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1998年的第二届珠海航展,我国自行研制的战斗轰炸机——歼轰-7“飞豹”首次参展便惊艳全场。
之所以惊艳全场,因为飞豹创造了当时我国航空工业的多项第一。
比如,它是当时我国第一款自研的重型战斗机/战斗轰炸机,载弹量高达6.5吨,妥妥的国产第一。
即便是后来载弹量更大的苏-30MKK和歼-16服役,飞豹及其改进型歼轰-7A/7AII依然是我军挂载条件最好、单挂点挂载能力最强的战斗机。
飞豹采用了少有的上单翼设计,主翼离地面高度要比采用中单翼的歼-16更高。从下面两张图片可以看到,即便是距离地面最近的翼尖挂架距离地面的高度也远远超过了一个成年男性的身高(按1.8米计算)。这意味着歼轰-7A可以挂载尺寸更大的非传统,比如大型无人机等,这一点比采用中单翼的苏-30系列以及我们自研的歼-16要强。
在笔者之前的文章《单挂点能挂1.65吨!创造我军多项第一,服役24年的飞豹依然是主力》里曾经提到歼轰-7A我军现役战斗机里单挂点能力最强的一款,其机翼内侧两个挂点的挂载能力达到了惊人的1.65吨。超过了歼-16和苏-30MKK/MK2的1.5吨(机腹两个挂点)。
也正是因为如此,我们的航空人充分挖掘飞豹的强悍挂载能力,研制出了能够挂载2吨级的空射版鹰击-12A超音速反舰导弹的改型“歼轰-7B”。
这一点最近得到了央视的证实,在其最新一期节目里给出了携带两枚鹰击-12A的歼轰-7B的画面。
歼轰-7B大约于2007年开始研制,2012年底首架原型机首飞,用于试飞的原型机不少于2架。其气动外形与歼轰-7A并无明显变化(仅机首进行了修型)。虽然气动布局没有大变化,但是其内部升级也是非常大,这种“修炼内功”的升级类似于从苏-27SK到歼-11B的跨越。
首先,为了能够携带两枚两吨级的鹰击-12A,歼轰-7B的机体进行了针对性加强,为了不过分增加空重,还加大了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
歼轰-7B加大了复合材料的使用比例
歼轰-7A上的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在歼轰-7B上升级为更先进的版本,确保歼轰-7B在携带鹰击-12A这类超大尺寸和重量的弹药时(尤其是在一侧鹰击-12A发射,另一侧未发射时)依然能够拥有足够的机动性和稳定性。
其次,为了适应鹰击-12A的400公里以上的最大射程,歼轰-7B的雷达航电系统也进行了改进升级。其机体表面多出了大型刀状天线、垂尾翼根前部重新设计了电子设备舱。机载雷达推测也升级为了与早期批次歼-16类似的大型砷化镓材质有源相控阵雷达,对驱护舰等海上目标的最大探测距离应该超过450公里。
歼轰-7A的JL10A型PD雷达在歼轰-7B上被更强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取代
自从诞生以来,飞豹从来没有像此刻如此强大!不过随着轰-6K的服役,以及鹰击-21这类空射高超音速导弹的出现,歼轰-7B项目最终被取消。
再比如,飞豹还是当时我国第一个采用涡扇发动机和模拟电传操纵系统(歼轰-7A升级为更先进的数字式四余度电传操纵系统)的自研军机,这不仅让飞豹的最大作战半径高达1650公里,超过当时我军装备的苏-27SK,成为当时空军战斗机里当之无愧的第一。也让身为战轰的飞豹拥有力压当时国外三代战斗机的机动性,曾经在东海上空让日本空自的F-4战斗机苦不堪言。
飞豹也是能发射PL-12中距弹的存在
可以说,在早期的珠海航展上,飞豹战斗轰炸机支撑起了参展国产战斗机的半壁江山,是当之无愧的number one。不过随着歼-10系列、歼-16、歼-20,以及本届的歼-15T和歼-35A的亮相,飞豹迅速沦为过客。在刚结束的第15届珠海航展上,“飞豹”战斗轰炸机仅以模型的形式现身。
但是如果你认为飞豹就此从航展上彻底消失,那就太小瞧我们的航空人了。事实上,飞豹秽土转生了!半只飞豹摇身一变为九天大型无人机。
虽然气动布局上和飞豹没有半毛钱的关系,还是无人机,但是其身上却有飞豹的血统。其所用的FWS-9YZ发动机正是飞豹上的涡扇-9发动机的无加力版本,最大推力为5.6吨。
此外,九天无人机的定位与飞豹很相似。飞豹曾经是我国自研吨位最大、载弹量最高的战斗机。而九天无人机同样是我国对外销售的吨位最大、载弹量最高的无人机。其翼展长达25米,最大起飞重量为16吨(正好是歼轰-7A/7AII的一半),拥有8个外挂点和一个可更换的重载负荷舱,其最大载荷能力6吨(任务舱内载4吨+外挂2吨),可以携带包括CM-400AKG空射高超音速导弹、500公斤级制导弹药、PL-12AE中距空空导弹和TL-17空地导弹(KD-88的出口版本)等在内的多款精确制导弹药,强悍战力堪比有人战斗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