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赏析之概括情节
情节是小说的框架和脉络,把握好故事情节,是欣赏小说的基础,也是整体感知小说的起点。高考非常重视情节考查,所考査的题型一般有:情节的梳理、概括,情节手法分析,情节作用题,线索四个方面。解答这四类题目的关键是读懂小说 ,理清行文脉络,只有在理解小说内容的基础上,理清小说的行文线索和发展脉络,才能从整体上把握小说的情节结构,才能很好地解答情节类试题,当然,解答的背后还是以过硬的情节知识为支撑的。
一、概括情节的含义及考查题型:
1.含义:“梳理、概括情节”,就是要求考生能够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情节,并用简要的语言加以概括表述。高考考查这一考点的试题一般有两种:①概括小说的部分情节,如概括开端、发展、高潮和结局中某一部分的情节;②概括全文的故事情节,这种试题有时候要求考生用一句话概括故事情节,有时候要求考生从某一角度(心理或情感变化)对小说情节进行概括。2.考查题型:①明考型:(2013·重庆高考)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枪口下的人格》),(2011·安徽高考)请用简明的语言梳理这篇小说的脉络。(《巴尔塔萨的一个奇特的下午》)2017山东春考24题阅读第一二自然段,说说“刷子李”称呼的由来,明考型的特点是:题干中往往有“概括”“梳理”等作答动词和“情节”“脉络”等表答题方向的词语。②暗考型:(2022·新高考全国卷工)舟行江上,子胥的思绪随着他在江上的所见所感而逐步生发展开。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江上》) 。(2021·全国乙卷)买卖瓷盘的过程中,杨成岳的心理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作品简要说明。(《秦琼卖马》)。(2018·全国卷Ⅲ)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微纪元(节选)》。暗考型特点是题干没有明确要求概括或梳理情节脉络等字眼,而是要求概括人物的“心理”“态度”“情感”等变化,实际还是情节梳理,只是换了方向。
二、情节的构成及情节结构安排。
1.情节构成:小说情节的基本模式:开端一发展一高潮一结局。具体阐释如下:
开端:即作品所反映的矛盾冲突的开始。
发 展:即作品中矛盾冲突从展开到激化的演变过程、
高潮:是决定矛盾各方的命运的主要矛盾即将解决的关键时刻:是矛盾冲突发展到项点,人物的思想斗争最紧张、最激烈 最尖锐的阶段。
结 局:矛盾得到解决,人物性格的展现已经完成,事件有了最后的结果,主题思想得到充分表达,是情节发展的必然结果。
2.情节的结构安排:除基本结构外还有其他的结构安排,模式简述如下 :
(1)单线结构:基本模式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完整模式前面还会有序幕,后面还会有尾声。目前高考选文多为这样的结构模式,
(2)双线结构:由两条线索组成,或一明一暗,或一主一副,或双主线。
①明暗线:显隐结合,摇曳多姿--《马兰花》《药》
②双主线:花开两朵,各表一枝--《失街亭》
③主次线:主次偕行,相辅相成--《最后一片叶子》
明暗双线的好处:一明一暗(一显一隐)两条线索,交织在一起,交推进,平行展开:
a.使情节发展更为明晰,情节结构更为集中紧凑。
b.明暗线呼应,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c.使小说主题得到更深挖掘。(表现主旨暗示主旨深化主旨)
d.拓展了作品的广度深度,更好地表现丰富复杂的社会生活。(丰富小说的内容)
e.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f.使人物形象更为丰满。
(3)摇摆式(即通常所说的“一波三折”。)大多数小说的情节发展轨迹并不呈现为一条直线,不会很顺利地循着开端、发展、高潮、结局行进,而往往会在发展或高潮处横生枝节,使情节发生波折,经历一定的波折后,再回到正轨,这就出现了情节的摇摆情节的摇摆往往赋予小说更为摄人心魄的魅力。余华的《活着》
(4)延迟式:作者竭力给故事、人物心理的紧张设置障碍,又不使读者觉得希望完全破灭,在这种捉迷藏式的游戏中,一环扣一环,实现小说的结构张力如《牲畜林》:朱阿五次准备开枪打德国兵都没有成功,《西游记》中“三打白骨精”“九九八十一难”,作者一次又一次推迟小说的高潮和结局。这种情节设置,作为小说的一种结构特点,叫作“延迟”
