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1947年夏天的时候,刘邓大军接到了命令,得往大别山那边挺进。毛主席当时说了句话,特别干脆:“别管什么后方了。”就因为这句话,12万的战士们二话不说,翻山越岭,直接冲进了敌人的后方。
瞧瞧,他们真的做到了!这可不只是一场说赢就赢、说输就输的较量,而是一场豁出性命、拼死一搏的战略大突围。没错,它标志着解放战争从被动防守到主动进攻的重大转折!
【主席一句话:“不要后方”,12万人翻山越岭打破局】
1947年6月30号那天,毛主席亲自下达了一个“4A绝密”的命令,简单直接,就俩字:“前行”。这可不是随便说说,而是让刘邓大军豁出命去,跟敌人硬碰硬。他们总共有12万人,分为三个纵队,身后没有补给,就像一把钝了的刀,愣是往敌人的心脏里扎。
现在刘邓大军中的第二野战军,刚结束了鲁西南的战斗,一连打了八场硬仗,受伤人数超过一万,弹药也用掉了大部分,最紧张那会儿,有的连队三挺机枪就只剩一个弹夹能用了。不少战士脚上蹬的是战场上抢来的布鞋,补丁摞补丁的。
7月1号晚上,咱们的大军分成了三路,悄悄地过了黄河。敌军为了阻拦,又是放水又是炸桥,还布下了雷区,妄想让解放军困在北岸。可咱们的大军灵活得很,没按套路出牌,浮桥、木筏、游泳,啥方法都使上了。就这么短短几个小时,主力部队就顺利地打进了鲁西南地区。
7月28号那天,刘伯承给中央写了封信,说想歇几天,原因挺实在的:队伍太累了,伤员一大堆,东西也跟不上。可没想到,第二天毛主席就回电了,说不能拖,得马上往南走!理由也很干脆——中原那边形势严峻,东线也顶不住了,刘邓大军是现在唯一能上去帮忙的。
这个时候,国民党头头蒋介石可不会坐以待毙。他心里清楚,那12万大军一旦钻进了大别山里,就好比“猛虎进了小鸡圈”。所以他立马行动起来,集结了18个整编师,总共14万兵马,连空军、炮兵、还有机械化部队都一股脑儿地派上,打算一举吃掉刘邓的队伍。
情况相当危急。敌军布下了四道封锁线,从菏泽一路延伸到定陶,再从嘉祥覆盖到袁口,沿途布满了坚固的堡垒、密布的雷区和警惕的哨所,真的是步步为营。敌军特别难对付,我军每前进十公里,就得经历一场恶战。最艰难那会儿,第三纵队在短短一天时间里就连打了三场硬仗,每个战士平均下来都用掉了14发子弹,最后不得不近身拼刺刀决一死战。
7月底到8月初那会儿,光是鲁西南那块儿地方,咱们军队的伤亡人数就达到了4万,这都快赶上全军总人数的三分之一了。最揪心的是第9旅,就那么一个晚上,人数从2400人骤减到了1100人。说起来你可能不信,这一仗打下来,第9旅的旅长都换了三回了!
对手相当棘手,关键就在于他们占据了有利地形。蒋军那边装备了大批美式武器,火力既猛范围又广。反观我军,只有步兵,晚上打仗还行,一到白天就完全被压制了。敌人还特别狡猾,一边打一边撤,故意引诱我们深入追击,接着就调集大量兵力反过来包围我们。
不过话说回来,刘邓大军最终还是硬着头皮,冲破了敌人的包围圈。他们靠的是夜袭、走山路、老百姓帮忙,还有分散小部队突袭这些老办法,愣是打了一场漂亮的战略反击战。但这场胜利真的不容易,主力部队伤亡过半,尤其是第一纵队,只有三个营还算完整地撤到了南岸。
【佯动变真招:四纵分进合击,敌军乱了阵脚,咱也差点撑不住】
8月7号晚上,假装行动悄悄拉开序幕。第11纵队在黄河南边摆开阵势,生火做饭,营地、马棚、大旗啥都有,弄得就像主力部队还在那儿没动窝似的。但实际上,真正的主力部队已经偷偷从巨野、定陶那边溜出了敌人的包围圈。
这就是“以假乱真,真假难辨”的道理。华东野战军也伸出了援手,他们派出五个大军团,在郓城东边主动发起攻击,把第八十五师半路给截住了,害得他们根本没法抽身去追刘邓大军。
尽管如此,敌人还是穷追不舍。到了8月9号那天,咱们的第2纵队在单县撞上了敌人的第47师,双方打了整整17个小时的恶仗,最后还是趁着黑夜偷袭才突围成功。不过这一仗,咱们真是损失惨重——两个营的人马死伤超过一半,第5团更是直接被打散了,人数从1200多人一下子掉到了不到600人。
8月11号那天,刘邓大军顺利跨过了陇海铁路,这就算是“从北边猛地冲进了华中地区”。敌人一看,哎呀,他们是真奔大别山去了!蒋介石一看形势不对,赶紧召集会议,调来了第58师和第68师,打算从武汉那边把路给堵上。从敌人的作战图上看,他们打算从西南方向包抄过来,想把我们军队从中间给切断。
咱们军队接下来咋搞?只能分散兵力往外冲。第一队往右冲,还带上中原那个单独的旅;第三队往左靠,从侧面偷袭;第二队和第六队呢,就保护着军委的部门走中间。不过,现在的问题是,咱们人少,子弹也不够,最关键的是敌人追着咱们不放,24小时不间断地轮班攻击。
