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潇湘晨报报道,3月29日,一段求助视频在微信群引发关注。山西省运城市夏县的高先生称,因孩子在日本留学,他于2025年2月27日在同程旅行平台购买了8月3-11日北京往返东京的家庭机票,总价15113元。之后因情况变化,准备改签机票,结果误操作成“退票”,被扣除了高额费用。
高先生称,他联系同程旅行客服,对方虽态度客气却推诿责任,将问题甩给航空公司,而航空公司称未收到订票和退票信息。几经协调,同程旅行平台只退款5221元。高先生认为自己并非故意误操作,且距离起飞还有5个月,同程旅行以误操作需担责为由拒绝退款不合理,近万元的扣费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高先生近万元退票损失的背后,一组残酷的数学公式正在显影:15113元票款仅回收5221元,如果不是努力争取,则只能回收850元,资金损耗率高得可怕。这种堪比金融杠杆的交易结构,折射出航空服务领域的权利失衡,消费者以全款预支契约信用,而企业以格式条款构建风险豁免堡垒。当退改签规则沦为航空公司的单方免责声明,市场交易的天平已然倾斜,退改签规则已成为霸王条款。
何况,旅客退票是在起飞4个多月前,这对于航空公司来说,完全有时间进行票仓调换出售,对于机票的后续出售影响不大,既然没什么影响,还对客户收取如此高额的改退费,如此凶猛地吃“霸王餐”,于情于理都说不过去。
如此高额的改退费,已让退“霸王餐”成为票务收入之外的重要收入,这种将服务失误转化为利润增长点的商业模式,正在解构市场经济的契约精神。消费者提前四个月退票仍遭巨额扣款,本质上是用垄断性条款收割市场支配红利。
《公共航空运输旅客服务管理规定》取消退改签费率限制的本意,是激发市场自主调节活力。赋予航空公司自主调节,就意味着可高可低,可是从高先生遭遇看,是就高不就低,自主调节变成了极限榨取,那还不如保持退改签费率限制,这对客户来说仍不失为公平交易。
对比高铁运输的阶梯退改机制:发车前15天退票免手续费,8-15天收5%,48小时至8天收10%,24小时内收20%。这种基于时间成本与机会损失的动态计算模型,既维护企业权益又保障消费者救济空间。反观航空业,某廉价航空经济舱票退改费率高达票面价92%,其"全损式退改"规则已突破交易伦理的底线。
就算是特价票,也不该是一种“全损式退改”,因为特价总有不利因素在其中,这些不利因素已经体现在票价里面了,但它仍然是机票,仍然应当享有正常退改的服务。
在机器学习技术成熟的今天,动态退改系统完全具备落地可能。基于历史出行数据、航线供需曲线、实时座位空置率建立的智能模型,可精准计算不同时段退改的边际成本,根据退票时间与航班满座率动态调整手续费,完全可以做到降低退改费用。
或许航空公司早就在技术上进行了改进,但双眼被利益所蒙蔽,仍然坚持对客户收取高额退改费,就是要薅客户的羊毛,只要客户沉默,就被一薅到底。
航空运输作为现代文明的基础设施,其交易规则理应体现技术进步与人文关怀的融合。日本航空推出的"安心退改计划",允许乘客支付票面价3%的保险费,获得不限次数的免费改签权益,这些创新证明,保障消费者权益与航司收益并非零和博弈。
监管层面需要建立退改费"负面清单",禁止航司设置超过票面价50%的退改门槛;引入第三方审计机构,对特价票的真实成本进行穿透式监管;强制要求平台以显著方式展示"退改损失模拟计算器",用技术手段消除信息不对称。当每个消费者都能在购票时清晰预判潜在风险,市场才能真正回归公平交易的文明本质。
在万米高空的云层之上,现代商业文明不应被锁进格式条款的保险箱。当航空公司学会将乘客视作长期服务的对象而非短期收割的流量,当技术革新真正服务于交易公平而非利润攫取,机票退改费的世纪难题方能找到破解之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