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如何抵挡日军7年?除了地理优势,更重要的是200万三湘子弟

山槐谈历史 2023-03-17 12:42:08
如果您 喜欢此文,麻烦您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谢谢!

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内忧外患中,正式宣布无条件投降。14年的抗日战争最终以中国人民的伟大胜利宣告终结。

8月21日下午4点,中国战区日本投降典礼在芷江七里桥举行,由中国陆军总参谋肖毅肃主持仪式。

日军总参谋副长今井武夫颤颤巍巍地拿出乞降的命令副本,并将中国战区以及越南、台湾日军兵力布置图上缴。伴随着嘹亮的投降宣读结束,受降仪式圆满完成。

整个受降仪式上今井武夫直冒冷汗,副官桥岛芳雄也是如坐针毡,灰头土脸的神情大快人心。芷江受降,也让湖南成为了近百年来第一次由侵略者向中国人民乞降的地方。

正所谓“八年烽火起卢沟,受降一日落芷江。”对此,很多人表示疑惑,为何受降地会是在湖南芷江,湖南到底有何魔力?

其实在芷江受降,主要的一点就是,芷江是让日军损兵折将,最后止步于此的重镇。而这也正是湖南的魔力所在。

湖南一省抵抗日军7年的进攻,6次会战,歼敌20余万,它到底凭的是什么?

“欲灭华夏,先平湖南”

1945年4月,这是日军最后在神州大地上的一场殊死搏斗。日军集结了重兵,企图进攻湘西,然后染指我国大西南地区。

但此时日军早已是强弩之末,而雪峰山则是日军垂死挣扎之地。我军在掌握情况后,早已在雪峰山区布下了重兵,日军孤注一掷的攻势反倒如同飞蛾扑火,最终倒在了雪峰山。直到日军投降,他们也没能走出湖南境内。

在整个抗战过程中,很多人认为:湖南地处华中腹地,前6年局部抗战时期,湖南可谓是安枕无忧,其实不然。

实际自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湖南的抗日救亡运动便已经揭开了湖南民族解放斗争的序幕。

只是当时正面战场远离湖南,没能直接与日军进行正面抗战,但此时的湖南早已成为了全国抗战前线的战略大后方,从侧面帮助抗战。

我们都知道,战争打的其实就是人力、财力、物力。而在这些方面,湖南可谓是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931年9月23日,得知日军占领了沈阳,湖南人民群情激愤,就到处宣讲关于九一八事变的真相,那时在省内出现了不少关于抗日救亡的刊物,开始在各地宣传抗日活动。

各地示威活动更是规模壮大,以长沙、衡阳、邵阳等地规模最大。此后随着战火烧到了华北,湖南虽说未能正面迎敌,也开始进行各种爱国行动。

抵制日货、断绝对日供货、开始发展本国实业,以此来冲击日本在湘的经济势力。与此同时,湖南人的抗日斗志也是与日俱增,已经有了基本的抗战意识。

除此之外,湖南具有丰富的矿产资源,而这些矿产都是军事工业和中国出口换汇急需的战略物资。

后来在中央和地方政府的努力下,在湖南各地建设了战略物资生产和供应基地,为中国抗战提供了大量的钨,铅、锌等重要战略物资。

与此同时,湖南素有“鱼米之乡”的称号,也是当时我国的粮仓。抗战爆发后,湖南每年除去供给军棉7万担外,还有军布300多万匹、军粮1000万石。

正是因为这些大量物资的支持,才能得以保证我军开展持久抗战的战略。

不仅如此,湖南省会各界成立了湖南航空救国会,开始在各地筹集资金,募捐救国。

虽说不能解决很大的问题,但募捐活得却很好地鼓舞了前方战士的士气,也让全国人民看到了各地坚持抗战到底的决心。

1937年全面抗战爆发,湖南全省人民更是用血肉筑起了拱卫中国抗战全局的“南天一柱”。

整个抗战过程中,中国军队正面战场共组织了22场大规模会战,歼灭日军40余万人。

而仅仅湖南战场就组织了6次会战,日本前前后后将中国战区35% 的兵力投入到了湖南战场。日军更是在湖南战场上损兵折将近20余万人,其中中将有2名、少将5名。

这些对于弹丸岛国来说都是无法承受的消耗。

以至于日本侵华司令员冈村宁次在此后感慨到:“欲灭华夏,先平湖南”。由此可见湖南在抗战中作出的巨大贡献。

为何湖南在日军眼中如此重要?日军进军湖南时,又是靠着什么硬是抵抗了日军7年之久?

