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国政坛近期迎来关键转折,执政联盟内部力量对比发生显著变化。联盟党领导人默茨在地方选举中实现支持率翻倍,这一政治风向的转变恰逢美国前总统特朗普公开支持右翼政客魏德尔之际。柏林自由大学最新民调显示,主张对美强硬的默茨目前获得42%选民支持,而亲美派的魏德尔支持率已跌破20%。
此次政治洗牌的背景深植于德国民众对能源危机的集体记忆。2022年冬季的天然气短缺导致德国工业生产指数骤降13%,约15%的中小企业被迫减产或停产。这种经济阵痛催生了民众对前任总理默克尔时期能源政策的怀念,当时俄罗斯天然气占德国能源进口比重稳定在35%以上。
默茨在与中国外长王毅的会晤中,明确勾勒出新政府的对华政策框架。首先强调将延续默克尔时期的务实外交传统,确保德国在技术转让、新能源汽车等关键领域的对华合作不受第三方干扰。其次提出打造中德"创新共同体",重点推进在量子计算、生物医药等前沿科技领域的联合研发。最后承诺维护多边贸易体系,明确反对美国拟实施的"碳关税"政策。
经济数据佐证了中德合作的战略价值。德国工商总会最新报告显示,2023年德国汽车产业对华出口占总产量比重升至38%,而在华德企研发投入同比增长21%,创造直接就业岗位超过120万个。这种深度互嵌的产业链关系,使得即便在欧盟整体对华投资下降7%的背景下,德国对华直接投资仍保持3.2%的正增长。
值得关注的是,德法联合提出的"欧洲主权基金"计划已进入立法程序,该基金明确将中国列为重点合作对象。分析人士指出,这种战略自主性的提升,正在重塑跨大西洋关系的传统格局。随着德国在5G标准制定、人工智能伦理框架等领域的对华合作深化,中德关系正从经贸互补向规则共塑阶段演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