有个小事儿能看出敌人真的很难对付:老蒋那边有美国造的C-46运输机、M3装甲车,还有速射榴弹炮这些高级货。他们行动起来嗖嗖的,火力猛得吓人,反应也快得不得了。咱们这边刚把帐篷搭好,连热水都还没来得及烧,敌人的炮弹就噼里啪啦地砸过来了。
那段时间,后勤供应几乎完全跟不上。战士们身上的军装都是半湿不干的,吃的只有煮得糊糊的玉米,子弹得靠从敌人那里缴获来补充。医疗兵只能临时找些草药来给伤员包扎,要是担架不够用,干部们就直接背着受重伤的战士翻山越岭。
到了1947年8月最后那会儿,咱们军队好不容易冲进了大别山。不过,这胜利来得真不容易:连着打了俩月的仗,晋冀鲁豫的野战军减员了六万多人,人、武器、物资都差不多丢了一半。
尽管如此,敌人还是不肯罢休。第74师整顿之后穷追不舍,他们从信阳绕了个大弯,直扑英山而来,目的就是要切断咱们的退路,把大别山西边的出口给堵死。这支队伍自称“铁军”,打起仗来不要命,主攻团还有两个榴弹连助阵,每分钟能打出120发炮弹,简直就是活生生的杀人机器。
【山林扎根法:兵员减一半,但根据地建成了!】
到了9月份,大别山摇身一变,成了前线上的热门“隐秘角落”。说它隐秘,是因为国民党觉得那儿太远,管不着,可刘邓大军的二野却硬是在那儿从无到有,建立起了一块稳固的根据地。
扎营的首要之事,就是为了生存。各部队散开扎住,靠着山沟地形建起防护设施。到了六安、霍邱、金寨这些地方,战士们忙着挖地道、安排隐蔽哨兵、埋下地雷。他们不分昼夜地在山上巡逻,有的连队士兵,为了防敌偷袭,一周里只能轮换着睡上三个小时。
接下来,咱们得搞定住处。后勤小组发动当地的民兵兄弟,一起筹备粮食、修补房子,还号召老百姓来支援前线。就这么半个月工夫,他们迅速搭起了二十多处物资中转站,还设立了十六个临时的救护场所。
不过,最头疼的还是人手不够。伤员太多,快占到战斗人员的四成了,有的部队连基本的战斗队伍都凑不齐。第六纵队没办法,只好把炊事员、后勤人员都改成“临时步兵”,就连医生也都得扛起枪上战场。
大别山虽然是一座山,但在蒋介石眼里,它可没那么简单。他一口气调动了58师、18师、45师这三个整编的大部队,分别从西南北三面夹击,打算把咱们根据地的中心地带给团团围住。这些敌军手里拿的可是美国造的M1步枪,配的迫击炮,还有无线电指挥系统,他们练的战术也是一套一套的,挺讲究。
然而,就算是在那样极其困难的处境里,咱们军队靠着“依靠群众,利用山地,灵活游击”的策略,成功抵挡了敌人的猛烈进攻。到了10月头上,敌军接连三次试图深入山区,结果都吃了大败仗,他们就像碰到了一块“啃不动的硬茬子”。
大别山根据地的领导部门算了下账,到1947年10月最后那会儿,虽然咱们的队伍从12万人减少到了5万6千人,但咱们稳扎稳打,在十多个县里站稳了脚跟。咱们建起了14个指挥中心,还组织了8000人的农民自卫队。
这一战斗,成了扭转中原战局的关键,让陕北和山东那边的敌军压力小了不少。国民党的防线被打破,战略形势逐渐对我们有利。虽然这场仗打得十分艰难,牺牲很大,但它的意义十分重大。
参考素材
刘邓大军深入大别山区:兵力折损大半,辛苦建立的根据地也快没了,这行动到底图个啥?- 红星网 - 2021年2月18日新解刘邓大军那时候可真够拼的,直接往大别山里头扎。结果呢,军队人数少了一半多,好不容易打下来的地盘也快守不住了。这时候,可能有人会问,这么做究竟有啥好处?其实,咱们得从长远看。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损失不小,但这一步走得,那可是有深意的。刘邓大军这一挺进,直接就把敌人的战线给扯乱了,让他们顾头不顾尾,给咱后面的战斗创造了机会。而且,这一行动还像一把尖刀,插进了敌人的心脏地带。让敌人时刻得提防着咱们,没法安心搞他们的计划。这样一来,敌人的整体部署就被打乱了,咱们的压力也就相对小了不少。所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虽然表面上看是吃了亏,但实际上是为全局的胜利埋下了伏笔。这一步棋,走得那是真叫一个妙!
千里奔袭大别山:壮举非凡,历史拐点——人民网报道在2021年4月16日,人民网讲述了一段震撼人心的往事:那次深入大别山的千里行军,无疑是一场宏大的壮举,更成为了历史的重大转折。想当年,战士们不畏艰难险阻,毅然决然地踏上了征途。他们翻山越岭,跋涉千里,只为那心中的使命与信仰。这场行军,不仅仅是地理上的跨越,更是意志与勇气的展现。大别山之行,对于整个战局来说,意义重大。它不仅打破了敌人的防线,更开辟了新的战场,为后续的胜利奠定了坚实基础。可以说,这一壮举,成为了历史的拐点,引领着时代向前迈进。如今,当我们回望那段历史,依然能感受到那股不屈不挠的精神力量。千里奔袭大别山,不仅是一段传奇,更是一份激励,让我们铭记过去,珍惜当下,展望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