湖南凭什么?

说到湖南,最重要的战略地区还是在长沙极其周围。长沙作为长江中游与湘江流域的交通枢纽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战略地点。

如果日军控制住了长沙,那就掌握了整个湘江流域的交通,加之贯穿长沙的铁路线连通南北,如此一来中国中部也就成为日军的囊中之物,所以长沙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而且当时日军已经进占了广州以及武汉,如果想要继续进占中国领土那就只能往西南地区进军。而进军西南地区,就要从长沙借道,那就势必要先拿下长沙。

在此后也可以看出,湖南6次会战,大部分都是围绕在长沙展开的。

至于为什么湖南能抵抗住日军长期的进攻,其实主要有两点重要因素,那就是所谓的地利、人和。

长沙地处山水环绕的区域,湘江水系、汨罗河、浏阳河、洞庭湖等在长沙周围同时布下了一张水网,平添了一道天然屏障。

除此之外,长沙东边是崇山峻岭的湘东丘陵地带,如此一来更是让日军进攻长沙少了很多的选择。除此之外,这样的地形让日军重武器和机械部队成为了摆设,无法在此开展。所以地利优势,是重要的一点。

而另一方面那就是人和。

“若道中华国果亡,除非湖南人死尽!”这体现的是湖南人的剽悍。历史上就曾有“楚虽三户,亡秦必楚”的说法。翻开近代中国史,更是有“无湘不成军”这么一说。

湖南人是有血性的一群人,在抗战时得到了充分的展示。

当时湖南总人口不过3000万,但据资料记载,征募兵员数达到了210万人,也就是说每15个湖南人,就有一个参加了抗战,均参军人数绝对在全国各省的前列。

除去湖南子弟兵的团结一气外,还有一点就是国共两党的合作对敌。其中以薛岳、李玉堂以及方先觉三人的珠联璧合第九战区为代表。

孙子兵法曰:“擒贼先擒王。”一军统帅对部队的重要程度,不言而喻。没有章法的军队,定然是一盘散沙,无法发挥摧枯拉朽之势。

薛岳为首的三人,当时被人称之为“长沙会战中的三绝”,他们各有优势,相辅相成。

薛岳重视地图,善于利用地形,巧布战阵;李玉堂重视构筑防御工事,擅长防守;方先觉则重视练兵,保证军队素质。

这三人结合在一起,犹如一把锋利的利刃,无疑成为了日军进犯湖南的噩梦。

而且事实证明也确实如此。

战场上见真章

1939年9月,日军第11军司令官冈村宁次集中10万余人,进犯长沙,企图迅速歼灭据守在长沙的中国第九战区主力,拿下长沙。

经南昌会战后,两军便对峙于洞庭湖东北岸,而长沙保卫战很快就此展开。

薛岳之所以将三次保卫战的主战场都摆在长沙,是因为他看到了长沙的地理优势,并在前两次会战中,总结出了一套对日作战的新战法——天炉战法。

正如薛岳所说:

“天炉战者,为在预定之作战地,构成纵深网形据点式阵地,配置必要的守备部队,以伏击、诱击、侧击、截击、尾击、堵击诸手段逐次消耗敌力,挫其锐气,然后于决战地使用优越的兵力,施行反击和反包围,予敌以歼灭打击。盖为后退决战方法,因敌之变化而变化之歼敌制胜新方略,如炉熔铁,又如炼丹,故名。”

在长沙第三次会战前,薛岳已经将“天炉战法”定了下来。

以下是当时的布置:新墙、汨罗二水间为伏击、游击地带;捞刀、浏阳二河间为决战地带;并组织湘湖民众犁田、蓄水等。

1941年12月底,日军三个主攻师团陆续抵达长沙城外,高喊“到长沙城过元旦”的口号,从三面向长沙发起了进攻。

日军先是于方先觉所率领的预10师在长沙南郊遭遇,展开了激战。所部29团作战作为勇猛,即便日军在飞机、火炮的掩护下多次向守军阵地发起进攻,依旧不甘示弱,死守了十个小时。

