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念过去,不惧未来。
理念是对的,但真的遇到事时,还是会有点慌了神。
昨天我读完孩子写的情绪日记,有点慌和小焦虑。原本我以为数学没考好只是某个知识点卡了,疏通了就行。
但从孩子的日记中读出了更多问题,原来“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情绪的负循环在上学期已经开始了。
虽然孩子经过我的疏导,这段睡眠问题已经好了很多,也不太慌了,但遇到挫折时还会深深的自我怀疑,也会出现自我对抗,很多情绪被隐藏起来了。
比如说,前几天睡眠不好时,上课就会跑神,跑完神作业就写得很慢,很多卡壳的地方,因为没有心劲,课下也不想去搞明白不会的题。
于是,过一天算一天,不会的就不会,能写的就写写,实在不想写了就不写了。
总是感觉心烦,感觉无趣,感觉规则太多,感觉自己没有时间,身体很累,心也很累,很想回家,不想呆在学校里。
之所以没有回家,是因为怕自己的任性会让妈妈伤心,自己是个乖孩子,不能那么不负责任冲动做决定。
我的眼泪哗哗往下掉,瞬间好难过。原来我的孩子经历了这么多的矛盾挣扎,而我却丝毫都不知道,原来他早就陷入内耗和纠结中在自我平衡着。
以现在孩子内心的对白来看,孩子的内耗情绪至少持续了三四个月了,只是他自己毫无知觉,而我又过于乐观,觉得孩子的情绪已经恢复很好了。
此刻,我很后悔自己的过度乐观,让孩子承受了太多他说不出的苦,结下了他自己解不开的结。
不过庆幸的是,在孩子出现睡眠障碍时,我就及时介入了,起码没有让事情更坏,但恢复需要时间,情绪还会反复。
尤其是在挫败感和遇到困难时,会重新回到负情绪的漩涡。
虽然我清晰孩子的问题出在哪,但我也很发愁孩子的信心通过什么契机才能回归?或者说原本就是个不很自信的小孩,在受到接二连三的不顺时,很难再信任自己。
这件事到现在,我要负主要责任,上学期孩子给我说过几次自己很烦躁,学习不在状态,我搪塞了过去,表示上了高中,我就不干预了,我相信他自己可以搞定。
怪我过度乐观,以为孩子吃得香,睡得着,又每天跑步,给我打电话时心情也不错,这么正能量,有自驱力的娃我为什么要去管呢?
人一乐观,就容易犯错。我也不逃不过,我能很清晰看到别人的问题,却看不清自己的固执和偏执。
情绪疏导是我的擅长领域,可是我却没有发现孩子的情绪异常,白白让孩子受了这么久的苦,想想真是心痛啊。
“我以为”这个玩意真是太坑了,认知局限,思维狭隘,还不肯虚心请教,急着发表自己的意见,总以为自己是对的,自己是专业的。
这两天,我也有点挫败感,我以为自己是人间清醒,一直做着对的事情,却不曾发现冰山下还有一个看不见的世界。
这大概是经历和阅历的匮乏,也可能是对孩子没有做出客观的评估,而过于刻板。
感受,真是个如人饮水,冷暖自知的过程。就像我一直说:你叫不醒一个装睡的人。
而我自己何尝不是那个“不痛不醒”的人呢?因为痛到是我娃,不是我,却让我更痛。
我一直说要看见孩子,看见情绪,不要只看冰山一角。未知全貌,不予置评。
可是,我没有真正看见孩子,我看见的只是自己肉眼所见和感觉。
感觉不等于事实,主观不等于客观。这是我的认知短板,要修正。
我一直觉得不要被外界影响,要尊重自己的内心,尊重自己的感受,要因人而异,不能一概而论。
我一直想放手,让孩子找到自己的节奏,在自己的节奏中正循环。
可是,我没有反思自己,也会犯错,也会被“虚假繁荣“冲昏头脑,也会以为一切都很好,却忽略潜在的风险和已经出现的弊端。
好在,坏事件都是在提醒我要改变,不能只是遵循自己的想法,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既要走路,也要停下来看路。
我在想,只走路不去深度复盘,是不是也是我一直以来的固定型思维?我是不是也在逃避着自己做不到的某些事情?
每一种事情的发生,都是必然,而不是偶然。或者说看似偶然的事件中,一定有着某种必然的关联。
虽然我还说不明白自己是卡在哪个节点了,但是我会持续复盘,持续跟进,持续优化自己。
未来,一定会有更多不确定性,我要做的就是保持情绪稳定,保持持续学习,停下来倾听,而不是急着去表达。
一个智慧的人,是不着急表达,多去观察和察觉,这点我太应该多学习了。
我只是个普通妈妈,也会犯错,也会做出很多不理智的选择,也会为自己的情绪而发飙。
但,谁也不是全能的,错了就及时改正,别让一个错误循环下去。
所谓成长,不就是一边犯错,一边改正嘛。这也是写作的初衷,也是决心要持续成长的决心。
做一个足够好的妈妈,做一个足够好的写作者,做一个足够好的领跑者。
不管前方怎样艰难险阻,都会迎难而上,稳住心态。为了我亲爱的娃,我愿意付出足够多的努力,陪他一起成为足够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