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下党遭日军盘查,眼看就要暴露,竟被他2岁的女儿救了

历史微有趣 2025-02-04 16:21:27

《——【·前言·】——》

1943年,火车上,日军盘查越来越近,李振远神情平静,心里却像烈火在烧。

就在那关键时刻,一个小女孩的举动,打破了紧张的局面。

她用稚嫩的声音喊了一句,让这名隐蔽战线的地下党,死里逃生。这究竟是怎样惊心动魄的一件事?

革命之路的起点

1931年,李振远二十岁,干了件让全村人吓破胆的事,日本警察欺凌女学生,他抄起酒瓶,照头砸了下去。

砸完后,跑,直往东北跑,到了那里,成了一名战士,端枪上战场。

敌人面前,子弹呼啸,他从不退缩。这是他革命之路的起点。

后来,加入了共产党,隐蔽战线,不像正面战场上刀枪见血,这里需要伪装,需要智慧。

1936年底,西安事变后,国共开始合作,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立,给了他更多的机会,李振远迅速融入新的工作,积极参与各项任务,成了党内一名出色的基层干部。

隐蔽战线中的家庭与友情

兰州,战地文化服务处,这里是李振远的重要工作地。

隐蔽战线的工作,日复一日,紧张而危险,李振远肩负着收集情报、策反敌人、掩护同志等任务,每一步都像在刀尖上行走。

但在这样的日子里,他结识了一个人——赵德台。

赵德台是兰新公路的俄文翻译,家中也是普通家庭,赵德台是个直爽的汉子,佩服李振远的抗日精神,觉得他是真正的英雄。

每次说起日本人对中国的侵略,眼睛里都冒火。

他知道李振远是个共产党,但具体的工作他并不清楚, 只知道李振远很忙,常常神出鬼没,来去匆匆。

赵德台对李振远有一种近乎崇拜的情感,几次邀请李振远到家里做客。

李振远有自己的顾虑,考虑到工作上的便利,没有拒绝,赵家,是个能够掩护他的好地方,也是一个可以获取情报的关键点。

在赵德台的家里,李振远渐渐熟悉了一些常来的客人。

这些人身份各异,有商人、翻译、官员,甚至还有一些不明来路的人,特别是一个叫张连芳的人,给李振远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张连芳是兰州警察局的督察长,三十多岁,身材高大,眼神锐利,总是一副居高临下的样子。