(5)突转式(欧·亨利式):在结尾处情节突然向相反方向转变,揭示真相而这个真相通常都出人意料;但由于前面的情节早已埋下伏笔,照应前面的情节,一切又都在情理之中,从而增加小说情节的生动性。《最后一片叶子》2022山东春考《爱有注视》,属于这种方式。
(6)蒙太奇式:或叫“镜头组合式”即运用电影蒙太奇组接法,把几个有内在联系的镜头或场面连接起来,构成一个有机完整的结构。(把许多镜头联接起来,实现时空交错和大幅度跳跃的效果,避免了平铺直叙的单调呆板)。立夏《英雄》冷江山《号子》
(7)独白式:以人物在特定环境中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叙述故事,推动情节的发展。这种形式便于抒发人物内心深处的情感,表达对事物、人物的思考。《老人与海》
(8)倒叙式:先写结果,再写起因、经过的一种结构方法。这种结构既有倒叙的往事的回叙,又有顺叙的线的延伸
(9)留白式:留白式的结构,注重的是叙述的恰到好处,夏然而止,为读者留下无穷的想象空间。
(10)抑扬式:“扬”是主体,先在“抑”上着笔,突然一转归于“扬”。或者相反。用这种方法,造成鲜明对比,形成波澜起伏的情节,更突出主旨。
(11)误会法,巧合法。
3.小说的结构:小说结构是小说作品的形式要素,是指小说各部分之间的内部组织构造和外在表现形态。一部小说的结构过程,就是作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按照塑造形象和表现主题的要求,运用各种艺术表现手法,把一系列生活材料、人物、事件分轻重主次合理而匀称的加以组织和安排的过程,包括小说作品情节的处理、人物的配备、环境的安排以及整体的布置等。小说结构有:线状结构、网状结构、画面结构、象征结构、写实结构、散文结构、矛盾空间、简易结构等。
提示:小说结构(全貌)与情节结构(部分)是不一样的,不要搞混了。
4.故事与情节 :故事侧重于时间情节侧重于因果。
三、思考角度与解题方向
对小说情节梳理概括的考查,主要是从分析作品的结构来人手。这要求考生阅读小说时既要注意小说的整体构思、贯串线索,又要注意各个段落以及各段内部层次之间的关系。具体说来,解答时,我们应该根据具体题型、具体的文章,灵活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明考型的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
1.结构连贯法:理清小说的结构层次,按小说的权述顺序、情节发展中“开端、发展、高潮、结局’的结构脉络梳理。(如《祝福》)
2.场面连贯法:小说中的场面是人物活动的重要场所,有些小说中一个场面就可以梳理为一个情节。(如《林教共风雪山神庙》;酒店遇故交→市场买刀乎仇人→看管草料场→山神庙复仇)
3.线索连贯法:线索是串联小说人物、事件的人事、物、情、时间或地点等,勾画关联线索的语句。抓住线索,就可以围绕线索概括出情节发展各个阶段的内容。(如《项链》的情节构成:借项链→丢项链一还项链→识项链)
暗考型号可采用下面方法。
4.细节连贯法:围绕人物活动,深入阅读文本内容抓住对情节推进或人物活动、心理具有表现力的考细节,勾画关键词句,并进行提炼、概括。(如2018年全国卷Ⅲ中对“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的分析:心情复杂纠结→孤独绝望→重燃希望)
[典型示范]之一2013高考重庆卷
枪口下的人格
徐树建
1这是1944年的8月,德国人占领下的巴黎。在一家咖啡馆里,一名叫霍夫曼的德国少校脑后忽然被顶上一件冰凉的东西,随机有人大声命令道:“霍夫曼少校,举起你的手来。”
2霍夫曼大吃一惊,只得举起双手,一任靠在腰问的手枪被抽走,等转头一看顿时又气又羞,原来,刚才顶着自己的并不是枪,仅仅是一柄铲子,而俘虏他的人竟是贝尔蒂——他的房东。3德国军队占领巴黎后,霍夫曼就住在贝尔蒂家。他对贝尔蒂一家还算客气,不过,那更是一种骨子里的轻蔑。,此刻望着霍夫曼疑惑不解的样子,贝尔蒂挺直胸膛得意地说:“我们起义了,全城都解放了,现在,我要把你押送到战俘营里。”
4于是霍夫曼不得不在前面走,这时贝尔蒂的邻居迈尔迎面过来,冲上去对着霍夫曼就是一口黏痰。霍夫曼受不动声色的擦掉脸上的黏痰,然后做慢地说:“先生,你太没有风度了。作为一名有尊严的帝国军人, 我鄙视你。”迈尔停了暴跳如雷, 挥舞着拳头要上前殴打,更有几个围观的人大叫起来:“扒了他的衣裳,用石块砸死这个德国佬!”
