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摄影大师侯波是一位普通的人,她是众多摄影师中的一员,但她的不平凡之处在于,她为我们留下了毛主席许多珍贵瞬间的照片,这些照片如同一面镜子,让我们能够从中窥见毛主席的生活,感受到毛主席超高的人格魅力。
她作为毛主席的摄影师,是当之无愧的。侯波常常忘我地投入到工作中,毛主席对她的工作给予了高度肯定。
在毛主席身边度过的12年里,侯波拍摄了大量珍贵的照片,其中对外公开的毛主席700多张照片中,侯波拍摄的就达到了400多张,占据了一半以上。
侯波曾坦言:“毛主席的伟大决策改变了中国的命运,也改变了我的命运。”
1961年这一年,组织上决定让她前往新华社工作,她怀着对毛主席的留恋,决定去中南海向他辞行。
当侯波站在毛主席面前,她坦诚地说:“主席,我要离开了,在您身边工作了十多年,但我总觉得我并没有做到最好。”
毛主席微笑着询问她:“什么时候走?”侯波回答:“有送信的飞机来接我,我就搭飞机走,我来看看您。”
毛主席的话让她眼眶湿润,她抑制住泪水,流下真挚的泪水。
毛主席宽慰她:“你在我这里工作了十多年,很辛苦,你也有功劳。出去以后好好干。”
侯波走到门口,向毛主席敬礼告别时,看到毛主席眼圈微红,显然对她的离开感到不舍。
然而,虽然毛主席给了她很多关心和鼓励,可是侯波却是再也没有见过毛主席,也未因私事主动联系过毛主席。
几年后,侯波生病,毛主席得知消息后,特意写下自己的诗词《清平乐·六盘山》,让卫士长李银桥转交给她。
诗词的问候象征着毛主席的关怀,也是对她过去的怀念和未来的祝福。
而如今,每当回想起在毛主席身边的每一个瞬间,侯波的眼前都会浮现出毛主席那伟岸的身影。
1924年9月17日,侯波出生于山西省夏县,本姓阎。
她的祖父虽然出身为“缫丝”工人,没念过书,但他眼界开阔,对读书人十分尊敬,总是想尽办法让后辈上学。
侯波曾说:“早年,我爷爷从河南逃难,历经艰辛来到山西夏县,建立了自己的家。
他对这个孙女非常喜欢,给她取名为阎千金,后来还用过阎锋这个名字。”
阎家的生活原本还算过得去,但在祖父的照顾下,侯波到了姑姑任教的小学去读书。
然而,天有不测风云,父亲在太原做工受到资本家的暗害,姑姑也因产后受风而去世。
这些接连的灾难给侯波的爷爷带来了无法挽回的打击,他悲伤不已,最终大脑出现痴呆,不久后就离开了人世。
在这样的困境中,阎家几乎陷入绝境,奶奶双目失明,母亲也病倒了。在母亲临终前,她告诉侯波只有13岁的她要照顾好三个弟弟。
1937年,日本侵略者占领了大半个山西。受中共地下党影响,侯波和几个同学一起走上中条山,加入了“牺牲救国同盟会”游击队,从此走上了革命道路。
临行前,奶奶从柜子里摸索出一个小布包,里面装着四块银元,含着泪对她说:“孩子,以后的路要靠你自己走了。”
那一刻,侯波心中充满了坚定和勇气。
次年,侯波在西安八路军办事处安吴堡青训班学习期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成为了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据侯波说,她的入党申请书上只写了“打日本,救中国”几个字。这四个字代表了她当时坚定的信念和决心。
1942年,不满18岁的侯波已经是一个漂亮的大姑娘了。
有一天,几个女同学约她到延河边上散步,徐肖冰迎面走来。同学向侯波介绍说:“这是咱们团的大摄影师。”
