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的顺眼请点个关注~高频率更新中外历史故事,供君解闷~
后三国,是指北魏孝武帝西走长安,北魏分裂为东魏和西魏,加上南方的南梁,在魏蜀吴之后,天下再次呈现三个国家的三足鼎立之势。
要说后三国的城池攻防战,那最出名的就是“玉璧之战”,韦孝宽顶住了西魏大军千奇百样对城池的猛攻,让高欢抑郁而终。
但要说后三国的塔防大师,还有一个人的能力与韦孝宽不相上下,甚至还隐隐超过了名气更大的韦孝宽,他就是王思政。
跟东西魏的六镇兵不同,王思政出身名门,他是太原王家的子弟,祖上是汉末名臣王允。王思政生的容貌魁伟,少年时期就展露出了才能,在家族的推举下,他得了个员外散骑侍郎的官衔。
万俟丑奴在关中作乱,北魏宗室元颢出兵征讨,听说了王思政的名声,便将王思政纳入麾下,军中的谋划,元颢都会跟王思政商讨。元颢对王思政极为欣赏,时不时的对别人夸耀,说自己有个卓越的手下。
这话被另外一名宗室元修听说,便在元颢回朝后,将王思政挖到自己手下,给了很高的待遇。
532年,高欢覆灭了尔朱荣家族,拥立元修为新皇帝,是为北魏孝武帝,王思政也参与了拥立之事,被封为祁县侯。
值得一提的是,王思政上一位“老板”元颢,后来投奔南梁,在陈庆之的帮助下,一度杀回洛阳,做了几个月的天子。
元修性格刚直,不愿意做高欢的傀儡,就盘算着与高欢政权,而他手下能用的人没几个,王思政是其中的翘楚,元修就不断地提拔王思政,到534年,王思政已经是中军大将军、大都督,统领宿卫军。
只是王思政不认为他们这一方的实力,能够与高欢对拼,便对元修说:“高欢的心思天下人皆知,洛阳四面受敌,不是建功立业的地方,关中地势险要,且兵强马壮,夏州刺史宇文泰也愿意为朝廷效力,不如前往关中,依靠那里的资源和根基,用一两年训练兵马,何愁不能覆灭高欢,重回此地。”
元修认为王思政说的有道理,便纠集了还忠心自己的大批朝臣,从洛阳一路向西狂奔。
高欢听说后,连忙让高敖曹率兵追杀,可惜元修腿脚灵便,提前一步过了潼关。宇文泰平白得到了北魏的法统,欣喜不已,亲自迎接元修到长安入住宫殿,而王思政以劝说元修西奔,以及沟通宇文泰的功劳,晋爵为太原郡公。
不过,宇文泰也不是什么善男信女,他同样希望元修老老实实做个傀儡,元修刚出狼窝又入虎口,心中的愤懑可想而知,与宇文泰的矛盾迅速激化。宇文泰手段比高欢更加干脆酷烈,元修入关中不到半年,宇文泰就将他弑杀,另立新君。
在宇文泰和元修的争斗中,那些追随元修的大臣,并没有什么明显的表现,元修死后,如录尚书事长孙稚和武卫将军独孤信等人为代表的大臣们,依然在西魏为官。
王思政的官职同样没啥变化,他开始的时候,觉得自己不是宇文泰旧部,常常为此忧虑。朝廷很快对他有了安排,任命他为骠骑将军,跟随独孤信,攻破了洛阳,然后二人就镇守当地。
538年,东西魏爆发河桥之战,王思政在作战中挥舞长槊杀入敌阵,接连击杀多名敌兵。只是西魏落败,王思政没有跟上大军溃逃的脚步,深陷敌阵,身边的士兵全部战死,他也受了重伤倒在战场上,多亏王思政经验丰富,没有穿什么鲜亮的铠甲,东魏士兵以为他就是个小兵,打扫战场的时候将他忽略了过去。
直到夜里,王思政的部将才在偷摸回到战场,找到了刚刚苏醒的王思政,将他带回西魏营地。
依靠这一战的殊死拼杀,王思政得到了宇文泰和关陇集团的认同,他被任命为侍中、东道行台,前往弘农镇守。
抵达弘农后,王思政在周围转了一圈,认为现在山西稷山西南的玉璧地势极佳,便亲自规划,营建了一座玉璧城。所以说,让韦孝宽成名的玉璧城防御体系,其实是王思政一手搭建而成。
玉璧城刚修好就派上了用场,542年,高欢提兵十余万直指关中。东魏的大军走着走着,发现原本熟悉的路途中间,突兀出现了一座雄城,高欢立即下令攻打玉璧城。
当时城中只有数千名士兵,双方众寡悬殊,但王思政调度得当,数次让东魏军队无功而返。高欢亲自写信招降,被王思政断然拒绝后,勃然大怒,亲自指挥攻城。王思政在这一战中,展示出了他卓越的守城能力,硬是顶着强悍的东魏大军,保住了玉璧城。高欢无可奈何,只好下令撤兵。
战后王思政因功晋升为骠骑大将军,西魏要调遣王思政去其他地方,要他举荐替代者,王思政便向宇文泰推荐了韦孝宽。
玉璧城防御体系是王思政所建,守城大将韦孝宽是王思政推荐,所以后来韦精彩绝伦的玉璧之战,王思政的功劳也能占据不少。