每次见到他,李振远都能感觉到他的警惕与试探。

张连芳的怀疑不是毫无缘由,对赵德台家里的,这些客人,似乎都有一套自己的判断,尤其是对李振远的身份,更是充满怀疑。

李振远并没有退缩,这个张连芳身上的信息,可能是他们当前工作的一把钥匙。

他开始以更小心的方式接近张连芳,每次在赵家见到他时,李振远都表现得非常从容。

他们聊酒、聊兰州的物价、聊附近商家的生意。

张连芳是个喜欢喝酒的人,尤其是在赵家,赵德台总是拿出好酒来招待他。

喝醉了张连芳话就多,李振远发现,这个督察长一旦喝醉,就会放下平时的警惕,说出很多不该说的话。李

振远从他的话中,得知了很多,关于警察局的内部情况,有些消息,甚至涉及机密。

这些情报,对于党组织的工作至关重要。

一次,张连芳在赵家喝得烂醉如泥,话里话外提到了,军统特务的一个任务。

他说,他们派了一些特务去延安,试图打入我党内部,还提到了李振远等人的一些信息。

李振远听到这话,心中猛然一紧,他们在兰州的活动可能已经暴露了。

回到家中,李振远和妻子周梅影,开始商量对策。

周梅影是个坚强的女人,和李振远一样,长期从事情报工作,懂得如何应对危机,他们决定,必须撤退。

为了减少损失,通过八路军驻兰州办事处,向延安请示撤退事宜,在等待指示的期间,必须继续周旋,不能露出任何破绽。

几天过去了,延安的消息没有等来,兰州的风声却越来越紧。

李振远明白,不能再等下去了,他决定离开战地文化服务处,重新寻找一个可以隐蔽自己的地方。

这时听说一家英国人,开办的工厂在招工,这家工厂,主要扶持手工业者,和小手工业合作社,环境相对自由,是个不错的掩护场所。

李振远报名参加了工厂的招工考试,凭借过硬的文化知识,和丰富的经验,顺利地拿到了名次。

这样,成了振华肥皂合作社的经理。

这份工作给了他一个稳定的身份掩护,让他能够继续开展隐蔽战线的工作。

每天,他就在工厂里管理着生产,和工人们打成一片,暗地里继续为党组织收集情报。

险中求生的智慧与勇气

1943年,东北,李振远接到了新的任务,这次要前往东北执行秘密任务。

东北局势复杂,日军的势力盘踞在每一个角落,危险随时可能降临,李振远没有选择,他当然清除这次任务,对组织的重要性。

带上了妻子周梅影,和年幼的女儿李琳,一家人伪装成普通的商旅家庭,乘坐火车前往目的地。

一路上,李振远一直保持着警惕,随时注意着周围的动静。

每次列车停靠,都会观察站台上的人群,看是否有可疑的日本军人或特务。

那天,火车停靠在一个小站,李振远从窗外,看见几名日军士兵登上了列车,他们手里拿着一些照片,逐一检查乘客的身份。

李振远的心悬了起来,看了一眼周梅影,周梅影也是眉头紧皱。

显然,这次的盘查比以往更加严密。

日军士兵的脚步声越来越近,李振远尽量让自己显得平静。

他低下头,看似随意地整理着女儿李琳的衣服,小李琳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是好奇地看着外面的士兵。

就在这时,一个士兵走到他们面前,拿着照片对比着,眼神中透露出审视和怀疑。

李振远尽量表现得自然,一旦被发现,后果不堪设想。

就在这千钧一发的时刻,李琳突然拉了拉他的衣角,甜甜地叫了一声:“叔叔,我们快走吧,我饿了。”

那一刻,李振远像是被惊醒了一样。

立刻弯腰抱起女儿,露出了一丝笑容,向士兵点了点头,转身就准备走。

那个日军士兵看了一眼李琳,又看了看李振远,最终并没有多说什么,只是挥了挥手,示意他们可以离开。

李振远心头一松,抱着李琳匆匆走向车厢的另一头,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

坐下后,手心全是汗,他知道,这次是李琳救了他,如果不是孩子的天真无邪,让士兵放松了警惕,事情可能会变得非常糟糕。

周梅影看着李琳,眼中闪过一丝欣慰。

轻轻地抚摸着女儿的头发,心里却百感交集,自己的孩子虽年幼,在这样的环境下,早已学会了生存的智慧。

这种智慧,是他们一家人能够在敌占区生存下来的关键。

东北的任务异常艰巨,李振远一家人在那里隐姓埋名,继续开展工作。

李振远以一个普通商人的身份四处走动,暗中收集日军的情报,时常去一些商会和集市,以交易为名,与其他同志们交换信息。

在这样的日子里,每一步都小心翼翼,每一个细节都不能出错。

不幸的是,李琳在东北染上了百日咳。

这个疾病在当时是致命的,特别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没有足够的药物和条件,李琳的病情越来越严重。

李振远和周梅影心急如焚,却无能为力,找遍了所有能够找到的医生,但都无济于事。

最终,李琳在一次剧烈的咳嗽中停止了呼吸。

那个晚上,李振远抱着女儿冰冷的身体,久久没有说话。

周梅影哭得泪如雨下,可眼下不是悲痛的时候,他们还有任务,还有国家的重担在肩上。

他们将女儿草草地埋葬在一片树林里,没有任何标记。

那片土地,成了李振远心中永远的痛,他们没有时间停下脚步,只有继续前行,把所有的痛苦和悲伤埋在心底,继续战斗。

在东北的日子里,李振远和周梅影像两片飘零的叶子,随时都可能被卷入风暴中。

每天都在与敌人斗智斗勇,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顽强地生存下来,这条路没有退路,只有向前,直到胜利的那一天。

革命家庭的坚守与牺牲

1949年,李振远和周梅影终于迎来了光明,只是还继续在情报部门工作,依然默默无闻地为国家贡献着力量。

情报工作,是一条看不见的战线,和平年代同样重要。

李振远的生活简单,离休后依然关注国家大事,关心党的事业。

喜欢坐在院子里,抽着旱烟,看着天边的云,不爱多说自己的过去,觉得那都是应该做的。

2000年,李振远去世,新华社发布了消息,高度评价了他的一生。

没有惊天动地的丰功伟绩,但一直在那条隐蔽的战线上,默默付出,不畏生死。

他的故事,像一束光,微弱但坚韧,照亮了那个风雨如晦的年代。

0 阅读:0
历史微有趣

历史微有趣

用现代眼光看历史,发现很有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