那一刻,侯波感到惊讶和好奇。后来才明白,这是同学有意介绍他们相识的。
从那一刻起,侯波与比她早来延安的上海摄影家徐肖冰相识、相知、相爱。
此后他们共同经历了许多艰难险阻和风雨历程。在清凉山下的电影团窑洞里,他们结为了一对革命夫妻。
在革命的岁月里,他们相互扶持、共同进步。侯波不仅成为了出色的革命战士,还与摄影结下了不解之缘。她的摄影作品记录了许多珍贵的历史瞬间,成为了永恒的记忆。
1949年,新年的正月,侯波和她的丈夫徐肖冰一同来到了北平。
徐肖冰忙碌于各种摄影工作,而侯波则被安排为北平电影制片厂照相科的一个科长。
他们被邀请前往香山参加拍摄活动。香山曾是毛主席入京后的临时办公场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在这里,毛主席挥斥方遒,指挥百万大军击溃了国民党军队。那一天,毛主席接见了许多海内外的朋友。拍摄结束后,侯波和徐肖冰已经精疲力竭,正准备整理拍摄器具离开。
没想到,毛主席转过身来邀请他们留下休息一会。
他一边让他们休息,一边陪着他们聊天解闷。太阳快落山时,他们的交谈结束。
毛主席主动站起身说:“来,咱们一起照个合影吧。”这张照片成为了侯波和徐肖冰两人与毛主席的唯一一张合照。
自此,侯波几乎成为毛主席身边的一名专用摄影师。
她拍摄的照片中,最让她喜欢的是《开国大典》。那一天,她是众多摄影师中唯一被允许上天安门拍摄的摄影师。她用一架不能自动对焦、只能装12张底片的老式相机,小心翼翼地捕捉每一个瞬间。
她专注地看着镜头下的主席,毛主席和众位领导人站在护栏不远处的前廊上,毛主席站在最前面,宣读着演讲稿。
在这一庄严神圣的时刻,侯波内心的热血再也抑制不住,随后连续拍下了三张照片,每一张都精准地抓住了毛主席的神态。
开国典礼结束后,所有记者拍的照片都被及时地送到了新华社。这些照片,新华社要用最快的速度昭告全世界:今天新中国成立了。
而侯波的《开国大典》这张照片,无论在采光还是角度上,虽然不是最出彩的,但却倾注了她对新中国成立的欣慰之情,对毛主席的敬佩之情。这张照片对她来说,是她一生中最珍视的照片。
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这些年,侯波的拍摄技术得到了极大的提升。
她并不是靠摄影的理论知识,也不是靠拍摄技术,她只是靠着对摄影事业的热爱和对革命领袖的崇敬之情。
这份热爱与崇敬,使得她的作品独一无二,充满了情感与温度。
毛主席是一位性情中人,心情好坏从来不掩饰。
开国大典后的一个星期,毛主席失眠严重,心情烦躁,好不容易睡着了,警卫员声音大一些把他吵醒,他就会发脾气。
事情过了之后,他又觉得对不住小同志,一个星期内三次向警卫员道歉。
侯波在毛主席身边的时间久了,也逐渐摸清了毛主席的脾气,对他微妙的情绪变化都能很快看出来。
毛主席情绪好的时候,侯波怎么拍照片都行,要是情绪不好,侯波都不敢在他面前举起相机。
有一次,侯波一直想给毛主席拍一张他在看书的照片,但是苦于没有办法进他的办公室看一看他的情绪如何。
侯波把这个想法告诉了毛主席的卫士长李银桥,李银桥一直在寻找机会。终于有一天,毛主席休息得不错,正在看书,李银桥将侯波喊过来拍照。
侯波兴高采烈地扛着摄影器材过去,结果在书房门前就听见毛主席拍着桌子对一位将军训话:“如果再有下次,你就别来见我!”
侯波马上停住脚步,转身就溜然而,毛主席还是看见了她,并对着她说:“干什么呢?没见我有客人吗?”