5贝尔蒂死命拉住迈尔,又对众人说:“他是一个俘虏,理应得到应有的尊重,还是让法律来审判他吧!"霍夫曼听了。对贝尔蒂微微弯腰,说:“谢谢!”
6贝尔蒂严词呵斥道:“收起你的那一套吧!一个双手沾满无辜者鲜血的刽子手,有何风度、尊严可言?"
7霍夫曼被关进了战俘营里。贝尔蒂同大伙正高兴,谁知刚过去几个小时,这座城市就又被疾驰增援的德国军人重新占领了,然后大伙像猪羊一样全被赶到广场上。
8霍夫曼和其他俘虏自然得到了解救,他们趾高气扬地走到大伙面前,挨个指认几个小时
前俘虏他们的人。
9只要他们一指认出谁,那人就会被粗暴地强拉出来当众杀死。
10一会儿轮到霍夫曼指认了,他一双狼似的眼睛从一张张惊失措的脸上扫过。没有人能忍受得了他的目光,不得不低下头,只有一双眼睛避也不避,那人正是贝尔蒂。
11只见霍夫曼盯着贝尔蒂,轻声说:"你曾维护了我的尊严,现在,该是我回报的时候了!”说着径直走过贝尔蒂的面前。
12贝尔蒂得救了,虽然他不怕死,但活着毕竞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他从心底里暗暗感谢霍夫曼。
13就在这时听到霍夫曼锐声叫了起来:"俘虏我的人就是他,给我毙了他!”随着一声惊恐的叫声,早有两个如狼似虎的德国军人冲过去,揪出迈尔。
14德国人的手指不由分说地搭上了扳机,迈尔早就吓瘫了,面无人色,连裤子都湿了一大
片。
15就在这千钧一发之际,有人大叫起来:“霍夫曼,你认错人了。俘虏你的人不是他,而
是我!”所有人全惊呆了,霍夫曼更是大吃一惊,大叫的人是贝尔蒂。
16霍夫曼一下子语无伦次起来:"贝尔蒂先生,你、你这是怎么了?你头昏了吗?"
17贝尔蒂从队列中笔直地走出来,一脸平静地说:“霍夫曼先生,你怎么可以泄私愤呢?你所谓的风度呢?”
18霍夫曼大脑里一片糨糊,摇着头呻吟着说:“贝尔蒂先生,你这是开玩笑吧?明明是这个可恶的人俘虏我的嘛。”
19贝尔蒂口齿分外清晰、分外响亮地说:“霍夫曼先生,请以你一向引以为豪的尊严起誓,俘虏你的人到底是谁?”
20霍失曼一下子脸如死灰,无力地回道:"为什么?你这是为什么?”贝尔蒂微笑着说:“在我们心目中,尊严和风度的重量绝不比你们轻,甚至比生命还要重!”
