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子周少麟:唯一一个没被送出国的孩子,见证父亲最后一滴眼泪!

史在没有弦 2025-04-25 02:38:31

周信芳和周少麟

京剧的璀璨舞台上,有这样一位传奇人物——周信芳。他的名字如同那个年代的符号,与京剧紧密相连,闪耀着不朽的光芒。然而在他光鲜亮丽的形象背后,隐藏着一个几乎无人知晓的故事,这是一个关于情感深处的爱与失落,以及一个家族中不为人知的秘密。

周信芳每一次登台都带给观众无限的震撼,然而当剧院的聚光灯熄灭,他步入那个名为“家”的港湾时,才发现时间已经改变了一切。在文化大革命的洪流中,他的家庭遭受了无法弥补的损伤,而他的爱人,那位曾经与他同甘共苦的伴侣,已悄然离世,而这一切,周信芳竟然浑然不知。

1908年周信芳步入了京剧界的殿堂——喜连成科班。这里汇聚了无数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对刚入门的周信芳而言,这既是全新的舞台也是严峻的考验。在这片艺术的热土上,周信芳遇到了谭鑫培,京剧界的泰斗。

全家福

谭大师的艺术造诣和对表演的无限热情深深影响了周信芳,使他坚定了要在京剧艺术道路上不断精进的决心。拜师礼虽简单,但对周信芳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标志着他正式的艺术启蒙,更是他未来无限可能的开始。

另一位戏剧界巨擘梅兰芳也成为了周信芳的伙伴。尽管两人的表演风格迥异,但这并未妨碍他们建立起深厚的友谊。在紧张的排练和演出之余,两位艺术家经常交流表演技巧和戏剧理念,彼此的才华和热情在这些讨论中得到了进一步的激发。

周信芳对角色的扮演极其注重细节。每当他准备登台时,都会花费数小时来打造完美的舞台形象。他明白观众的印象来源于演员的表演技巧,更在于如何通过精心的妆容和服装来赋予角色生命。他精选的青衣和那由匠心独运的紫金冠,共同塑造了一个既高贵又神秘的舞台形象。

合照

每一次周信芳走上舞台,他都能迅速俘获所有观众的目光。然而更让他留存在人们心中的,是那独有的唱腔和深情的演绎。他的声音,苍凉而深沉,每一个音符都仿佛在讲述一个故事,每一句唱词都饱含深情。这样的表演呈现了一个角色,无论是在戏剧的高潮还是低谷,周信芳总能通过他的声音将观众带入一个情感的旅程,令人久久难以忘怀。

在1949年9月周信芳被邀请参加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重要会议——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此后他的事业和生活进入了多姿多彩的新阶段。他不仅担任了上海军管会文化局戏曲改进处处长等重要职务,还在全国范围内参加了无数的慰问演出,深受国家领导人的赞赏和接见。1955年文化部等机构为他与梅兰芳举办了京剧舞台生活50周年纪念活动,这是对他们在京剧艺术界地位的官方肯定。

在个人生活方面,周信芳也有着丰富多彩的故事。他年轻时与刘凤娇结婚,并有了三个孩子,更引人注目的是他与裘丽琳的爱情故事,这段情感经历几乎堪比电影剧本。裘丽琳出身显赫,父亲是上海滩知名的企业家,而外祖父则是来自苏格兰的上海海关官员。

1923年两人在一次京剧表演中相遇,擦出了爱情的火花。尽管周信芳当时已婚,但这并未阻碍他们坠入爱河并最终私奔,开启了一段跌宕起伏的共同生活。裘丽琳是周信芳的至爱,还是他的知己和坚实后盾,无论是在家庭还是事业上。

她放弃了原有的优渥生活,追随周信芳四处演出。在难以置信的困境中,裘丽琳展现了难以想象的坚韧和智慧,她总是随身携带珍贵的金银珠宝和一把小手枪,以备不时之需。这把手枪是保护两人安全的工具,也象征着她对爱情的坚定和勇气。尽管生活中遭遇了无数艰难险阻,包括家族的反对和经济的困境,裘丽琳始终与周信芳肩并肩。

到了1947年,随着形势的变化,裘丽琳着眼于孩子们的未来,开始送他们到国外留学,以确保他们接受更好的教育。这些远见确保了周家子女的优异成就和周家的持续传奇。即便在家庭重获裘家接纳后,裘丽琳也未放弃她的独立与时尚感,她在上海长乐路购置了一栋豪华的花园洋房,为全家提供了一个稳定而舒适的居住环境。

合照

周信芳与裘丽琳的故事是一段跨越战乱与和平,融合东西文化差异的爱情佳话。尽管裘丽琳在文化大革命中遭受了迫害,她的一生都在为周信芳和他们的家庭不懈努力。她的去世和周信芳的相继辞世,成为了他们情感历程的悲壮终章。1995年,两人终于合葬,他们的爱情故事和对京剧艺术的贡献,共同铭记在历史的长河中。