又一次调任弘农时,正值西魏邙山之战遭遇大败,宇文泰好容易组建起来的军队损失惨重,关中之外的各个区域人心动荡,弘农之前的将领几乎带走了所有的部队,也没有安排后续的守城事务,而东魏携带大胜之势的军队眼瞅着就要杀到弘农城下,城中人心惶惶,不乏有人建议直接投降东魏。
面对如此危局,王思政下令大开城门,自己解开铠甲躺下睡觉。见堂堂郡公都如此,弘农的人心得以稍稍的安定下来。
很快,东魏大将刘丰领兵近万人迫近弘农,他看着城门洞开,似乎全无防备,认为一定是王思政设下了什么阴谋诡计,一时间不敢下令攻城。刘丰带兵绕着城池转了几圈,看不出埋伏,也猜不到王思政的计策,只好灰溜溜的撤兵。
这是真实历史上的“空城计”,王思政不费一兵一卒,退了东魏近万兵马。之后,王思政修建城墙,积蓄粮草,将弘农打造为西魏对外的坚固防线。
546年,王思政加封特进、检校左仆射、河南道行台、都督、荆州刺史。
547年,东魏大将侯景在河南造反,向西魏和南梁求援。西魏上下一方面认为侯景反复无常,人品不行,另一方面认为国力不足,便只是口头给了侯景一个官职,并不打算派兵真正的加以援救。
王思政却不认同西魏朝廷的决定,他认为时机难得,不能轻易放弃,在没有得到宇文泰同意的情况下,王思政将荆州上下的军队集结起来,合计万余人的兵马直入河南,在一片混乱的局面中,攻城拔寨,拿下了河南七个州的地盘。宇文泰加封王思政为河南大行台、大将军、太傅等官职,王思政坚决不肯接受,最后只接受了都督河南诸军事一职,次年又受封为大将军。
但西魏对王思政的支持也仅限于官职,没有派出军队进驻河南,王思政也没有办法,只是将颍川当成大军在河南的根据地,极力搜集粮草,打造工事。
在王思政和宇文泰求援扯皮的过程中,东魏新一届的权臣高澄以宗室高岳、大将慕容绍宗为主将,于547年先是击败了南梁的十万援军,又在涡阳大败侯景,让煊赫一时的侯景仅带着数百人投奔江南。
548年,慕容绍宗调转枪口,引军十余万,直扑颍川,要夺回河南。王思政命城中偃旗息鼓,待东魏的高岳四面攻城时,突然杀出城,大挫东魏刚刚击败侯景积累起来的士气。
高岳大怒,在城外修筑土山,又用冲车云梯等等,昼夜不停攻打城池,王思政百般应对,制造带火的短矛,顺风扔到城外土山,焚毁了山上的攻城器械,又在夜间选精锐出城突袭,击杀了大量东魏士兵。哪怕是慕容绍宗抵达颍川城外,也拿王思政毫无办法。
549年,高澄再次调派了援军支援慕容绍宗,但再多的士兵,依然无法攻破颍川的城墙。慕容绍宗便筑造堤坝,引附近的大河水到城下,想要以水攻破城。
王思政手头一共就一万多士兵,坚守了大半年,剩下的兵马不足五千,在缺乏西魏后方帮忙的情况下,实在是没有办法出城破坏慕容绍宗的计策,只能眼看着城外的水面一天高过一天,直到没过城墙,灌入城中。王思政和将士们只能将锅悬挂起来,勉强煮饭填饱肚子。
看着城池岌岌可危,慕容绍宗很是开心,他经常坐着战船巡查堤坝,窥探城中动静。
这一天,慕容绍宗又坐船到了城池附近,晃了一圈准备返回时,狂风大作,一下子将慕容绍宗的船吹到了颍川城外。西魏士兵反应迅速,用长长的钩子钩住战船,乱箭齐发,并准备登船。慕容绍宗情急之下,跳入水中逃生,结果身上铠甲太重,溺水而亡。
跟随慕容绍宗的刘丰游泳技术好一些,想要游到附近的土山,半路上中箭而亡。另外还有慕容永珍被生擒,王思政将他斩杀。
主帅身死,东魏军士气差点崩溃,也无力继续攻城。但宇文泰依然对颍川坐视不理,王思政始终等不到一兵一卒的增援。
当年五月,高澄亲自带兵十余万南下,汇合了颍川城外的十万大军,以二十万人决水灌城,让颍川北面的城墙崩塌,城池陷落。王思政想要自杀殉国,被身边的士兵拦下,说高澄曾经下令,如果王思政死,那所有的西魏士兵都要被杀。
王思政无奈,被带到高澄面前,言辞慷慨悲凉,让高澄也为之变色,向他施礼,以厚礼接待。
听说王思政投降东魏,宇文泰倒也没有对他的家人做什么,而是说颍川因水失陷,非战之罪,没有怪罪王思政,还让他的儿子承袭了太原郡公的爵位。
到北齐建立后,王思政被任命为都官尚书、仪同三司。在东魏和北齐,王思政都是投闲置散的闲人,最后默默病逝,连卒年都没有被史书记载。
王思政打造玉璧防线,抗拒高欢七万大军,又在弘农以“空城计”退敌,为河桥之战和邙山之战中,接连失利的西魏赢得了关键的喘息之机。他突入河南,凭万余兵马坚守颍川,抗拒东魏倾国之兵,坚守一年时间,损耗了东魏大量元气,王思政是西魏当之无愧的大功臣,却在颍川自始至终没有等到本国援兵,最终兵败投降,实在是可惜,可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