实际上,侯波也有自己的小脾气。
1957年11月,毛主席踏上了苏联的土地。在这趟旅程中,侯波这位备受瞩目的摄影师又有了新的挑战。
飞机上的毛主席聚精会神地查看稿子,而侯波则以她敏锐的观察力捕捉到了这一瞬间。咔嚓一声,她拍下了这张经典照片。
然而,侯波的拍摄之旅并非一帆风顺。
这次苏联在列宁格勒举行庆祝十月革命四十周年庆典,会场外围挤满了苏联媒体,侯波渐渐被挤出了会场。
面对这种情况,她灵机一动,看到了彭老总,并向他寻求帮助。
毛主席事后询问侯波对苏联的印象,侯波开始抱怨苏联没有气度,没有将她这位中国摄影师放在眼中。
毛主席耐心地劝说她:“来到人家的国家就要听人家的指挥,客随主便嘛,等他们到了我们的国家,也要听我们指挥的。”这句话给了侯波很大的启示和安慰。
之后侯波又投入到紧张的拍摄中。再次参与拍摄时,她遇到了新的困难。
那天拍摄的媒体特别多,侯波身材矮小,视角被完全遮挡,她无法拍摄到主席台上的情况。
这时,一位朋友主动为她解决了这个问题。朋友挪开椅子,给她留出一条缝隙,让她有机会冲进去寻找合适机位。
就在这时,侯波做出了一个惊人的举动——她直接跳到了紧贴毛主席的一张桌子。
在毛主席签字的一瞬间,她果断地按下了快门键。
这个举动惊动了主席台上的赫鲁晓夫,但他并没有责怪她,反而对她露出了赞赏的眼神。
这个故事传到了侯波的丈夫徐肖冰的耳朵里,朋友们都赞叹她的勇敢和敬业精神。
“你家侯波真厉害,”他们说道,“当着那么多人,她竟敢跳上桌子去拍照,连赫鲁晓夫都佩服她的敬业精神。”
毛主席从苏联归来后,开始了南下视察的旅程。这次视察中,他向侯波提出了一项新的要求:多拍摄一些群众。
这个要求对于长期专注于拍摄毛主席的侯波来说,是一个巨大的转变。
早年跟随毛主席的侯波,摄影风格大多聚焦在毛主席身上。
然而,随着毛主席提出的新要求,她的摄影风格也开始发生变化。
在1958年,她跟随毛主席来到了长沙,那是一个阳光明媚的日子,湘江的水面波光粼粼。
一向酷爱游泳的毛主席,提议要去湘江游泳。
侯波自然是毫不犹豫地答应了,她一路小跑着跟在毛主席身后,手中紧紧握着相机,准备记录下这一刻。
然而,意外总是在不经意间发生。侯波不小心掉进了粪坑,但这并没有阻止她继续拍摄的决心。
在同事的帮助下,她艰难地爬出了粪坑,然后继续沿着岸边拍摄。
侯波始终是一个热爱摄影的人,她总是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并没有让她放弃这份工作,反而激发了她对摄影的热情。
她和毛主席一起度过的那些日子里,充满了挑战和未知,但她从未退缩。
那天,游泳上岸后的毛主席直接披着一件浴衣进入了附近的小村庄。这个小村庄的道路泥泞难行,但毛主席毫不在意,他一步一步地走进了村庄。
最终,他来到了一户农家门口,看到了门口一群可爱的小孩子。他立刻坐下来,一边抽烟,一边逗弄这些小孩。
这一幕被侯波捕捉到了镜头里。
这张照片并没有立即公开,因为人们担心毛主席披着浴衣的形象会影响他在人民心中的形象。
然而,对于广大的普通人来说,他们更喜欢看到毛主席真实的一面。这张珍贵的照片一直被侯波珍藏了三十年,最终才对外展出。
在中南海的日子里,侯波和她的丈夫常常追随毛主席的脚步,为党和人民服务。
然而,当侯波离开中南海后,她并未远离毛主席的视线,反而一头扎进了群众中去。她细心、大胆、友爱、善良,很快就与当地的群众打成一片。
1962年,侯波生病了,一度传到了毛主席那里。毛主席得知后,特意为她写了一首《清平乐▪六盘山》的诗词,并让李银桥亲自送去。
李银桥在当地居民的指引下,来到侯波的住处。看到侯波病中的憔悴,李银桥急忙将毛主席对她的关心告诉她。
侯波听到是主席派她来的消息,心中满是感动和愧疚。
她说:“我不在主席身边了,他却还为我上心,这让我心里怎么过得去。”
李银桥安慰她说:“不要内疚,这正是主席的伟大之处。虽然我们身处五湖四海,但他的心却始终与我们联系在一起。”
说着,他又翻开毛主席的诗说:“你看,这是主席知道你生病了特意为你写的。你要好好养病,我也好向主席报平安。”
听到这些话,侯波擦干泪水,终于露出了笑容。
病好之后,侯波再次回到群众中去。
她用实际行动回报着群众的支持和帮助,迅速成长起来。
她曾说过:
“我是从山西走出来的,在中条山参加革命,后来又回到中条山。无论是对我而言是历史的巧合还是命运的安排,我都觉得中条山给了我革命的机会,是中条山培养了我的革命精神,是中条山的人民给予了我生活的力量和勇气。”
2003年,在法国阿尔勒国际摄影节上,当侯波和徐肖冰老人步入会场时,全场1000多名摄影师纷纷起立鼓掌。
两位老人已经进入了耄耋之年,但他们的摄影作品依然深受大众喜爱。
在他们的家中,最显眼的地方并不是他们与丈夫的结婚照,而是他们与毛主席一同拍摄的照片。
这足以看出侯波对毛主席的怀念之情有多深。可以说,侯波的一生都是在毛主席的引领下成长起来的。