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中国的开国元勋群体中,毛主席有着其他元勋无法企及的崇高威望,他是唯一的领袖。尤其是开国将军群体中,他就像一个天上派下来拯救革命的救星一样。
这样的信仰,不会轻易改变,即便即将经历死亡,即便遭受再多的困难,也会带着肯定的语气评价、认可。这一切,只有经历过长征、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人才明白。
战争很现实,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能者上,庸者下。庸者领导的战争就是不行,只会带来死亡和悲剧。
黄永胜晚年在家,闲来无事,其子碰巧看到报纸上,正在报道原解放战争中被俘的国民党将领,原是战犯,如今改造结束被放,出席中央召开的大会。他将报纸递给父亲黄永胜看,说:“这几个都是你俘虏的吧?”
黄永胜看了眼,摇了摇头,说:“不全是我们四野俘虏的,但都是解放军俘虏的。”说完,他又自嘲地感慨了一句:“人家现在可都是座上宾,我成‘阶下囚’喽。”显然,他不满意这样“阶下囚”的现状,但是他将这一切都归咎于什么呢?
听到黄永胜这样说,他儿子以为父亲这是有什么不满和后悔,就说了一句:“爸爸,你当初要是国民党的上将,待遇应该不是这样,会好上很多吧。”
黄永胜闻言没有肯定,反而激动地立即反驳道:“你们这话讲得完全不对。”之后,黄永胜讲起参加革命前,家里是什么个情况。
“我就是个穷人家的放牛娃,饿一顿、饱一顿,一点文化没有,家里没钱,根本上不了黄埔军校。上不了黄埔军校,就不可能成蒋介石的嫡系。
要是我参加国民党军,再能打仗也当不上上将,更别谈什么兵团司令、军区司令、总参谋长了。你自己去数数、去看看,国民党军的将军里,有几个是没读过书的泥腿子?我要是没参加革命,没跟党走,现在顶多跟你叔叔一个样(黄永胜亲弟弟,在家务农数十年)。我这个上将,那是跟着毛泽东得来的。跟着毛泽东和党走,我没有走错。
我这一辈子,走在这样一条路上,不后悔!”
听到黄永胜的这番话,儿子肃然起敬,对那个革命年代的元勋和毛主席,有了更加深刻的了解。黄永胜一直都认为,党内最会打仗的人,就是毛主席,舍他其谁。
抗日战争开始,到解放战争和援朝战争,毛主席虽然没有再直接指挥过任何一场仗。但他高屋建瓴的战略,直接涉及到我们的整支军队。没有他的英明指挥,我们不可能发展的那么快,并那么早取得革命胜利。
若是毛主席来直接负责指挥一场战役,无论是淮海、辽沈,还是平津、渡江,那都是大材小用。毛主席指挥的,是整个战场,是所有战役——更何况还有很多大事政策要他制定和掌舵。在抗战之前,第一、二、三、四次反“围剿”的胜利,第五次反“围剿”的失败,以及长征途中有无毛主席领导的红军作战的战果,无一不在说明,毛主席的战术水平有多高超。
战争年代,能带领大家打胜仗,那就是当之无愧的领袖——更何况毛主席的政治能力又是那么得强悍。很多开国元勋,对毛主席唯命是从和五体投地,就是从这时候开始的。
黄永胜的人生悲剧,就在于跟错了人,但仔细说起来,又不是简单跟错人的原因。“九·一三”事发突然,就是黄永胜也没预料到,他一点准备都没有。事后想弥补,已经来不及了。
听闻“九·一三”的时候,黄永胜跟邱会作在一块,听到出逃的事,黄先是一愣,屋内出现死一般的寂静,过了好一会,他像是要吼出一次人生最大的声音:“他妈的,跑什么跑?”
这声撕心裂肺的吼叫,里面充满着各种意味,无奈、绝望、凄惨、不解、悲愤、发狂等等。
吼完,黄永胜跟邱会作相视一眼,过了一会,不知道谁先开始哭的,总之两个人抱在一起,嚎啕大哭。哭完,握了握手,都没开口说话,就这样告别了。
晚年出狱,儿子问起黄永胜,你最好的上级不是“101”吗?黄永胜沉默良久,最后吐出一句:“他跑什么跑嘛。”由此可见,他始终无法释怀,
黄永胜的悲剧,可以说是“九·一三”直接导致的。那真是黄泥巴掉裤裆。“九·一三”后,据邱会作所说,周总理给他们“四大金刚”打过“保票”。但黄永胜对这个保票完全不当回事,他说“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我在那个位置上,在劫难逃,不是检讨能过关的事”。
不得不说,黄永胜看得还是很透彻的。人一逃,他们这些关系密切的人,解释再多也没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