实际上周信芳有众多子女,其中周采蕴、周采芹、周采茨及周英华声名显赫,然而周信芳的长子周少麟的故事则较少为人所知。周少麟是周信芳的孩子中唯一继承父业,投身京剧艺术的人。他从小便跟随母亲观看周信芳的舞台表演,那种场面的魅力逐渐让他对京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在成长的过程中,周少麟结识了他的未婚妻黄敏祯,一个出身京剧世家的女子,她对京剧的热情与周少麟不相上下。黄敏祯的家中充满了京剧的元素,从小耳濡目染,这更加深了周少麟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并最终决定投身于此。

尽管周信芳本人深知行内艰辛,希望孩子们能有更多元的发展,对周少麟的戏剧梦想并不支持,甚至有所反对。这使得周少麟在初期不得不秘密地学习表演,默默地磨炼自己的技艺。他开始频繁参观马连良、梅兰芳等京剧大师的表演,吸取典范。

周少麟在剧场中扮演小角色,甚至在不需要表演时也会去做一些幕后的龙套工作,只为了锻炼演技和丰富舞台经验。他对每一个角色都全力以赴,即使是再小的角色也要求尽善尽美,逐渐在圈内小有名气。

最终周少麟的坚持和才华得到了周信芳的认可。老艺术家终于同意并开始亲自指导他,给他布置了严格的训练和表演任务。周信芳对周少麟说:“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就要认真对待,不依靠我的名气,凭自己的实力说话。”

周信芳与裘丽琳

周少麟在父亲的指导下迅速成长,成为了京剧界的新星。尽管面临许多挑战,他始终坚持自己的艺术追求,而周信芳则看着儿子逐渐成熟,内心既感欣慰又复杂。在文化大革命等动荡的年代,周少麟选择留在国内,陪伴在父母身边,尤其是在周信芳晚年,他是陪伴他最多的子女。周少麟继承了周信芳的艺术血统,更是在艰难时刻守护了家族和传统。

在艺术路上,周少麟逐步树立了自己的风格,他不仅继承了父亲的麒派艺术,更在周信芳的引导下学习了谭派戏。周信芳教导他,要演活一个角色,必须深入其内心世界,用京剧的各种表现手法来完美呈现角色的情感与性格。

随着时代的变迁,京剧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周少麟和他的父亲周信芳一同经历了文化大革命的风雨。周信芳被错判为“反动学术权威”,周少麟则因为不离不弃被定为“反革命”。尽管遭受了极大的苦难,周少麟从未后悔自己的选择,坚定地站在父亲一边。

合照

1975年,周信芳去世,留给周少麟巨大的艺术和情感遗产。周少麟在父亲逝后,承担起传承京剧艺术的责任,不仅继续演出,还着力于教育新一代。他的艺术生涯最终得到了戏剧界的认可,他成功地将京剧艺术推向了新的高度,成为了父亲的骄傲和京剧界的宝贵财富。

周少麟教授在多个讲座中曾经深入探讨过他父亲,京剧大师周信芳的表演理念。他提到,虽然麒派京剧着重于武戏的精湛表演,但周信芳尤其反感那种过分夸张的演技,常被行内人称作“洒狗血”。他强调,真正的艺术表演应该是有节制的,能够在关键处突出重点,而在普通的表演中则要保持简洁,这样的节奏感和控制才能真正吸引观众并传递戏剧的内涵。

周少麟曾说过,现代一些京剧演员在追求周信芳的表演风格时,常常会模仿其独特的沙哑嗓音,这其实是一种误解。麒派艺术的精髓在于其全面的艺术表达,包括唱、念、做、打的协调一致,而不仅是嗓音的质感。例如,周信芳的一位杰出弟子高百岁先生,他的嗓音并不沙哑,却能完美地展现麒派的艺术韵味。

此外周少麟也批评了当代一些京剧表演中的过度表演行为,如无端的“僵尸摔”或“吊毛”动作,这些并不符合剧情需要,反而显得突兀,影响了戏剧的整体感染力。

在对现代流行文化的讨论中,周少麟提到了郭德纲,尽管郭德纲的表演中有时会显得有些过于夸张,周少麟认为这可能是由于他不是职业京剧演员的缘故。郭德纲曾师从京剧艺术家赵麟童先生,虽然他的京剧表演可能不那么专业,但他对这门艺术的热爱和推广也是值得尊敬的。

周少麟的讲座中透露了对传统京剧艺术的深厚敬意及对现代演绎方式的关注。他希望通过自己的教育和表演活动,能更好地传承和发展麒派京剧,同时教育新一代演员在保留传统的基础上,创新表演艺术,使之更加丰富多彩且符合现代观众的审美。这种对艺术质量的坚持不仅是对父辈的致敬,也是对未来京剧发展的贡献。

0 阅读:26
史在没有弦

史在没有弦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