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股IPO撤单潮:从注册制回到审核制,究竟是对是错?

财事酷评 2024-07-28 17:34:37

今年A股市场上,一个颇为引人注目的现象就是IPO撤单潮。截止到2024年7月24日,今年已有339家企业终止了IPO申请,其中334家是主动撤单。这一现象引发了广泛的关注和讨论,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这么多企业选择放弃上市?这背后隐藏着哪些问题?

1. IPO撤单的背后原因

政策收紧:提高上市门槛

今年以来,A股市场对IPO的审查变得更加严格。这主要体现在对上市前突袭式分红的严查上。新规要求,企业上市前不得通过突击分红等方式虚增财务数据,以达到上市标准。比如,创业板要求企业最近两年净利润必须为正,累计净利润不低于1亿元,且最近一年净利润不低于6000万元。

这一政策直接导致了50%的企业主动撤单。这些企业大多在上市前通过短期操作来粉饰财务数据,面对严格的审查标准,不得不选择退步。实际上,政策的收紧旨在保护投资者利益,防止财务不实的企业进入市场。

企业自身问题:隐患重重

除了政策原因,还有约20%的企业因自身问题而撤单。这些问题包括申报材料不合格、未能及时回应交易所问询等。

例如,一些企业在提交IPO申请后,发现自己存在诸多不符合要求的问题,于是选择主动撤单。这些问题通常与企业的内控管理、财务透明度等直接相关,反映出当前一些企业在准备上市时存在严重的规范性缺失。撤单成为它们规避潜在法律风险和负面影响的一种策略。

经济环境变化:市场不确定性

另外,一部分企业选择撤单是因为对当前经济形势的不确定性。全球经济增长放缓、国内市场需求不足等因素,让许多企业对未来充满了担忧。在这种情况下,企业对市场的信心不足,担心上市可能带来的风险,最终选择观望。这种情况的出现,说明了宏观经济环境对企业上市决策的重大影响。

2. 监管的作用与市场反应

从注册制回到审核制

大量的IPO撤单现象,反映了A股市场监管政策的一个重要转变。当前的IPO审核趋向于实质审核制,即对上市企业进行更为严格的审查。这种审查不仅包括对财务数据的核查,还包括对企业内控、治理结构等方面的全面评估。这一转变对于市场的长期健康发展无疑是一个积极信号,它有助于提高上市公司质量,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市场中的纠错机制也开始发挥作用。通过严格审查,能够有效遏制劣质企业进入市场,从而提升整体市场质量。这不仅有助于维护市场秩序,也能为投资者提供更为可靠的投资选择。当前A股市场中的监管力量,正在通过这些措施来修复市场中的漏洞,提升市场的透明度和公信力。

3. 尖锐批判与深度反思

监管与市场的深层问题

尽管严格的审查对于提升市场质量至关重要,但也不应忽视当前A股市场中的深层问题。过度的审查虽然能够防止问题企业进入市场,但也可能导致优质企业因监管过于严苛而错失良机。这种“过度监管”的现象,需要引起监管层的高度重视。

另一方面,市场的低迷不仅仅是因为IPO撤单数量的增加。还反映出市场信心不足、经济增长缓慢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需要通过更加系统性的改革来解决。A股市场需要在完善监管的同时,也要加强对宏观经济的把握,提升市场的整体活力和投资者的信心。

结语

总体来看,A股市场的IPO撤单潮不仅揭示了企业在上市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也反映了市场与监管之间的复杂关系。市场的健康发展,需要监管层与企业的共同努力。只有在制度全面完善、监管公平公正的前提下,A股市场才能真正迎来繁荣与发展。投资者的信心和市场的健康运行,是未来市场能否实现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

0 阅读:15
评论列表
  • 2024-07-28 19:42

    上市可以,一旦违规违法就把他罚的倾家荡产,来赔偿广大股东。就可以放开注册制。

财事酷评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