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首老歌,叫《有谁共鸣》。
“风也清,晚空中我问句星,夜阑静,问有谁共鸣。”
歌词很清新,也让我们看到一个现实——找一个聊得来的人,不容易,也令人向往。
现实生活中,我们习惯把三观一致,作为择偶、交友的条件,殊不知,“善待他人”也符合这样的逻辑。
“勿以善小而不为”,从古至今,我们都学习了善待一切的观念,但是那些三观不合的人,不要持续性帮忙,否则会伤害到彼此。
01
《周礼》里有这样的记载:宫廷外,种了三棵槐树,九棵棘树。
大臣们常常在树下,商议大事,为天下苍生谋福祉。久而久之,人们用“槐棘”来指代“三公九卿”。
槐树和人的功名、境界联系在一起,寓意着吉祥美好,让无数的人向往。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有人提出了这样的观点:槐,木旁有鬼,木中有鬼。
似乎,阴森森的树林里,如有什么响动,就会让人不安,联想到鬼魅的事情来。
在屋前屋后,也不能种槐树,恐怕招来灾祸。《夷坚志》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生病的人,身体非常虚弱,家里也缺少医药。他不知道如何是好。
忽然,他听到了敲门的声音,“笃笃笃”。
从门缝里一看,是一个陌生人。
陌生人说:“我是槐树神,特意来给你送药。”
生病的人始终没有开门,还拒绝了药物。他认为,这是鬼魅作怪,要是接受了帮助,人生就灾祸不断了。
以上叙述的两件事,都针对“槐树”,但是结局却截然相反。
三观一致的人在一起,坐在槐树下,都很开心,并且能够把工作和生活,联系到“树”,赋予槐树美好的故事。体现了天下人,都要互相帮助的道理。
三观不一致的人,你遇到了,并且认为他需要帮助,但是他却摆出各种不理解,还认为你的害人。
俗话说:“做人,最怕好心办坏事。”
当一个人主动做好事,却得不到理解和认同之后,就是透支了自己的善意;如果一群人做了好事,却被对方反咬一口,那就是透支了社会的善良。帮助三观不一致的人,其害处有多大,就非常明白了。
能够一直互帮互助的人,多半是三观相似的人,大家有共同的目标,有坚定的意志,并且彼此会认可对方的善良,弘扬社会正能量。
02
遇到三观不合的人,帮忙可以,但一定要把握分寸,认清情况,别持续性帮忙。
其一,很多事是靠自己的,别人爱莫能助。
有句话说得好:“人不是喊醒的,是痛醒的。”
总有一些苦头,需要自己去品尝,然后觉醒。你的帮助,也许是干扰了他,也没有什么价值。
三五个朋友相约穿越荒漠,一路上说说笑笑。
其中,有一个男人,看到地上的玉石,就捡起来。他的口袋里,玉石越来越多,因而走路的步伐,显得特别沉重。
朋友们说:“丢掉玉石吧。以慢吞吞的速度,天黑也走不过荒漠。”
男人说:“把玉石带出去,我就发财了。你们不要阻拦我。你们是嫉妒我的财富吧?”
眼看,天色越来越晚了,大家抛下男人,迅速走出荒漠。而男人,却拖着沉重的脚步,然后惧怕生命的消逝,不得不丢掉玉石,逃出荒漠。
有太多的痛,需要自己去感受,你帮他感受了,就会让他减少成长的机会。他从来不会有“痛苦带来重生”的观念。
如果有人不认同你的善意,那就收起你的善意,让其“经历苦难”。
其二,值得帮忙的人,顺势而起;不值得帮助的人,坐地不起。
待人要真诚,要宽容。但是有的人,你宽容他,他就会有恃无恐。善良,到了他的身上,就变成了“利用”,观念的不一致,就非常明显了。
关于老人跌倒之后,扶不扶的问题,引发了很多人的思考。
2022年11月30日下午,上海市民毕坤经过浦东云山路,看到一位倒地的老人。因为天气寒冷,老人挣扎着,却站不起来。
他走近老人,并且拦住一个路人,要求路人拍摄救人的过程,避免被讹诈。
之后,老人被扶起,坐下来休息了一会,联系到了家人。
毕坤的做法,表面上不够厚道,但是值得我们学习。欣慰的是,老人也没有讹诈他,还表示了感谢。
善良要带着锋芒,要在保护自己的前提下进行,在此体现得淋漓尽致。
对于善意,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观点,你要坚持自己的观点,更要懂得保护自己。最重要的是,帮别人一次两次可以,但是不要帮一辈子,避免被对方赖上自己。
03
如果你很善良,遇到三观不合的人,请学会正确的帮忙方式。
首先,看清情况,去帮助真正需要帮助的人,而不是爱心泛滥。
然后,嫌弃你帮忙的人,不懂感恩的人,就不要去理会了。你不去打扰他,任由其遭受困难,反而是最好的选择。你把观念强加给他,就是为难他,或者会引发更多的矛盾,谁都会遭罪。
最后,如果不是十万火急的事情,帮忙之前,要进行沟通。无法沟通的人,就不要帮忙了。正所谓,亲兄弟,明算账。谁都不要留下糊涂账。
古人说:“道不同不相为谋。”把这句话延伸一下,就是“道不同,多帮无益”。
松树在一起,会有松涛;滴水在一起,汇聚成河;好人在一起,光芒万丈。
愿你我,加入好人圈,遇到好心人,多帮同路人。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