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希濂晚年回忆:若当时让30万国军撤到缅甸,那么后果真的很严重

玲珑历史放映厅 2024-10-15 14:50:46

前言

1946年,老蒋的行动展开,随着双十协定被撕毁,国民党的大规模进攻也便开始。

最初国民党确实占据一定优势,不论兵力还是装备都要比解放军好出很多。可是到了解放战争后期,国民党节节败退,只能在西南地区稍作休整,而后迎接的却是我军部队的解放行动。

为此老蒋想好了自己的退路,他麾下的将领亦是如此。这时宋希濂和胡宗南还想出了一个当时在他们看来非常不错的计划,那就是退往滇缅地区,可直到此事上报老蒋,他非但没同意,甚至还大发雷霆。

此事只能作罢,而直到宋希濂晚年回忆,也很庆幸此事没有执行。那么如果执行,将会是怎样的后果呢?

一、不错的计划

一直到渡江战役,国民党部队都在吃败仗。此前占据优势的兵力和装备似乎都发挥不出作用来,甚至几百万大军此时也不过只有几十万残军罢了。

虽说还都是老蒋的嫡系部队,但这又管什么用呢,最后也只得不是解放军的对手。

在西南地区,他们无疑是苟延残喘,而下一步应该如何行动,才是他们最应该考虑的。当然必须得往好的、有利的方面想,这不宋希濂就来主意了。

首先是在1948年,宋希濂和胡宗南这两位老蒋的亲信聚在一起,需要他们拿主意的必然是解决当前与解放军决战的难题,毕竟他们能调动的只有残军部队,士气都没有恢复过来,想要反败为胜恐怕难上加难。

而且他们的正规军都败了,这点兵力还是他们看不上的队伍,胜利的可能性只能说渺茫。

如此宋希濂想出将能够调动的三十万正规军转移到滇缅地区,当然还是得在解放军二野和四野尚未形成包围之前。

当时情况,宋希濂这么想来确实不错。毕竟可用的兵力后撤确实能一定程度上保存实力,而且在云南坐镇的是卢汉,他们转移到那里,也能控制住他,以防起义的可能出现。

最重要的是这还不是他们最后的后路,如果出现意外,甚至说战况依旧不利,他们还有后路,那就是去到缅甸地区,这样又能缓解国民党的难题,而且此地的地理位置不错,还能有机会继续寻求美军的支援。

如此不论是宋希濂还是胡宗南可能都小激动了一会,不过此事只有他们俩做主还不行,毕竟国民党还是老蒋说的算。

所以此事上报给老蒋,接下来就等着他一声令下了。

1949年,老蒋恐怕早已急的不行,当两人信誓旦旦的将此计划讲给老蒋后,老蒋却非常生气,甚至将他这两位嫡系将领好一通说,就是宋希濂和胡宗南都没有反应过来。

不过正值用人之际,老蒋也得多少控制住,不能把局面弄得太难看,所以多少挽回了些。可老蒋为何反应这么大呢?

首先老蒋是个要面子的人,要他的部队转移到西南边陲,无异于打他的脸,就是在国际社会上的声望也将受到巨大的影响,所以老蒋必不会这么做。

再者老蒋在解放战争中就没赢过几次,怎么着还憋着一口气呢,所以他想要的当然是反败为胜,甚至一定要与解放军决一死战不可。如此也就注定宋希濂的这一计划不可能施行。

最后迎接他们的只得是逃的逃,俘的俘。当然老蒋肯定是顺利的逃往了台湾,而胡宗南一看情况不对,就开始逃了,最后辗转反侧之下也逃往了台湾。

只有宋希濂终是没有逃过被俘的命运,不过被俘何尝不是一件好事呢。

二、宋希濂

宋希濂可是老蒋的得力干将,从小的生活就和众人不同,因为他不是出身农家,而是在一个殷实的环境下长大,所以他才能够一步步进入军校读书。

如此从私塾开始,家人就对宋希濂有着很大的期待,而他也算是不负众望,毕竟在国民党他的地位也不低。

早在中学的时候,是宋希濂思想的转折点。周围革命思想热烈,宋希濂不乏也想成为有先进思想的青年,所以也想着救亡图存的他选择报考军校。

不可否认宋希濂当时成绩的优异,甚至还有一定实践经验,最终他也就如愿考入黄埔军校。

如此在其中宋希濂经过了专业的军事学习,随着知识和经验逐步增长,宋希濂也便成为这一方面的专业人才,受人看重只能说不过是时间的问题。

最后宋希濂选择加入国民党部队,而他看好的似乎是充足的作战装备,当然还有美方的支持等。这么看来,国民党的胜算确实是要比我军部队大很多,但最后的结果谁又能说得清呢。

幸运的是,宋希濂确实是佼佼者,也得老蒋的器重,终是在一场又一场战斗中打出了自己的威风。

就如在抗日战争中,宋希濂的态度就要和消极抗战的老蒋大不相同,他多次去到抗日前线,而且还是主动请缨。

他的本事没得说,在前线可谓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多次指挥部队作战,最后也就做出一定贡献,更让人看到了他的救国决心。

尽管在解放战争中他被我军俘虏,并进入功德林改造,但宋希濂可以说是相对积极的战犯,因为在1959年他就作为我国第一批战犯被释放。

当时的他是激动的,他没有想到自己会有这么一天,更没有想到我党如此宽大,而且我们的陈赓大将还专门去接了他,可见对他的重视。

直到晚年,再度回首,宋希濂多有惋惜。而当初他的“滇缅计划”如若执行,恐怕对于解放军来说将是不小的麻烦。不过最后的结果还算是不错,而历史也终究不是假设。

三、和平解放

1949年,国民党已然岌岌可危,国民党将领不过也开始设想自己的后路,特别是在新中国宣告成立后,各地的起义行动也接踵而至。

首先是卢汉和刘文辉通电起义,而后我军行动迅速,终是将在成都的国民党精锐部队的外逃道路封锁。

如此情况,老蒋竟还想着死守,可是随着郭汝槐起义,宜宾也得以和平解放。

最后老蒋没得选,只能灰溜溜的逃往台湾。既然老蒋都逃了,他的其他部队又有什么威胁可言呢,甚至胡宗南也逃离了成都,想死守的目的没达成,终是被解放军部队和平解放。

结语

老蒋的这场失败是注定的,势如破竹的解放军部队终将赢得最后的胜利。

还有宋希濂确实是一位得力干将,虽然被我军俘虏,但却很大程度上认识到了我党的好,更在晚年庆幸此前自己的目的没有达成。

0 阅读:0
玲珑历史放映厅

玲珑历史放映厅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