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日初升(油画) 120×137.5厘米 1960年 潘世勋
青纱帐里游击队员逞英豪(油画) 244×444厘米 1977年 韦启美
近日,“探索与回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术研究展”正在位于中央美术学院五号楼的旋转楼梯展厅展出。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空间中,300余幅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创作的油画作品,吸引了全国艺术界的目光。由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主办的“新时代中国油画的学院建构与历史使命”研讨会同期举办,来自全国各美术学院的油画界专家和学者,围绕油画教学体系的建构以及中国油画的发展进行了深入交流。
构建本土油画教学体系
油画在中国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近代。1918年,在“新文化运动”的浪潮下,由蔡元培先生倡导成立国立北京美术学校,设立“西画科”。1938年,林风眠在杭州创办了第一所大学制国立艺术院校,成为中国油画教育的开端。
伴随着新中国的诞生和新中国美术教育的展开,在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精神的指引下,“以人民为中心”“人民需要什么,我们就表现什么”成为新中国美术建设的核心要求。一大批重要的革命历史主题和社会现实主题,亟待用绘画的方式进行表现。而油画以其特有的艺术语言优势,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成为新中国主题性美术创作的中坚力量,创作出了一大批新中国美术史上的经典作品。
“探索与回望: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学术研究展”分为四个板块,其中第一个板块以“建构与赓续”为关键词,展示了新中国美术史的印记,体现了油画系作为重要艺术机构的角色。通过回顾前辈的作品,观众不仅能感受到油画系的学脉传承,更能从中窥见中国现代艺术的发展历程。
建院之初,中央美术学院就重视运用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反映革命建设。“红五月创作竞赛”“新年画创作”等活动,使“革命现实主义的创作方法第一次比较具体的深入人心”,同时也要求师生必须走出校门,接触真实的社会生活。在油画系的教学中,无论何种风格和研究方向,都始终坚持以现实主义为核心,要求学生积极投身时代生活,在社会大课堂中观察思考,完善认知,锤炼心性。在回顾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历史时,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丁一林表示:“老一辈艺术家和教育家们尊重艺术的教育规律,教书育人,言传身教,构建出了我国本土美术特色的教学体系。一代代美院人坚持在生活中锤炼思想,坚持艺术理想和责任担当,这些不仅仅是艺术,也是我们对待艺术、对待生活的榜样。”
以工作室为圆心创新教学模式
工作室制教学,是各大美术学院较为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美院的油画工作室教学也呈现了不同的特点,特别是和学院的其他教学制度相结合,取得了一加一大于二的效果。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石煜梳理了油画系的历史沿革和学脉传承,并指出工作室的建制与发展是油画在与中国社会相结合的发展脉络中应运而生的。他详细阐述了在本科教学中,六个工作室各自的重点与特色,结合学生课堂作业,强调通过教学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在传承深厚艺术底蕴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在保持优良传统的同时继续前行,是新一代油画系教师面临的艰巨课题。从老一辈艺术家到当今的青年教师,油画系的每一代人都肩负着传承与发扬的责任。这既是对历史的回应,也是对未来的期许。”石煜说。
从2015年起,中国美术学院把培养目标按照现在的学科建设确定下来,主要还是坚持“绘画东方学”的思想引领,以“技艺与方法——大绘画时代的绘画方法论的思考与重建”作为核心研究方向,培养绘画艺术专业人才。“教学结构主要是把工作室、实验室、研究所、工作坊、美术馆“五位一体”进行互动,它建立在中国美术学院的教学逻辑上,总体而言就是一流学科依托于一流专业,一流专业依托于一流课程,一流课程依托于一流的思想与方法。”中国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邬大勇说。
