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自新世纪以来,尤其是过去十几年,西北地区有很多干涸了数十年的湖泊,正逐渐重现生机?
全城探秘举几个比较典型的例子:
1.台特玛湖,位于新疆塔里木盆地东南,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这座湖泊逐渐干涸,最终在1983年彻底干涸;
台特玛湖
本世纪初,干涸了30年的台特玛湖再次出现辽阔水面,2017年面积达到511平方公里,是自上世纪五十年代以来的最大面积,如今水面也基本维持在100平方公里左右。
哈拉诺尔湖
2.哈拉诺尔湖,位于甘肃敦煌西北部,也是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干涸,过了差不多半个世纪,在2017年重现生机,形成面积达到24平方公里的水面。
青土湖
3.青土湖,位于甘肃民勤县,1959年彻底干涸,随后在2010年起死回生,如今季节性水域面积也达到27.65万平方公里。
这些湖泊有几个很明显的共同点,比如都曾是内陆河流的尾闾湖,台特玛湖曾是塔里木河的尾闾湖,哈拉诺尔湖曾是疏勒河的尾闾湖,青土湖则是石羊河的尾闾湖;
三座湖泊都是西北地区内陆河的尾闾湖
而它们最大的共同点,就是都位于我国西北地区;
众所周知,西北地区气候干燥,大部分区域年降水量不到200毫米,并且分布着辽阔的沙漠戈壁;
西北地区植被分布,灰色几乎都是沙漠
有个数据很有意思:
在很多人印象里,西北地区有新疆、甘肃、宁夏、陕西以及青海五个省,也就是大家熟悉的“西北五省”,面积约304万平方公里,但实际上,更广义的西北地区还包括内蒙古,总面积则达到428.4万平方公里;
我国沙漠几乎都集中在广义上的“西北六省”
如果按照后一个定义,那么我国面积高达130.8万的沙漠戈壁区域,则几乎全部分布在西北地区,占比超过30%;
由此也能看出西北地区气候之干旱。
那么,上面提到的这几个湖泊,为何却在干涸数十年后又起死回生呢?
最近全城探秘看到不少文章,都把原因归结为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得越来越湿润了。
我国年降水量分布,西北相对干旱
从过去数十年的研究数据来看,确实有一定道理!
1.以西北面积最辽阔的新疆为例:
在上世纪六十年代,新疆年均降水量只有140毫米左右,但在2011-2018年,这一数据却超过了180毫米,相比50年前增加了43.5毫米,增幅高达30%;
尤其是2016年,其年降水量高达247.6毫米,创下了1961年以来的最高纪录。
过去一段时间,西北地区大部分地方气候都变得更加湿润了
2.实际上,虽然新疆相比西北其他省份距离海洋更远,更加深入内陆,但其气候变湿润的趋势反而更加明显,从上世纪八十年代至今,新疆的降水增加趋势已经持续了差不多40年;
相比之下,近些年,西北地区东部降水量也开始有所增加,但从本世纪初至今也不过20多年;
而超过40个气象观测站的历史数据显示,整个西北的气候相比以前确实变得更加湿润了,从1960-1985年,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仅100毫米左右,1986-2009年则增加到130毫米以上,2010年以后更是增加到150毫米;
雨水在西北沙漠冲出的痕迹
无疑,这个增幅是相当令人震撼的。
3.未来,西北地区气候变湿润的趋势仍将持续很多年;
根据科学家研究和多个气候模型的预测,在未来50年,西北地区西部的降水还有可能会继续增加,也就是说,这片区域的气候将会变得更加湿润。
近些年,塔克拉玛干沙漠多次发生洪水
不可否认,西北地区很多湖泊重现生机,当地气候变湿润、降水量增量确实是个非常关键的因素;
但我们也不能忽视以下几点:
第一,西北地区降水量的增加是相对的,并没有真正扭转当地干旱缺水的情况。
我国年蒸发量地图,西北地区非常高
由于深居内陆且地表植被稀疏,再加上长时间的日照,西北地区绝大部分区域都很难留住地表水分,年蒸发量都在2000毫米以上;
尤其是上面提到的几座湖泊所在区域!
