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9日,永辉超市北京首家“胖东来”调改店开业了。一大早,人们就排起了长队,场面堪比故宫售票处。
“哎呀妈呀,这人也太多了吧!”刚到店门口的大爷张大叔惊呼道,“咱还是回去吧,改天再来。”
可他身边的老伴儿可不依:“好不容易来一趟,怎么能空手而归?走,挤进去看看!”老两口加入了排队人潮中。
店里,人头攒动,摩肩接踵。烘焙区的张润忙得不可开交,“爆浆榴莲千层”成了“网红爆品”,39.8元的价格比盒马便宜一半,引得顾客蜂拥而至。
“来来来,新鲜出炉的榴莲千层!”张润边招呼边擦汗,“一大早上了三批货,工人都切不过来了!”
95后小伙郑晨本想来凑个热闹,却被眼前的景象吓到了。”人里三层外三层的,根本挤不进去啊。”他无奈地拿着空购物袋,灰溜溜地下了电梯。
表面上看,这家超市和普通的永辉没什么两样。但细心的顾客还是能发现一些“胖东来”的影子。
“做北京最幸福的超市”、“让顾客幸福”的标语随处可见。员工们热情地提醒顾客“小心脚下”,果切区贴心地标注着“4小时8折,6小时6折,8小时下架”。
李婉莹是胖东来的粉丝,特意从西安赶来。“我在抖音上看了好多胖东来的视频,感觉特别好,就想亲眼看看。”她兴奋地推着购物车,按图索骥地往里面放着各种“网红单品”。
曾几何时,永辉超市是零售界的一匹“黑马”。它从一个“高级菜市场”起家,凭借“农改超”模式,只用了3年就开出50家门店,2010年成功上市。
可好景不长。2016年,社区生鲜杀到眼前。在互联网资本的加持下,新兴对手如雨后春笋般冒出。永辉的利润开始下滑,到2020年,净利润跌到了1.77%。
“我们就像一只被围困的猛虎,”永辉的一位高管曾私下感叹,“四面楚歌,进退维谷。”
转机出现在2023年5月。永辉集团董事长张轩松带队飞赴许昌,向“胖东来”创始人于东来求教。
于东来一番考察后,决定帮这个“老大哥”一把。他的一句话让永辉上下为之振奋:“一年让永辉回归健康,两三年助其更好发展。”
这番话犹如一剂强心针,永辉股价应声而涨,市值一天内暴增22亿元。
首家调改店开业当天,销售额达到188万元,是之前的13.9倍。一时间,“胖东来”成了零售界的“救世主”。
可是,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胖东来”的加持也带来了新的挑战。
“以前觉得永辉挺便宜的,现在感觉贵了不少。”一位老顾客抱怨道,“不知道是要走平价路线还是高端路线。”
更让永辉头疼的是,“胖东来”模式需要大量人力。而永辉为了节省成本,近年来一直在减员增效。
“增加用工成本,还是减少亏损?这是个两难的选择。”永辉的一位中层管理者私下吐槽。
就在永辉左右为难之际,一位“救星”出现了。
名创优品创始人叶国富在考察了“胖东来版永辉”后,眼前一亮。“如果这个店是我的该多好。”他暗自琢磨。
说干就干。9月23日,名创优品以62.7亿元买下永辉29.4%的股票,一跃成为第一大股东。
叶国富的野心不小:“胖东来模式比山姆、Costco更优秀,这是中国传统零售唯一的出路。”
可是,事情的发展却出人意料。
“永辉开始'去胖东来化'了。”李静雯最近又去了一趟永辉,发现原本90%是胖东来的商品,如今都换成了永辉自营。
一位零售专家分析道:“永辉是在借'胖东来'的东风积累信任度。等时机成熟,就会'单飞'。”
在北京新开的调改店里,这种趋势更加明显。胖东来的自营品只占两个货架,而永辉的自营品不仅占比多,还和胖东来的商品如出一辙。
“就是一样的东西,两家有合作。”一位店员如是说。
这一幕,不禁让人想起那句老话:商场如战场。永辉借“胖东来”之力重振旗鼓,却又在暗地里谋划“独立”。这场商业博弈,堪称精彩。
夜幕降临,永辉超市的灯光依旧明亮。张润忙完一天,长舒一口气。”今天真是太疯狂了,“他笑着说,”不过,感觉我们永辉又活过来了。”
走出超市,夜色中的北京车水马龙。永辉的未来,会是怎样?它能否真正“涅槃重生”?没人知道答案。
大部分还是永辉的东西,胖东来自己的不多,东来爆款精酿啤酒限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