21枪响了,贝尔蒂倒了下去。对着这个伟大的灵魂。霍夫曼缓缓把腰弯了下去。
题干:16.请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 4分)
【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时,可根据内容给文章分段,概括每段的主要内容,然后依次叙述结合本题,就是看贝尔蒂依次做了哪些事情,依次概括即可,切忌遗漏要点。第一步读懂小说。了解小说描写的人物、事件过程、结果等基本环节。第二步审题干明确答题的方向。题干中的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显示是“明考型”的情节题目,可根据“明考型”题目的结构连贯、场面连贯、线索连贯来考虑答题。第三步依据内容,梳理层次。根据小说内容主要是围绕霍夫曼被俘、霍夫曼被救、霍夫曼指认俘虏三个环节展开,可题干要求的是“围绕主人公贝尔蒂梳理文章的基本情节”,看一下贝尔蒂做了什么:第1自然段俘虏霍曼,第2自然段告诉霍夫曼被俘原因并押送到战俘营,第5、6自然段保护霍夫曼,第7自然段贝尔蒂被俘并被赶到广场,第10、11、12自然段写贝尔蒂勇敢、被救,第15自然段写贝尔蒂承认俘虏霍夫曼,第17、19、20、21自然段写贝尔蒂走出并勇敢赴死。第四步巧妙概括规范答题。通过上面的梳理可以概括出贝尔蒂俘敌、护敌、被俘、获救、赴死等基本情节。
【参考答案】基本情节:(贝尔蒂)俘敌--护俘--被俘--脱险一赴死
[典型示范]之二2018全国卷Ⅲ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1小题,15分)
2.(15.00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微纪元(节选)
刘慈欣
1 先行者知道,他现在是全宇宙中唯一的一个人了。
2那事已经发生过了。
3 其实,在他启程时人类已经知道那事要发生了。人类发射了一艘恒星际飞船,在周围100光年以内寻找带有可移民行星的恒星。宇航员被称为先行者。
4飞船航行了23年时间,由于速度接近光速,地球时间已过去了两万五千年。
5飞船继续飞向太阳系深处。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过了很长时间,才强迫自己睁开双眼。
6 他看到了一个黑白相间的地球。
7黑色的是熔化后又凝结的岩石,白色的是蒸发后又冻结的海洋。
8飞船进入低轨道,从黑色的大陆和白色的海洋上空缓缓越过,先行者没有看到任何遗迹,一切都熔化了,文明已成过眼烟云。
9这时,飞船收到了从地面发来的一束视频信号,显示在屏幕上。
10先行者看到了一个城市的图象:先看到如林的细长的高楼群,镜头降下去,出现了一个广场,广场上一片人海,所有的人都在仰望天空。镜头最后停在广场正中的平台上,那儿站着一个漂亮姑娘,好像只有十几岁。她在屏幕上冲着先行者挥手,娇滴滴地喊:“喂,我们看到你了!你是先行者?”
11 在旅途的最后几年,先行者的大部分时间是在虚拟现实的游戏中度过的。在游戏里,计算机接收玩者的大脑信号,构筑一个三维画面,画面中的人和物还可根据玩者的思想做出有限的互动。先行者曾在寂寞中构筑过从家庭到王国的无数个虚拟世界,所以现在他一眼就看出这是一幅这样的画面,可能来自大灾难前遗留下来的某种自动装置。
12“那么,现在还有人活着吗?”先行者问。
13“您这样的人吗?”姑娘天真地反问。
14“当然是我这样的真人,不是你这样的虚拟人。”
15 姑娘两只小手在胸前绞着,“您是最后一个这样的人了,如果不克隆的话呜呜……”姑娘捂着脸哭起来。
16 先行者的心如沉海底。
17“您怎么不问我是谁呢?”姑娘抬头仰望着他,又恢复了那副天真神色,好像转眼就忘了刚才的悲伤。
18“我没兴趣。”
19 姑娘娇滴滴地大喊:“我是地球领袖啊!”
20 先行者不想再玩这种无聊的游戏了,他起身要走。
21“您怎么这样!全城人民都在这儿迎接您,前辈,您不要不理我们啊!”
22先行者想起了什么,转过身来问:“人类还留下了什么?”
23“照我们的指引着陆,您就会知道!”
24先行者进入了着陆舱,在那束信息波的指引下开始着陆。
25他戴着一副视频眼镜,可以从其中一个镜片上看到信息波传来的画面。画面上,那姑娘唱起歌来:
26啊,尊敬的使者,你来自宏纪元!