四川美术学院造型艺术学院副院长熊莉钧介绍,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分为具象油画工作室、绘画语言工作室和综合视觉工作室三个油画室。“本科采用的是基础教学和工作室教学相结合的方式。从具象再到绘画语言再到综合视觉,我们希望它像是一个同心圆,由油画一种媒介扩大到绘画的概念。”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绘画系油画教研室主任顾黎明认为,油画是文化的观看方式。他介绍,清华美院油画专业的教学特色与改革强调以创作带动教学,注重绘画中的观念与文化。
中央民族大学美术学院油画系教师姚瑶介绍,该系重视民族美术教育,教学强调民族特色。创作与科研坚持坚守传统、立足当下、寻求创新,旨在构建中国特色民族美术教育体系,培养实践能力强、专业知识扎实、职业素养优良的高端美术人才,为民族团结和文化教育事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
以写生为基带动油画创作
改革开放以来,各个美术学院油画系在强调基础教学的同时,重视油画艺术传统的吸收和引进,重视现代艺术观念的研究和思考,重视绘画视觉活动的过程性研究,特别重视以写生为基本点的基础教学形式。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各院也以写生为基础,生发出了不同的教学方法。
中国人民大学艺术学院院长张淳介绍,为了更加适应学生的学习能力,该校艺术学院油画专业教学做出了四方面的教学改革。“第一,我们秉持为人民而艺术的办学理念,将写生课程与思政教育有机融合;第二,突破了传统写生课程的界限,搭建一条从直观到本质的学术研究探索之路;第三,有效地解决创作方法论的问题,把创作与写生有机地衔接;第四,明确办学特色及学术研究的方向,打造一个学术品牌。”
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开设了大素描临摹课程,促进了从写生到创作主导的教学转变,打通了基础造型与创作的界限,引导学生关注点线面空间等本质。“未来,油画系将向更加多元化、互动化的方向前进。进一步推动油画专业跨学科合作与学科整合,尤其是在数字化与人工智能等新兴技术影响下,油画教育的未来不管是材料或者是技术观念上,都会朝着更加多元和互动的方向前进。我们也将积极拥抱新技术,推动教学模式转型,突破当前局限,迈向更加开放和创新的未来。”上海美术学院油画系执行副主任潘文艳说。
中央美术学院油画系副主任刘商英也表示,油画学科的发展建设是多维度考量的问题。在信息爆炸的时代,美术学院如何进行学科建设以及油画的传承与发展是复杂且需要深思的问题。刘商英认为,写生课程能够让学生在现场发现真实,通过原始身体机能的提炼表达,培养学生独特的观察视角与思考能力。
锚定人才需求改革教学形式
面对纷繁多变的世界,如何建设富有活力和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人才高地?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油画艺术人才以适应时代之变?这既是时代之问,也是美院人才培养路径之问。
广州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郭祖昌详细介绍了该院“大通识”教学改革,并着重阐述了其中的“造物与创格”课程。该课程旨在探索一体化的教学模式,将艺术生产中所涉及的知识、实践、展示、传播各环节整合起来,让学生能够具体体验创造的完整性。“大通识教学改革致力于支撑湾区艺术创新系统,构建湾区特色人才培养体系。我们坚持以学员成长为中心,增强其文化与专业素养,启发实践,强调思想、观念、方法、实践的培养路径,赋能学员成长,强调抓两头、凑中间、强实践、重展示的培养策略,注重创新和创意的复合型人才培养。”
“本科应该是通向社会所需要的实用型、实践型的人才,硕士阶段就要在此基础上,进入专门性研究、开启创新性研究,然后他们才能从中发现问题,做到有引领性的学术性的核心培养。”熊莉钧介绍,四川美术学院造型学院油画系持续探索媒介与艺术创作的关系,将教学与产出融入大绘画范畴,倡导以创作带动教学,建立差异化教学体系,并搭建多个教学平台,以激励制度保障艺术生产与循环。
西安美术学院近70年来秉承对学院造型艺术的传承,将油画本体语言的教学放在首位,依托四位一体教创融合的培养方法,并且以此为基础逐渐搭建起油画系厚基础、重多元,以油画本体语言为核心的本硕博一体化的教学框架。“总体来说,我们还是希望将本硕博三个阶段凝练成在油画本体语言的基础上,有递进性、连续性、由低入高、由宽渐精的培养模式,我们的目标就是培养出真正优秀的油画艺术家。”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主任杨洋说。
“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中有这样一条,要培养服务国家社会人民、服务地方经济发展,勇于创新、技艺精湛、理论素养高且具有国际视野的绘画人才。但很多的学生对社会的认知、艺术现状的认知、艺术生态的认知是缺乏的。”意识到这点,湖北美术学院启动了“A3艺术计划”。A3计划包括纵向的美术史教育改革和横向的艺术现场介入,通过举办校外展览等方式,培养学生的策展、组织能力。“A3艺术计划,简单来说就是在艺术的教育现场和艺术的社会现场、艺术现场之间搭建桥梁,提供给学生更多的走向社会、走向艺术现场的路径。”湖北美术学院绘画学院院长徐文涛介绍。
责编:武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