台特玛湖位于塔里木盆地东北边的大缺口附近,原本就是风口,所在区域内年平均风速达到每秒2.7米,极端最大风速可以达到每秒40米以上;
三座湖泊都位于西北“风口”
而哈拉诺尔湖和青土湖呢,它们都位于河西走廊,南侧的阿尔金山、祁连山都是西北-东南走向,缺乏纵向高大山脉,所以也要常年面对强劲的西北风;
因此,三座湖泊所在区域的年蒸发量甚至要高于西北其他很多地方,基本都在3000毫米左右,也意味着它们的地表水流失更快;
西北地区是我国水分亏损最高的地方
即使过去数十年,西北地区年降水量大幅增加,但也只有不到200毫米,甚至不到这片区域年蒸发量的1/10,相比三座湖泊所在区域的年蒸发量,更是有着巨大的“缺口”;
这就跟我们经常看到的数学题一样,一个水池,一边往里注水一边往外排水,如果池子里要想蓄水,注水量就要大于排水量才行,否则只会逐渐干涸;
上面提到的湖泊也是同样的道理;
三座湖泊都位于水分“巨亏”的西北地区
对它们而言,只要区域内年降水量与年蒸发量之间的巨大“缺口”没有得到显著缩小甚至被弥补,那么整片区域内的缺水状况就无法真正扭转,它们想单靠“自然”的力量起死回生便也无从谈起。
第二,西北地区过去数十年降水增加,也没有遏制区域内沙漠扩张的势头。
由于蒙古高压和西风带的影响,我国西北地区常年刮西北风和东北风,在强劲风力的吹动下,西北地区的很多沙漠在过去相当长一段时间都在向外扩张;
而沙漠扩张,也是西北地区湖泊干涸乃至消失的重要原因;
塔克拉玛干南移
比如塔克拉玛干沙漠就在不断南移,当中的个体沙丘南移速度达到每年50-60米,而在过去一千年里,沙漠整体南移了100公里左右,台特玛湖的干涸,就与其有着密切关系;
巴丹吉林沙漠东扩
巴丹吉林沙漠则在不断向东移动,移动速度也达到每年3-5米,导致青土湖在数十年前彻底干涸;
过去数十年,西北地区虽然气候变得更加湿润,但只要常年强风以及干燥的气候没有彻底改变,那么区域内沙漠扩张的长期趋势就也很难得到扭转,尤其是上面提到的三座湖泊,在上世纪基本上都已经成为沙漠的一部分了;
青土湖曾成为巴丹吉林沙漠的一部分
单靠增加的那点降水量,就能让扩张了数千年甚至更久的沙漠后退,湖泊重现?
恐怕很难吧。
第三,西北地区增加的降水,恐怕也很难抵消当地用水需求的增长。
在上面全城探秘提到,西北地区如今的年降水量达到150毫米左右,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为100毫米,增加了大约50%;
1964年各省人口
但是,西北地区的人口显然增速更快,比如新疆,1964年人口为727万,如今已经高达2598万,增加了3.5倍,同一年甘肃人口约1263万,如今也达到2465.5万,也增加了将近2倍;
人口增加,生活用水、农业灌溉用水当然也会随之增加,更何况随着西北地区的经济快速发展,当地的工业、第三产业同样也会产生庞大的用水需求;
可以说,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至今,西北地区年降水量虽然增加了50%,但用水需求肯定远大于这一数字,前者的增加,根本无法抵消后者;
如今依旧干涸的罗布泊
在这种情况下,区域内的湖泊,想要单靠气候湿润带来的降水增加就重现生机,估计也是强“水”所难吧。
在全城探秘看来,台特玛湖等湖泊之所以能在干涸数十年后起死回生,最关键的因素还是“人”;
原因很简单!
只有“人”,才能在极短时间内改变一座湖泊的命运。
台特玛湖与大西海子水库
想想上面提到的三座湖泊,虽然从长期趋势来看,估计都会逐渐干涸,但加速了这个过程并“一锤定音”的,还是人为因素:
党河水库
台特玛湖之所以彻底干涸,是因为大西海子水库截断了塔里木河下游的河水;
哈拉诺尔湖之所以干涸,是疏勒河、党河上游相继修建了昌马水库、双塔堡水库水库和党河水库;
青土湖之所以干涸,是石羊河上游修建了红崖山水库……
等等!
