龄无关;追求安全,永远不该觉得羞耻。
烟花易冷
凶手抓到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