退守到二线阵地后,便一直奋力抵抗,寸步不让。

元旦过后,日军攻势愈发猛烈,薛岳身边不少谋士心生退意,薛岳严词拒绝。他说:

“湘省地处关系国家民族危难甚巨,吾人应发抒良心血性,与湘省共存亡。”

并抱着必死的决心,发布了电报:如战区司令员殉职,副司令长官罗卓英代行其则,保卫长沙。并严令“固守长沙,不得退缩。”

国民革命军在长沙城内与日军展开了一场拉锯战。就在战事陷入胶着之际,第十军在协同白沙岭地区歼灭了突入长沙市区的日军加藤大队,并从该队长身上搜得了一份重要文件。文件上大意是:日军弹药匮乏,补给告急。

这份情报很快帮助九战区扭转了局势。薛岳准备实施“天炉战法”,他让第十军像磁铁一样紧紧吸住进犯湘北的日军,并让各路援军齐进,准备以优势兵力围歼日军。

当时日军也察觉了薛岳的意图,于是继续投入主力,想以最快的速度拿下长沙。

但是遭到了第十军的顽强抵抗,日军久攻不下,却等来了赶来支援的中国援军,随着波澜壮阔的号角声,日军慌乱纷纷逃窜,如“天炉战”所预定的那样,大部分日军都落入了浏阳河和捞刀河河谷和珠山下。

正应了那句“自投天炉,予我以熔化之机”。

长沙保卫战中第三次会战是最为关键的一战。这次会战的胜利有力的策应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当时日军正在太平洋战场横扫,而长沙会战的胜利,有力的打击了日本的嚣张气焰。鼓舞了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抗击反法西斯的决心。

时任美国总统的罗斯福表示:

“盟军的胜利,全赖华军长沙大捷。”

经过长沙会战后,日军损失惨重,中国战场换来了近两年的平静,几乎没有什么大的战事。直到1943年11月,常德会保卫战打响,中国军队以一个师的兵力,与来犯日军激战16个昼夜。最终歼敌5000余人,守军8000人也打得只剩500余人。而“阵亡第一将”彭士量,牺牲前仍高呼:“大丈夫为国尽忠,死何憾焉!”

这就是三湘子弟,英勇无畏,让日军为之胆颤。

衡阳会战中,守城官兵更是将数倍于己的日军抵抗在城外足足47天,是抗战期间坚守一个城市最久的一次战役。最终以伤亡15000余人,歼敌2万余,杀伤日军近6万人。其中日军2名中将和三名少将均丧命衡阳。

此战,再次让日军吃瘪,也进一步让世界认识到了中国在反法西斯联盟中,是不可或缺的力量。

在湖南抗战中,离不开湖南人民,在中央领导下由湖南人民组成了近百余万人的侦察队、交通队、救护队等,在湘北、湘中等牵制日军,为湖南抗战作出了重大贡献。

但在整个抗战中,中国军队付出的代价也是及其惨重的。

据统计,中国军队在湖南境内阵亡了近30万人,但也歼灭了日军20多万人。这样的死亡数,也可见当时战役的惨烈程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湖南人除了在本省抗战外,还参加了中国远征军。

自太平洋战争爆发后,占领缅甸、攻占印度,是当时日军作战的一个重要目标。1942年英军被围困在仁安羌,中国组织远征军新38师113团前去救援,而该团中从团长到士兵几乎全是湖南人。

结果是仅800人的113团,对3000日进发起了猛攻,救出了被围困的英军。此站,日军死亡500余人,我军死伤百余人。

此后远征军11集团军、20集团军又配合盟友作战,发起了缅北、滇西战役,歼灭日军6万余人,而作战指挥官大部分都是三湘子弟。

到这里,我们也明白了,为何湖南能抵抗住日军多年。正是在国民革命军、三湘子弟兵的顽强奋战下,再依据湖南的地理优势,日军才在湖南走到了尽头。

1 阅读:86

山槐谈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