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应该如何评价明宣宗朱瞻基?

琅琊左史 2024-07-04 16:40:51

你有没有发现,朱瞻基就是明朝的分水岭。

朱瞻基以前,明君在位,贤臣满朝,明朝强盛富足,放眼四海尽皆臣服。

朱瞻基以后就一泻千里,昏君频出,奸臣当道,宦官专权,财政困顿,外患频仍,用风雨飘摇形容一点不过分。

这就不得不给人一个印象,朱瞻基时期的决策影响了整个大明的走势。

朱瞻基上承洪武之治、永乐盛世,再加上朱高炽朱瞻基父子还不算昏庸,又缔造了仁宣之治。

三个治世连在一起,是什么概念?-----盛极必衰!

朱瞻基可能明白了这个道理,故而从永乐时期的扩张趋势转向了守势。

第一个守势,从安南撤兵。不再投入巨大的资源占领遥远的疫瘴之地。安南自打永乐时期被征服后,明朝在这个地方投入了太多的人力物力,在交通不发达的时代,光运输途中的损耗就足够耗光一个省份的赋税。

第二个守势,不再派舰队远航。郑和率领庞大的舰队下西洋,在永乐时期有六次,在宣德时期有一次。建造宝船、给舰队供应人力和物资,都是不小的花费。而且郑和下西洋和之后欧洲的大航海有很大的不同,郑和是去西洋诸国封赐,而欧洲的远航者是去掠夺财富。出去撒钱和出去抢钱,收益可不一样。

第三个守势,不再主动进攻漠北。永乐时期曾五征漠北,每次征伐就得动员全国的人力物力,这种战争损耗要远远超出财政收入,时间久了就会拖垮王朝财政。不再主动进攻漠北可以给财政一个休养生息的机会。

很明显,上述三个守势,都是出于现实的考量。

永乐大帝太能折腾了,国家高度紧绷,是时候放松下,要不然就容易出乱子,可以参考秦始皇末期。明宣宗和他的那帮大臣估计就是出于这种考量,要实行收缩政策,让明朝喘息一段时间。

采取守势就意味着要放弃一些东西,也是现代读史人最关注的东西,那就是领土、贸易和北境的安全。

从安南撤兵后,将安南永远并入中华版图的希望落空了,自此之后安南只是朝贡国,不再是附属领土。

停止下西洋后,明朝的贸易体系遭到了破坏性打击,没有军事力量的支撑,明朝晚期东南沿海倭寇横行,海外贸易处于停滞状态。因此让明朝丧失了主导国际贸易的机会,给了后来葡萄牙西班牙等国家以机会,让他们趁势崛起。

停止进攻漠北后,瓦剌部趁机崛起,瓦剌首领也先统一了蒙古诸部,并且开始频繁骚扰明朝北境,更是在正统年间制造了土木堡惨案,俘虏了明英宗,包围了北京城,大明朝差点南迁。

当然,采取守势造成的坏影响,明宣宗是看不到的,谁也没有前后眼,谁也无法预测未来几十年的事情。

除了上面三个决策外,明宣宗教太监读书,扶持内廷势力对抗外廷大臣的举措,则纯粹是减分项,让他的历史评价低了好几个档次。在皇权和臣权的博弈过程中,总要牺牲一些东西,这个牺牲就是让大明朝出了多个臭名昭著的巨阉。

至于喜欢斗蛐蛐这件事,不应该小题大做,谁还没点爱好呢?

总而言之,明宣宗朱瞻基是个合格的皇帝,他的政策是基于对明朝当时处境的考量,至于造成的恶劣影响,完全是无心之过。

1 阅读:75
评论列表
  • 2024-10-03 10:19

    1,放弃安南,勉强说得过去。 2,完全说不过去,郑和下西洋能亏就尼玛扯淡,下西洋能亏钱?那朱棣凭什么去打仗?就靠国库税收?肯定是暴利的。每次朱棣征战回来,郑和也就差不多回来了,这么巧?肯定是计划捞钱啊。 3,这个也可以说的过去。

  • 2024-10-02 15:16

    昏君一个,朱瞻基丢失的国土比慈禧丢的国土还多!

琅琊左史

简介:疑今者察之古,不知来者视之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