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申报案例|绒花绒球制作技艺

绒花绒球制作技艺源自中国,历史悠久。古籍记载,绒制工艺品可追溯至晋代或南北朝时期,如《荆楚岁时记》《魏书》中描述了当时人们佩戴假花习俗,晋代顾恺之《女史箴图》中仕女头上簪的假花便是早期雏形。

唐代,绒花得到显著发展,因其制作精美、寓意吉祥成为贡品进入宫廷,唐中宗李显立春时赏赐群臣绒花以示恩宠,武则天时期更是被列为皇室贡品。宋代以后,该技艺在民间广泛传播,成为日常装饰品。随着湖南花鼓戏、黄梅戏等地方戏曲兴起,绒花绒球作为舞台装饰被大量使用,演员佩戴既增加舞台美感,又展示高超水平。

明清时期是鼎盛阶段。《旧都文物略》记载那时旗汉妇女戴花成风习,绒花最受欢迎。

绒花又称 “宫花”“喜花”,寓意荣华富贵,秉承唐代宫廷华美艺术发展至今。后改良增添戏曲元素,承载百余年历史风华与荣华富贵象征,以多种形式用于宫廷礼仪、民俗节庆及日常生活。清代尤为兴盛,节庆婚庆佩戴象征吉祥,故宫现藏清代皇后嫔妃所戴绒花,现如今作为被无数国内外品牌青睐的文化元素系列传承至今。

绒花绒球的制作需历经九道独具匠心的工序。首先是煮丝,生丝在 80 至 90 度的热水与食用碱的环抱中软化重生。接着将其放入染料中浸染,每一缕丝线都倾注着传承人的精心调配与精湛手艺。随后进行分丝、梳绒,细腻的手法把蚕丝梳理得光泽平整,毫无杂质。栓绒、剪绒之时,铜丝来回穿梭,作品开始初现雏形。而到了搓绒环节,双手操作使得绒条紧致圆润,仿佛焕发新生一般。这些工序不仅是技艺的传承,更是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创新。

它以其深厚的历史底蕴、精湛的制作工艺和美好的寓意,在现代时尚与传统文化的融合中绽放出耀眼的光彩。无论是在国际时尚舞台上,还是在国内的文化创意领域,绒花绒球都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吸引力,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中国与世界的文化桥梁。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