青土湖与红崖山水库
而近些年,它们之所以重现生机,同样与人为因素息息相关:
1.先说台特玛湖;
它能够起死回生,是因为就在2001年,总投资107.3亿元的《塔里木河流域近期综合治理规划报告》得到批复并开始实施,几乎同时,在当地的精准调度下,向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输水工作也随之展开;
塔里木河下游生态补水
从2000年到2023年,经过多达24次生态输水,累计输水量超过90亿立方米,台特玛湖才逐渐恢复,并维持着相对稳定的水域面积;
在人们对用水需求的精准调度下,台特玛湖附近还形成了223平方公里的湿地,而整个塔里木河下游的生态环境也得到明显改善,高达2285平方公里的区域植被得到恢复,河道两侧2公里范围内地下水位也从10米回升到2-5米。
台特玛湖
2.再看哈拉诺尔湖;
2011年,敦煌开始实施《敦煌水资源合理利用与生态保护综合规划》,将双塔水库和党河水库入库水量的10%至20%用于下游河道的生态补水,尤其是2016年,由于当地汛期降水量较大,下游生态补水量达到5000万立方米;
哈拉诺尔湖与疏勒河
由此,干涸数十年的哈拉诺尔湖重新汇聚出一片水域,并在2017年增加到24平方公里左右;
而到了2019年,哈拉诺尔湖的湖水甚至向下游溢出,沿着干涸近300年的疏勒河故道流入了140公里之外的哈拉齐湖。
3.最后看看青土湖;
民勤县青土湖之所以在2010年重现生机,则与有名的景电工程有关;
景点工程分为三期,其中景电三期又被被称为景电二期延伸向民勤调水工程,工程于1995年开工,通过一条长达83.4公里的暗渠将黄河水输送到民勤县,2001年正式投入运行;
景电三期工程
对青土湖来说,景点工程有多重要?
2022年,石羊河在民勤县蔡旗断面过站的总径流为3.3亿立方米,其中景电工程调水1亿立方米,占比将近1/3,而在随后的2023年,景电工程向民勤调水量更是达到1.46亿立方米,占石羊河蔡旗断面向下输水量的的54%;
景电工程调水
有了充沛的输水补给,不仅青土湖起死回生,其附近区域的地下水位也回升了1.15米,并在周边形成了面积127平方公里的湿地。
可以说,青土湖2010年重现以及附近生态环境的改善,景点工程都居功至伟。
青土湖水面辽阔,植被丰茂
整体而言,西北地区多个湖泊在干涸多年之后重现生机,区域内气候变湿润的因素确实不可忽视;
但全城探秘认为,“人”的因素显然更加重要;
在当地大环境、大气候条件不变,且用水需求远大于自然降水增加的情况下,也只有通过人们的科学调度,才能“辗转腾挪”出足够的水量,从而为这些湖泊的恢复生机创造条件。
今天西北地区的气候变化趋势跟汉唐时期很像
此外,全城探秘还看到了一种说法,西北地区近些年气候变得暖湿,与我国历史上的周秦汉唐等强盛时期类似,认为这是我们又一次的“国运”到来;
说实话,乍一听确实很鼓舞人心,但全城探秘想说的是,气候也许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我们的发展,但真正的“国运”,都是“人”努力奋斗、拼出来的;
汉武帝北征匈奴路线
汉武帝的开疆扩土、隋唐时期的励精图治等等,才是强汉盛唐得以出现的根本!
今天的我们也一样,我们的“国运”,我们的强大,同样跟气候的变化没啥关系,需要我们用一双手去干,用一步步的脚踏实地,努力前行……
疏勒河下游的胡杨林,风景优美
只要这样,我们的“国运”和未来,就会像如今的台特玛湖、哈拉诺尔湖以及青土湖一样,生机勃勃,美好似锦;
加油!
(部分图片来自网络,为防止文章被抄袭洗稿加了水印,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