27伟大的宏纪元,
28美丽的宏纪元,
29你是烈火中消逝的梦…
30人海沸腾起来,所有人都大声合唱:“宏纪元,宏纪元…”
31先行者实在受不了了,他把声音和图象一起关掉。但过了一会儿,当感觉到着陆舱接触地面的震动时,他产生了一个幻觉:也许真的降落在一个高空看不清楚的城市了?他走出着陆舱,站在那一望无际的黑色荒原上时,幻觉消失,失望使他浑身冰冷。
32 先行者打开面罩,一股寒气扑面而来,空气很稀薄,但能维持人的呼吸。气温在摄氏零下40度左右。天空呈一种大灾难前黎明或黄昏时的深蓝色。脚下是刚凝结了两千年左右的大地,到处可见岩浆流动的波纹形状,地面虽已开始风化,仍然很硬,土壤很难见到。这片带波纹的大地伸向天边,其间有一些小小的丘陵。
33先行者看到了信息波的发射源。一个镶在岩石中的透明半球护面,直径大约有一米,下面似乎扣着一片很复杂的结构。他注意到远处还有几个这样的透明半球,像地面上的几个大水泡,反射着阳光。
34先行者又打开了画面,虚拟世界中,那个小骗子仍在忘情地唱着,广场上所有的人都在欢呼。
35先行者麻木地站着,深蓝色的苍穹中,明亮的太阳和晶莹的星星在闪耀,整个宇宙围绕着他﹣﹣最后一个人类。
36孤独像雪崩一样埋住了他,他蹲下来捂住脸抽泣起来。
37 歌声戛然而止,虚拟画面中的所有人都关切地看着他,那姑娘嫣然一笑。
“您对人类就这么没信心吗?”
38 这话中有一种东西使先行者浑身一震,他真的感觉到了什么,站起身来。他走近那个透明的半球,俯身向里面看。
39 那个城市不是虚拟的,它就像两万五千年前人类的城市一样真实,它就在这个一米直径的半球形透明玻璃罩中。
40人类还在,文明还在。
41“前辈,微纪元欢迎您!”
(有删改)
题干(2)请简要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
[解析]解答此类题目,关键是在读懂小说的基础上找到相关的能体现心理活动特征的语句,再归纳概括出特点,并且对该语句作简要分析。组织答案时应该分条作答。每概括出一种心理活动过程,就将相关语句进行概括,做出适当的解析。比如,从“先行者没再关注别的行星,径直飞回地球。啊,我的蓝色水晶球……先行者闭起双眼默祷着”一句,可知人物希望看到的是一个蓝色水晶球般的星球,这是一种希冀与期待的心情。第一步读懂小说。通过阅读可知小说描写了地球灾难、文明重生的演绎。具体到小说的情节就是人类对地球灾难的应对、先行者着陆前的思想、想像以及着陆后的情况和思想等。第二步审题干明确答题方向。题干明确要求分析文中先行者的心理变化过程。可知是暗考型题目,用细节连贯的方法做答。第三步根据小说内容,寻找表现先行者心理变化的语句或词语,探索先行者心理变化的轨迹。通过阅读可知,小说中描写先行者心理变化的语句主要集中在第1、3、5、6、7、8、10、12、14、15、16、18、20、22、24、31、32、34、35、36、38、40等自然段。如果对小说分一下层次的话在致可以这样分:第一层1-24,写先行者着陆前的思想及返回地球看到的景象。第二层25-36,写着陆过程及着陆后的思想。第三层37-41写先行者重新燃起对人类文明的希望。层次的划分是依据先行者的心理状态的变化发展而设置,所以题干中的问题迎刃而解。第一层写先行者着陆前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由于心存侥幸也明知是幻想还是返回地球,显示纠结的心理状态。第5自然段的想象与第6、7、8自然段对比,希望破灭的复杂心理状态。第35、36自然段的孤独与无奈表现的十分丰富。第37自然段姑娘震憾的一句话重新燃起对人类、文明的希望。文中红色段落能清晰的感知先行者心理的变化过程。第四步巧妙概括规范答题。从以上分析可知先行者着陆前纠结着陆后的孤独和重新燃起希望是主要的心理状态。
[参考答案]①先行者着陆之前,已经知道地球灾难的发生,一方面心存侥幸,一方面又深知连侥幸也不过是幻想。心情复杂纠结。②着陆后亲身感受到地球的荒凉,自认是宁宙间最后一个人类,巨大的孤独感和绝望使他濒临崩溃。③意识到画面有可能并非虚拟,他到震憾。重新燃起了希望。
[提示]情节方面的心理分析与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不是完全一致的。一般情况下人物形象的心理分析要全面一些,而情节的心理分析只局限于相关的情节。要视具体情况而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